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家长的“焦虑病”怎么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前几天有篇文章《中国家长的“焦虑病”,是时候该治一治了》在朋友圈里横扫,引起了好多家长共鸣。我也是边看边感慨作者戳中了家长的痛处。联想到让我受益颇多的正面管教青春期家长课,发现课程中许多的理念和方法正好契合此文,不仅能减轻焦虑而且提供满满干货。
01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那么难搞
你梦想中的青春期孩子什么样?诚信、好学、人缘好?不看电视、爱运动、只吃健康食品?
正常的青春期孩子什么样?疏远父母、房间很乱、审美怪异?玩电子游戏、吸烟、喝酒、总是戴着耳机?
有没有想过这两者背后隐藏着什么信息?
梦想中的“好孩子”很完美,但是不是有点缺少个性和活力?生活在别人的期待和标准中,有可能认为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才有价值。“好孩子”的内在力量较弱,当遇到比较大的挫折时容易崩溃。
正常的孩子则在经历青春期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的阶段中,用各种尝试和探索开始自己个性化过程。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有需要自主、需要隐私被尊重、重视同伴的关系优于家庭关系的特点,并且认为自己是全能、无所不知的,所以往往会做出一些被家长定义为叛逆的行为。“叛”和“逆”往往是家长在感念以往那个“乖”和“顺”的小孩童一去不复返。但若永远乖和顺面对风雨如何自处?
02“野猫”问题和“老虎”问题。
“野猫会吃你家的鱼,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就弥补了。”“老虎来了吃掉你,有性命之忧,非常危险”这就是野猫问题和老虎问题。
期末临近前期,没有找到亲家托管的父母不得不亲自上阵辅导。
“整个复习过程中,开始以为自己是查缺补漏,后来发现是女娲补天,最后才明白干的是开天辟地的活。”这是陪读家长发出的感慨(别问我怎么知道这些,我家孩子也不是学霸)。于是开始担心孩子学习能力太差了,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跟得上,跟不上那就会越来越差。然后老师也放弃了,别人也欺负TA,孩子失去信心就会自暴自弃。想到最后家长压力山大。是不是感觉娃学习不专心、不努力像是个“老虎”问题?
如果我们来讨论一下校园霸凌、成瘾行为、交友不慎和性的问题。那么之前的学习不专心是不是瞬间变成了“野猫”问题。你也许会想这些“老虎”问题离我尚远,此时先顾学习问题。但看看围绕在身边的各种真实信息,假若这类事情悄无声息的发生在孩子身边。第一次遇到同龄人的欺凌;面对同伴递过来的第一支烟(或危害性更强的东西),他们会怎样应对?我们要像鸵鸟一样吗?
03他到底要的是什么
怎样才能不被老虎吃掉?一个问题出现必有背后的原因,追根要溯源。想想在你青春期的时候怎么面对家长不让看电视的禁令。你是循规蹈矩还是公然对抗还是暗渡陈仓?做家长的面对孩子需求是“疏”还是“堵”,大禹早就给出了答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简单,你以为的往往只是你以为的。所以把自己当成孩子去探究一下吧。
吸烟能满足孩子什么需求?
很酷、刺激、好奇、享受、减压、逃避、与父母对抗、显示勇气、吸引异性、模仿崇拜者、追求自由等等。
在这些具体需求背后孩子本质上需要的是被信任、被欣赏、被肯定;一定的自由和权利;还有“乐趣”。如果能满足孩子这些需求的途径很少,那当他面对一个能满足他需求的诱惑时他有力量拒绝吗?
