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全市总面积90021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底,赤峰市共辖1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个市辖区、2个县、7个旗,分别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林西县、宁城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毗邻,东部与内蒙古通辽市相连,西北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交界。
市地处内陆,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扩展资料:
赤峰历史沿革
晚商到战国,活动于赤峰的主要是东胡系民族。战国后期,燕在边境构筑的燕北长城,从赤峰南部穿过。赤峰南部为燕之右北平郡,治所在宁城黑城。
秦并六国,迄于隋唐。隋唐时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辽代,全境属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上京是辽王朝的首都,中京是最大的陪都。
金代,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为路、府、州、县。今赤峰市全境属北京路。
元代,属中书省的上都路、辽阳行省的大宁路、全宁路和应昌路。
明代,在边疆地区设置都司、卫所和属部进行控制。地区的设置大体以永乐(1403-1424年)初年为线,分两个时期。前期属大宁都司,后期属奴儿干都司所辖的兀良哈三卫。
清代,大部属昭乌达盟,部分属卓索图盟。
民国前期,全境先后属于热河特别区和热河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到1949年10月1日,南部分别属于热辽行政公署设置的热中专区、二十二专区和热辽专区;北部先属东蒙古自治政府设置的“昭乌达省”和热北专区,后属昭乌达盟。统属热河省。
1949年10月1日到1955年12月31日,北部为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辖阿鲁科尔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腾4旗和林西县;南部敖汉、喀喇沁、翁牛特3旗和宁城、赤峰、乌丹3县及赤峰市属热河省。
1956年1月1日,热河省撤销,其所辖敖汉、喀喇沁、翁牛特3旗,宁城、赤峰、乌丹3县划入昭乌达盟,昭乌达盟人民委员会由林东迁驻赤峰。
1969年7月5日,昭乌达盟从内蒙古自治区划归辽宁省。
1979年7月1日,昭乌达盟由辽宁省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9日,全境称昭乌达盟,辖阿鲁科尔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腾、翁牛特、喀喇沁、敖汉7旗,林西、宁城、赤峰3县和赤峰市。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其所辖地域与原昭乌达盟所辖地域相同。新建立的赤峰市设3区,管辖7旗2县。
即:红山区、郊区(今松山区)、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峰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介于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之间,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赤峰市(赤峰,是蒙古语乌兰哈达的汉译名称,因市区东北部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位于内蒙古东南部,【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0万人,是自治区人口最多的盟市,辖12个旗县区。赤峰市是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地市,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连续7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赤峰境内有八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遗址和文物均有大量发现。兴隆洼聚落遗址被史学界誉为“华夏第一村”;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玉龙被史学界定为“中华第一龙”。境内有辽上京、辽中京遗址,现存辽代文物居全国之首。
赤峰资源较为丰富。全市现有耕地2100万亩、草原8600万亩、林地4300万亩。已发现矿藏70余种,矿产地120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25个,有色金属、贵金属种类多、储量大,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草原、石林、冰臼、温泉、湖泊、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有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赛罕乌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7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8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99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14元,分别增长7.9%、7.5%、9.7%、11.4%。
2013-06-24
201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