潮汕话中“竹仔鱼”学名叫什么??
竹仔鱼的学名是棘皮鲀。
棘皮鲀为革鲀科,棘皮鲀属的鱼类。体呈高菱形,侧扁而高,口小,端位。体侧各鳞的鳞棘基部愈合成片状或多叶状,顶端有几枚小棘。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等热带海区以及西沙群岛海域等,属于暖水性鱼类。
棘皮鲀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等热带海区;我国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域。台风过后常成群出现在台湾东南及南端海区。
扩展资料
棘皮鲀的营养价值:
1、吃棘皮鲀可降低胆固醇。鱼肉中所含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消化吸收后的脂肪酸在血液中可与血胆固醇结合,把胆固醇从血管中带走,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维护身体健康。
2、吃棘皮鲀降血脂胜过吃素。 经常吃棘皮鲀可降低血脂。经实验,在相同的血脂水平情况下,一段时间后吃鱼的人较吃素食的人能持续降低血脂水平,两者血脂含量相差40%。
3、孕妇吃棘皮鲀好处多。如果妇女在孕期每周都吃的话,未来婴儿患上湿疹的几率会下降43%。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棘皮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仔鱼
潮汕话中“竹仔鱼”学名叫做“棘身皮剥鲀”,上海和闽浙一带称为“剥皮鱼”,潮汕俗名:迪仔、剔皮鱼,在北方称猪油、皮匠鱼、面包鱼、烧烧角。
扩展资料:
剥皮鱼资源丰富,无毒,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及脂肪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不比其它鱼类差,是一种价廉物美的食用鱼类。但由于鱼的外观难看,一般消费者习惯上不太爱吃。剥皮鱼的食疗作用是可治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症。
剥皮鱼肝大,可制鱼肝油。肝占全鱼重量的3.9~7.4%,含油量高达50~60%。油灰还可代替桐油灰。鱼骨可做鱼排罐头,头皮内脏可做鱼粉。
鱼皮能制取成可溶性食用鱼蛋白。这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品,不仅含多种氨基酸,而且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对于年幼儿童以及一般体弱多病者都是一种良好的营养食品。(购买剥皮鱼的时候一定要挑鱼眼睛亮,皮粘住肉就鲜。)
剥皮鱼的具体做法如下:
1、剥皮,把鱼肚和头冲洗干净,里面好多沙的;
2、姜切丝,蒜头切碎,香菜切段,没有香菜可以用葱代替会更香,葱煮鱼前爆炒下再放碗待用;
3、锅放点油,把姜和蒜头倒下去热下,再把剥皮鱼放进锅轻轻翻炒下;
4、放一勺普宁豆酱,(不放普宁豆酱也好的)再倒一碗水进锅,锅盖盖住焖五分钟;
5、五分钟后把芹菜或是爆炒的葱放进去,轻轻翻炒下40秒左右就可以起锅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剥皮鱼
学名绿鳍马面鲀,潮汕音不是“竹仔鱼”叫“剃皮迪”也叫“迪仔鱼”
绿鳍马面鲀特点:全长34厘米,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粗而坚硬,第二鳍棘极短小。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两腹鳍退化,合成一短棘。尾鳍近圆形。成鱼体侧无黑斑,小鱼约有4~5行纵暗斑;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绿色。
地方名: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鱼、沙猛。
扩展资料:
绿鳍马面鲀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年产量仅次于带鱼。营养丰富,除鲜食外,经深加工制成美味烤鱼片畅销国内外,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绿鳍马面鲀加工制做的鱼片是出口品种,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出口口岸: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上海、广东。
马面鲀社会也是有等级的,据说第一背鳍棘立得越直标明等级越高。绿鳍马面鲀可供鲜食或加工成鱼干。肝可制肝油。南海常见有短角马面鲀,鳍大部黄色,较前种鳍条少。均为食用鱼,因其皮肤强韧,须先剥皮才可食用,所以常被叫做剥皮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绿鳍马面鲀
2013-06-24
做法:1.食材:竹仔鱼。2.将竹仔鱼剥皮、清肚子和洗净。3.将剥皮好的竹仔鱼切块。4.热油锅,爆香姜丝。5.放入竹仔鱼微煎,去其腥。6.下适量的清水和普宁豆酱炆煮8分钟(视鱼身的大小来掌握时间)。7.放入适量的葱段(最好用香芹,家里刚好没有,只能用葱来代替)炒匀。8.即可铲起上碟。 还有比如说,小孩子太顽皮惹了妈妈生气,那妈妈就可能会拿小竹条打这个小孩。这就是我们潮州人土话说的“吃竹仔鱼”。就这意思。小时候我们有时不听话爸爸妈妈也会吓我们说“是不是想吃竹仔鱼啊”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