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中秋节手抄报资料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赏月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当然在赏月的同时也少不一些手抄报绘画了,那么关于中秋节手抄报绘画内容有那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八月十五中秋节手抄报资料,欢迎阅读!
祭月(拜月娘)、赏月的起源:
祭月早在秦汉以前就有了,当时主要在宫廷内进行。后来历代的帝王都沿袭这个仪式,每逢中秋节,必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现存北京的月坛,便是专门用于皇帝祭月的场所。八月十五相传是太阴娘娘月神的诞辰。在当天晚上,都会在屋外庭院摆设香案,案上放置香炉、烛台,燃烛焚香,用柚子、西瓜、月饼来敬奉月神,并且由妇女儿童负责祭拜(由于月亮属阴,所以一般来说,拜月只是妇女和儿童的活动,男子是不拜月的)。拜月时,全家成员齐集,以取团圆的意思。主祭的人是女家长,她先向神位上香,三叩首;然后其他女性按尊卑长幼行三叩首礼。
拜结束后,一家人围坐赏月一起喝“团圆酒”,吃“赏月饭”,尝“团圆饼”(即月饼)及爪果;从前,由于交通不便,故北方人拜月的水果多是各种梨子、苹果、石榴、葡萄、枣子、桃子、果藕、西瓜等。而南方盛产拜月的蔬果则有香蕉、柚子、杨桃、柿子、菱角、椰子、枇杷、佛手、菠萝、蜜桔、橙子、花生、芋头等。老人会指着月光,给儿童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砍桂树”的故事。
而这天回娘家探亲的妇女,必须返回婆家团圆,民间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俗谚,就反映了这个习俗。
祭月的习俗之所以在唐代以后迅速流行于民间,与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有很密切的关系。《唐逸史》记载:鄂州人罗公远,俟候唐明皇在中秋夜赏月。看着玄宗目不转睛的一直望着明月,便邀请玄宗去游月宫。他取出一根拐子向着空中掷去,突然化为一条银色的大桥,他请玄宗一同上了大桥,差不多走了数十里远,觉得精光夺目,寒气逼人,才发现到达一座大宫殿前。罗公远说:这就是月宫了!玄宗见到有数百个仙女穿着素练宽衣,在广大的宫廷中跳舞,歌声嘹亮,音韵非常优美,便问说:“这是什么曲子?”罗公远回答说:“就叫霓裳羽衣曲”。玄宗牢牢记住那曲子的声调,回到宫中,立即命人依照他所记的声调,编成了一首《霓裳羽衣曲》。这就是《霓裳羽衣曲》的由来。此曲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法曲,内容描写了唐玄宗上述到月宫见仙女的神话;所以中唐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看见当时宫廷里表演此曲时,舞者“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珊”,俨然是一副天宫仙女的打扮。其舞姿也是“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抑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蛾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看来其意境与月宫的神话极为吻合。
而佛教于中秋赏月之夜,礼拜的是“月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梵语candra_prabha,汉译有月光菩萨、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等名。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之右胁侍。“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静定,映现明澈清辉,容摄大千芸芸众生,使免于受贪、瞋、痴、三毒逼恼。月光菩萨身呈白色,乘于鹅座,手持月轮。与左胁侍日光菩萨并为药师如来的两大辅佐。在药师佛的无量菩萨眷属里,他与日光菩萨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菩萨。两人都位居补处,秉持着药师如来的正法宝藏。
关于月光菩萨的本生事迹,也与日光菩萨相同,都与药师佛有密切的关系。在久远的过去世,当电光如来住世时,有一梵士养育两子,一名日照,一名月照。梵士发心利乐有情、拯救浊世众生,其二子也随喜而发愿供养。梵士成佛之后,即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二子中之月照,就是月光菩萨。如同日光菩萨一样,月光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关系。凡是至心持诵《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隆也会与无量神人来增益其持咒效验。修行者在持诵《大悲咒》过后,如果能再加诵《月光菩萨陀罗尼》(收在《大正藏》第20册660页),则月光菩萨当会来加庇护佑,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难与病痛,并成就一切善法、远离各种怖畏。
8.15中秋节手抄报资料 篇1
中秋节起源典故
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自古以来,团结、团圆、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中秋节的5个传说
1、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3、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4、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5、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各地的中秋节风俗
广州
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光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广东潮汕
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四川
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江西
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
婺源中秋,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