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缺少准备金的“大明宝钞”强制推行造成的经济问题。
(2)朱元璋的“洪武型”经济政策自身具有延续性和不易改变性的僵化特征。
(3)大航海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地位,以及东亚贸易圈中白银自身作为国际货币的优势。
拓展资料:
明代货币制度演变不同阶段简述
(一)通货混用阶段(1361-1375)。明朝建国前,1361年,朱元璋曾铸造铜钱,1368年元月,朱元璋称帝,铸“洪武通宝”,直至1375年,铜钱一直作为明朝的法定通货。但当时明朝政府并没有禁绝其他通货的流通,如宋代、唐代时期的铜钱或是蒙元时期的旧钞,甚至是类似布帛、粮食谷物等实物都可以在市场流通,货币市场相对混乱。
(二)纸币推行使用阶段(1375-1435)。1375年,明朝政府发行“洪武宝钞”,自此禁绝金银交易,官方规定了纸币,银两及铜钱之间的汇率,并在1394年,铜钱也被禁用,“大明宝钞”成为了官方唯一的合法货币,官员薪俸和国家税赋都有体现。但这种纸币的发行并没有准备金,造成后期纸币大幅度贬值,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白银在这种大环境下成为一种在地下流通的非官方货币。
(三)钞钱银兼用阶段(1436-1522)。由于“洪武型”经济政策的弊端,纸钞无法作为唯一法定货币,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开放了银禁,修正了国家货币政策,自此货币白银化呈现稳定发展趋势。
(四)白银货币职能确立阶段(1522后)。嘉靖四年,明世宗进行税制改革,纸钞自此不再流通,白银确立了其唯一法定货币地位,明代的货币白银化完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