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当中凌晨,清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黄昏,傍晚,晚上。分别指哪个时间段
凌晨:从零时起到天亮前的一段时间;天快亮的时候。
早晨:指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而中国古代的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辰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07:00至09:00。早晨为一天之始,往往被视为充满朝气的时刻,因此中国古语亦说「一日之计在于晨」。
上午:一般指是早上八点到十二点这段时间,英语简写为AM。
中午,又名正午,指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中午12时,为一天的正中。而中国古代的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午时即为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11:00至13: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下午:指中午到傍晚的过渡时间,从14点到日落前。
傍晚:日落以后天黑以前的时候。
黄昏:
1、指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2、靠近晚上的时分。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晚:天黑以后到黎明前。
扩展资料
二十四小时是当今国际最常用的纪时系统。而它的扩展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及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十二时辰制度。
1、小时与大时:二十四小时制与十二时辰制
中国古代的时辰制度起源较早。在睡地虎秦简《日书》中就有关十二时辰的记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相比,这一系统已经较为完备。随着后世的不断演化,十二时辰制成为中国古代计时重要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百刻制也是古代比较流行的计时方式。而在古埃及,人们将夜晚和白天都各自划分为12个小时,构成了西方二十四小时起源的重要内容。
不过明末清初之际,随着西方机械钟表引入中国。人们为了区分中国十二时辰与西方二十四小时,将之分别称为“大时”与“小时”。但在近代以来随着二十四小时的日益普及,中国传统时辰的应用范围日渐缩小,也逐渐不为人知。
2、钟表与时间
据记载,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罗明坚等人在广东送给两广总督陈瑞带有车轮的大机械钟。但他们为了“应和中国人的习惯”,要将欧洲的24小时制改为中国的十二时辰制,并将阿拉伯数字改为对应的中国的名字,又将一天分为一百段,每段一百分。这里的段和分就相当于刻和秒了。此段故事也无疑见证了中西时间体系的交融。
1809年,徐朝俊撰成《自鸣钟表图法》一书,全书分为十个部分,总结了明末清初之际钟表制作的技术与经验。在“钟表名目”的部分,对“报刻钟”的详细介绍,使我们对钟表时间的有了较大的了解,如每一个时辰有“初”“正”之别,“初”,击一响;“正”击二响。
前者意味着“快到点了”,后者表示“已到某时”,其余则依照时辰次序敲击次数。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就讲到:“人定:二更以后,钟打过十一下了。宝玉犹不信,要过来表瞧了一瞧,已是子初二刻十分了。”清代中前期基本上都是按照此种方式与类型来划分时间。
3、二十四小时的传播与流行
二十四小时制度代替中国传统的十二时辰,主要源自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在争取自身权益时,发起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
甚至当时的吴淞平民日夜校友会就编写了《一天做工八点钟歌》:“一年春夏和秋冬,一天二十四点钟,三八制度情理公,做工也是八点钟,教育也是八点钟,休息也八点钟。人生在世须做工,只吃不做理不容。”这无疑极大地扩展了八小时工作制在普通民众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工厂、银行、铁路等等都完全按照二十四小时来安排各自的活动,加上钟表、怀表的日益流行,都使得这种来自于西方的时间体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计时方式。
4、二十四小时制的意义
全球一体化形成的过程,既是在地理上连接成为一体的过程,也是将世界各地连载在统一时间系统的过程。二十四小时制度在全球的扩展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过程。而这一纪时体系的确立,使得全球同步的活动有了参照。这不仅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便利,对全球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小时制
201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