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为期间爆发的三藩之乱,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三藩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康熙在处理三藩问题上,出现了重大的决策失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的吴三桂和耿精忠自请撤藩撤藩申请,漠视了君使臣以礼规则。
本来,作为三藩集团核心人物之一的吴三桂,他并不曾有起兵反清之意。
他一心要仿效明朝的黔国公沐氏,做清朝的黔国公,与清朝相始终。世守云贵是吴三桂终身所求,这也符合清朝入关时向他所许下的承诺:裂土封赏。
吴三桂对清朝有朝一日违背其诺言、改变其政策也不无担心。当其恩师洪承畴离开云南之日,吴三桂就向他密求固守之策。洪承畴向他秘授了一条九字真诀:
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
此话确实意味深长,如果云南社会秩序稳定,设藩王镇守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个道理,吴三桂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在云南不断地“无事生非”。
虽说吴三桂是武将出身,但他对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等一幕幕惨剧不会不清楚。事实上,吴三桂对朝廷的疑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表面上看来,清朝迫于形势不得不对吴三桂等汉族将领极力笼络,使其位尊权重。但内心里却对他们时时提防。
当他们统领大军南讨时,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尚可喜的第三子尚之隆、耿继茂(其父耿仲明已去世)的第二子昭忠和第三子聚忠都被作为“人质”留在京师。
清朝廷与三藩之间互相猜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公开化。
正当吴三桂志得意满、做着世守云贵美梦的时候,清廷却在积极筹划撤藩事宜。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自请撤藩,从而拉开了撤藩的序幕。针对这一意外情况,康熙深感求之不得,欣然批准。
吴三桂和耿精忠获悉此消息后,心中惶恐不安。为了以退求进,吴三桂和耿精忠都违心地先后给康熙各上了一道自请撤藩的奏疏,以试探朝廷虚实。
讵料弄巧成拙,康熙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他俩的撤藩申请。当批准撤藩的命令传到云南时,吴三桂顿感茫然、不知所措。
他长期盼望朝廷会让他世守云贵的美梦转瞬间化为肥皂泡,清朝廷对他的崇高礼遇,除了“亲王”这个空头衔外,将失去实质性内容,他将从权力的高峰迭入权力的低谷,他将从人生的辉煌走回人生的起点,他内心里确实有一种被欺骗、被抛弃的感觉。
撤藩不仅从根本上触犯了三藩的既得利益,而且违背了当初的诺言。
撤藩对三藩集团属下数百万人的前途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吴三桂就对云南华丽的宫殿、丰厚的产业、娇艳的美女和显赫的权位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吴三桂的部下对在云南所拥有的一切同样难以舍弃;吴三桂及其属下数万人早已心仪于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安土重迁”已成为他们的普遍心理。
这样,利益的诱惑与民族情感交织使全军上下发出了同一个声音,用武力对抗撤藩,用刀剑反抗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