04压邪不如扶正
之前网上人们扑天盖地的讨伐王者荣耀,现在提起“吃鸡”就深恶痛绝。家长的焦点是把这些为了商业利益而污染孩子成长环境的东西清理干净。可为什么有些孩子玩同样的游戏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有的孩子会连续打40多个小时差点脑梗送命?这样的人即便清除网游,他也很可能沉迷电视剧、酒精刺激、其它游戏甚至更坏的事物。因为他的内心空虚,在真实世界找不到价值感和归属感,逃去虚拟世界里找感觉是最容易的。许多鸡汤文说过优秀的人要培养“自制力”、“自控力”,强调有了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实现人生目标。自制力其实只是一个能力、工具。一方面“自制力”就像肌肉的力量一样是有上限的,当你超过这个上限人的行为会失控。另一方面自制力也依存于人的精神内核。有一句话叫做:压邪不如扶正,“正”立住了邪自然不成气候。
何谓“正”如何实现扶正?可以理解为内心力量充足。在正面管教中明确提出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05砖头、地毯、幽灵AMET
如果孩子拥有这七项感知力和技能,无论“野猫”问题还是“老虎”问题有何惧?可家长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出这些能力呢?先来看看以往习惯的养育模式有哪些。
砖头:坚硬、沉重、空间有限、边角粗糙,会划伤人。
砖头是控制型养育父母的象征。家长们认为他们最重要的职责是努力让孩子避免犯错,只做对他们好的事情。主要是用某种形式的惩罚或奖励比如取消特权、减少零花钱、体罚或收回对孩子的爱作为控制孩子的主要方法。这样的父母会感到疲累。因为要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给予奖励,随时捕捉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随着孩子成长惩罚和奖励会变的越来越无力。长期后果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谁强谁说了算;或者为了得到认可放弃自我;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跟父母产生激烈对抗。
地毯: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踩来踩去,因为柔软还会使上面的人越踩越想踩。
娇纵型的父母被比喻成地毯。他们会过度保护、溺爱并解救自己的孩子。他们觉得自己的重要职责是让孩子免受痛苦或折磨。这么做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无法处理苦恼和失望;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过分的照顾;更在乎物质而不是人。这会让孩子长大后成为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幽灵:这种养育方式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鬼魂或者一个心不在焉的外人。
忽视孩子的原因有很多种:忙工作、忙社交、忙孩子之外的事情。还有一些忽视容易被父母忽略。比如: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如何管孩子,索性不管,希望孩子的问题会随着成长自动消失;对孩子因绝望选择彻底放弃,也是一种忽视。被忽视的孩子也许会因为寻找归属感另辟蹊径,那往往是有破坏性的方式;或者为了寻求父母的爱不得不努力取悦父母;或者自暴自弃。
大多数父母是在这几种方式中飘忽不定。当你控制过多,出于内疚就转向娇纵。娇纵又担心孩子没有责任心,转回到控制或者变为忽视。那么究竟哪种方式才能赋予孩子信心,让他们拥有所需要的能力?
05做好副驾驶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想掌控自己人生旅程的方向盘。家长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和孩子抢夺方向盘是最不明智的。如果不想惨剧发生就要做好孩子的副驾驶。
还记得当你刚刚拿到驾照上路,如果身边坐着父母或伴侣是什么情形吗?当你使用各种导航APP前往目的地又是一种什么感受?让我们来看看导航是怎么做的。先倾听指令,设定路线,发出清晰的导航说明。当驾驶员偏离路线,从不唠叨默默重新规划路线,目标明确的帮你走到你想去的远方。正像我们正面管教所提倡的养育方式:不骄纵不惩罚,和善而坚定。
06有鱼有“渔”
为什么除了有“鱼”还要有“渔”?“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要有良好的沟通,要鼓励孩子。”这些话相信你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可你知道怎么才能做到吗?就拿最基础的倾听来说,你能真正的倾听孩子吗?你知道为什么你的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跟你多说?事实上很多父母不知不觉的走进了倾听的误区:
当孩子试图把事情讲清楚时,你根据经验积极介入,提出建议和指导,内心希望孩子按你说的做就好。
当孩子描述感受希望得到理解时,你试图劝说孩子相信没必要有那种感受,以便他们能有“正确”的感受。
为免孩子受苦打断孩子,把倾听变成一堂道德课。
用孩子曾经说过的事情来惩罚、批评并说教,以让他们顺从、听话。
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吧。只有当孩子感觉自己得到了倾听、理解和认真对待,他才会愿意跟你多说一些。正面管教家长课告诉你:
要认识到,你做一件事情背后的感受比事情本身要重要。将“Listen(倾听)”这个词重新组合一下就是silent(沉默)。在倾听时要沉默,因为你无法同时说和听。用你的眼神和肢体动作传递你的认真就好。
要尊重孩子眼中的现实。当你对别人倾诉时相信你不愿被否认或说教吧?你的孩子也是。
要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或观点。这并不是要求你以同样的方式看待那件事,只是意味着你理解你的孩子。
要有好奇心。要问一些让你的孩子能说出更多信息的问题。“你愿意跟我多说一点吗?我想多知道一些关于你的事。”“那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最后问“还有其他事情吗?”这是一个可以反复问的问题,更能帮助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所以必须有“渔”你才能得到“鱼”。
孩子情绪时好时坏,“沟通”是鱼,家长课教你用情绪脸谱和天气预报的“渔”引导孩子认知和处理情绪。
孩子犯错受挫,坐下来聊聊你是如何看待错误,用鼓励性的沟通这条“渔”激励孩子将错误变成机会。
孩子遇到问题,从解决的步骤到如何约定,到如何执行、回顾,到一边认可一边调整,感觉好就能做的好,形成完美的闭环。
07走在青春期之前
还记得前边我们提到的成瘾性的行为吗?它的形成有一定规律。过程是这样的:
是不是很庆幸我们还处在“从来没有”阶段。小学阶段,孩子还依赖着父母,崇拜父母。如果这时我们能把对学习的关注力转移一点到纠正自己的养育方式上.我们在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动力方面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我的眼里都是你,到我的眼里都是你的不好”这是家长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能改变的永远是自己。育儿焦虑来自于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当你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正向养育了解孩子、信任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连接时,焦虑病就可望全愈了。
01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那么难搞
你梦想中的青春期孩子什么样?诚信、好学、人缘好?不看电视、爱运动、只吃健康食品?
正常的青春期孩子什么样?疏远父母、房间很乱、审美怪异?玩电子游戏、吸烟、喝酒、总是戴着耳机?
有没有想过这两者背后隐藏着什么信息?
梦想中的“好孩子”很完美,但是不是有点缺少个性和活力?生活在别人的期待和标准中,有可能认为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才有价值。“好孩子”的内在力量较弱,当遇到比较大的挫折时容易崩溃。
正常的孩子则在经历青春期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的阶段中,用各种尝试和探索开始自己个性化过程。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有需要自主、需要隐私被尊重、重视同伴的关系优于家庭关系的特点,并且认为自己是全能、无所不知的,所以往往会做出一些被家长定义为叛逆的行为。“叛”和“逆”往往是家长在感念以往那个“乖”和“顺”的小孩童一去不复返。但若永远乖和顺面对风雨如何自处?
02“野猫”问题和“老虎”问题。
“野猫会吃你家的鱼,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就弥补了。”“老虎来了吃掉你,有性命之忧,非常危险”这就是野猫问题和老虎问题。
期末临近前期,没有找到亲家托管的父母不得不亲自上阵辅导。
“整个复习过程中,开始以为自己是查缺补漏,后来发现是女娲补天,最后才明白干的是开天辟地的活。”这是陪读家长发出的感慨(别问我怎么知道这些,我家孩子也不是学霸)。于是开始担心孩子学习能力太差了,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跟得上,跟不上那就会越来越差。然后老师也放弃了,别人也欺负TA,孩子失去信心就会自暴自弃。想到最后家长压力山大。是不是感觉娃学习不专心、不努力像是个“老虎”问题?
如果我们来讨论一下校园霸凌、成瘾行为、交友不慎和性的问题。那么之前的学习不专心是不是瞬间变成了“野猫”问题。你也许会想这些“老虎”问题离我尚远,此时先顾学习问题。但看看围绕在身边的各种真实信息,假若这类事情悄无声息的发生在孩子身边。第一次遇到同龄人的欺凌;面对同伴递过来的第一支烟(或危害性更强的东西),他们会怎样应对?我们要像鸵鸟一样吗?
03他到底要的是什么
怎样才能不被老虎吃掉?一个问题出现必有背后的原因,追根要溯源。想想在你青春期的时候怎么面对家长不让看电视的禁令。你是循规蹈矩还是公然对抗还是暗渡陈仓?做家长的面对孩子需求是“疏”还是“堵”,大禹早就给出了答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简单,你以为的往往只是你以为的。所以把自己当成孩子去探究一下吧。
吸烟能满足孩子什么需求?
很酷、刺激、好奇、享受、减压、逃避、与父母对抗、显示勇气、吸引异性、模仿崇拜者、追求自由等等。
在这些具体需求背后孩子本质上需要的是被信任、被欣赏、被肯定;一定的自由和权利;还有“乐趣”。如果能满足孩子这些需求的途径很少,那当他面对一个能满足他需求的诱惑时他有力量拒绝吗?
04压邪不如扶正
之前网上人们扑天盖地的讨伐王者荣耀,现在提起“吃鸡”就深恶痛绝。家长的焦点是把这些为了商业利益而污染孩子成长环境的东西清理干净。可为什么有些孩子玩同样的游戏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有的孩子会连续打40多个小时差点脑梗送命?这样的人即便清除网游,他也很可能沉迷电视剧、酒精刺激、其它游戏甚至更坏的事物。因为他的内心空虚,在真实世界找不到价值感和归属感,逃去虚拟世界里找感觉是最容易的。许多鸡汤文说过优秀的人要培养“自制力”、“自控力”,强调有了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实现人生目标。自制力其实只是一个能力、工具。一方面“自制力”就像肌肉的力量一样是有上限的,当你超过这个上限人的行为会失控。另一方面自制力也依存于人的精神内核。有一句话叫做:压邪不如扶正,“正”立住了邪自然不成气候。
何谓“正”如何实现扶正?可以理解为内心力量充足。在正面管教中明确提出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05砖头、地毯、幽灵AMET
如果孩子拥有这七项感知力和技能,无论“野猫”问题还是“老虎”问题有何惧?可家长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出这些能力呢?先来看看以往习惯的养育模式有哪些。
砖头:坚硬、沉重、空间有限、边角粗糙,会划伤人。
砖头是控制型养育父母的象征。家长们认为他们最重要的职责是努力让孩子避免犯错,只做对他们好的事情。主要是用某种形式的惩罚或奖励比如取消特权、减少零花钱、体罚或收回对孩子的爱作为控制孩子的主要方法。这样的父母会感到疲累。因为要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给予奖励,随时捕捉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随着孩子成长惩罚和奖励会变的越来越无力。长期后果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谁强谁说了算;或者为了得到认可放弃自我;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跟父母产生激烈对抗。
地毯: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踩来踩去,因为柔软还会使上面的人越踩越想踩。
娇纵型的父母被比喻成地毯。他们会过度保护、溺爱并解救自己的孩子。他们觉得自己的重要职责是让孩子免受痛苦或折磨。这么做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无法处理苦恼和失望;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过分的照顾;更在乎物质而不是人。这会让孩子长大后成为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幽灵:这种养育方式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鬼魂或者一个心不在焉的外人。
忽视孩子的原因有很多种:忙工作、忙社交、忙孩子之外的事情。还有一些忽视容易被父母忽略。比如: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如何管孩子,索性不管,希望孩子的问题会随着成长自动消失;对孩子因绝望选择彻底放弃,也是一种忽视。被忽视的孩子也许会因为寻找归属感另辟蹊径,那往往是有破坏性的方式;或者为了寻求父母的爱不得不努力取悦父母;或者自暴自弃。
大多数父母是在这几种方式中飘忽不定。当你控制过多,出于内疚就转向娇纵。娇纵又担心孩子没有责任心,转回到控制或者变为忽视。那么究竟哪种方式才能赋予孩子信心,让他们拥有所需要的能力?
05做好副驾驶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想掌控自己人生旅程的方向盘。家长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和孩子抢夺方向盘是最不明智的。如果不想惨剧发生就要做好孩子的副驾驶。
还记得当你刚刚拿到驾照上路,如果身边坐着父母或伴侣是什么情形吗?当你使用各种导航APP前往目的地又是一种什么感受?让我们来看看导航是怎么做的。先倾听指令,设定路线,发出清晰的导航说明。当驾驶员偏离路线,从不唠叨默默重新规划路线,目标明确的帮你走到你想去的远方。正像我们正面管教所提倡的养育方式:不骄纵不惩罚,和善而坚定。
06有鱼有“渔”
为什么除了有“鱼”还要有“渔”?“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要有良好的沟通,要鼓励孩子。”这些话相信你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可你知道怎么才能做到吗?就拿最基础的倾听来说,你能真正的倾听孩子吗?你知道为什么你的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跟你多说?事实上很多父母不知不觉的走进了倾听的误区:
当孩子试图把事情讲清楚时,你根据经验积极介入,提出建议和指导,内心希望孩子按你说的做就好。
当孩子描述感受希望得到理解时,你试图劝说孩子相信没必要有那种感受,以便他们能有“正确”的感受。
为免孩子受苦打断孩子,把倾听变成一堂道德课。
用孩子曾经说过的事情来惩罚、批评并说教,以让他们顺从、听话。
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吧。只有当孩子感觉自己得到了倾听、理解和认真对待,他才会愿意跟你多说一些。正面管教家长课告诉你:
要认识到,你做一件事情背后的感受比事情本身要重要。将“Listen(倾听)”这个词重新组合一下就是silent(沉默)。在倾听时要沉默,因为你无法同时说和听。用你的眼神和肢体动作传递你的认真就好。
要尊重孩子眼中的现实。当你对别人倾诉时相信你不愿被否认或说教吧?你的孩子也是。
要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或观点。这并不是要求你以同样的方式看待那件事,只是意味着你理解你的孩子。
要有好奇心。要问一些让你的孩子能说出更多信息的问题。“你愿意跟我多说一点吗?我想多知道一些关于你的事。”“那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最后问“还有其他事情吗?”这是一个可以反复问的问题,更能帮助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所以必须有“渔”你才能得到“鱼”。
孩子情绪时好时坏,“沟通”是鱼,家长课教你用情绪脸谱和天气预报的“渔”引导孩子认知和处理情绪。
孩子犯错受挫,坐下来聊聊你是如何看待错误,用鼓励性的沟通这条“渔”激励孩子将错误变成机会。
孩子遇到问题,从解决的步骤到如何约定,到如何执行、回顾,到一边认可一边调整,感觉好就能做的好,形成完美的闭环。
07走在青春期之前
还记得前边我们提到的成瘾性的行为吗?它的形成有一定规律。过程是这样的:
是不是很庆幸我们还处在“从来没有”阶段。小学阶段,孩子还依赖着父母,崇拜父母。如果这时我们能把对学习的关注力转移一点到纠正自己的养育方式上.我们在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动力方面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我的眼里都是你,到我的眼里都是你的不好”这是家长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能改变的永远是自己。育儿焦虑来自于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当你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正向养育了解孩子、信任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连接时,焦虑病就可望全愈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