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负义与知恩图报的区别

 我来答
星座家17
2022-07-14 · TA获得超过667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8万
展开全部
唐代李肇《国史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叫李勉的官员救了一个囚犯。后来,李勉在河北遇到囚犯,囚犯非常高兴,迎接到家里盛情款待。囚犯夫妻商量如何报恩,觉得难以报恩,于是,妻子主张既然如此,不如杀之,囚犯同意。囚犯仆人心有不忍,告诉李勉,李勉脱险。李勉当晚住店,对客店老板如实相告,正好被一个江湖刺客听到,江湖刺客连夜杀囚犯夫妻,首级交给李勉。

在这件事情中,囚犯夫妻是很经典的忘恩负义形象,最后死于非命。

但是,请注意,囚犯夫妻是在难以知恩图报的情况下选择忘恩负义。

知恩图报和忘恩负义通常被认为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而被赋予相应的道德意义,那么两者是否存在共同之处呢?

是。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受恩者要摆脱自己相对于施恩者的道德劣势,区别在于知恩图报是受恩者运用与施恩者几乎相同的方法,而忘恩负义则相反。所以,两者可以同时出现在囚犯夫妻身上,而且转换得如此之容易。

因为人总是不想自己处于道德劣势地位,而想要道德优势地位,简单地说,人总是不喜欢道德负罪感,而喜欢道德优越感。所以,摆脱道德负罪感,争取道德优越感就顺理成章。

===========

又发现一篇类似的文章

《从感恩戴德到忘恩负义的心理变化》

文/老夫隔窗看雨

唐朝有一个叫 李勉 的人,他做过 开封 尉。 在他任职期间,曾暗中放走了一个很讲义气的死囚犯。后来,李勉罢官,客游河北,偶遇死囚。 死囚欢天喜地的把李勉迎回家中,大加款待。晚上死囚和他妻子商量:“此人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他!” 他的妻子也说:“我夫说得极是,受恩之人理当如此!” 死囚问:“拿什么来报答他的恩德?” 其妻说:“一千匹布可以吗?” 死囚回答:“太少了!”其妻问“两千匹布怎么样?” 死囚还是说 “太少,不能报恩于万一!” 其妻又献计说:“像这样,还不如杀了他,怎么样?” 死囚思想了片刻,终于动了心,说:“很好,那就这么办!”

这个故事可谓是惊心动魄,死囚夫妻从讨论报恩的筹码开始,渐渐觉得不堪重负,于是滑向杀人的深渊。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导致了这种转折呢?

通常来说,施恩者虽然在物质和精力有所损失,但却获得了精神上的抚慰和心理上的快乐,经意或不经意之间构成一种自我优胜的感觉。 而受恩者却不同,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总觉得是处于劣势。一旦他们的地位和实力发生变化,受恩者一定会谋求恢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平衡。

法国启蒙思想家 狄德罗 说过:“感恩是一种负担”, 这种精神上的负担,一般来说要想摆脱这种负担, 其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知恩图报,另一种就是忘恩负义。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其实际作用都是为了摆脱受恩的负担,两种形式在精神的实质上毫无区别。

记得老黄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吃了你们一口饭,难道要(我们)天天山珍海味供着? 显然桑黄觉得知恩图报形式的路漫长而又遥远,代价太大,不堪重负。与其是背着感恩的重负走完 下半辈子 的路,还不如选择忘恩负义,卸下重负,轻装而去。

很不幸地说,忘恩负义是人性中的一个弱点。只是受恩的人群当中有的人克服了这个弱点,他们才可以忍辱负重,行走甚远。有的人克服不了这个弱点,不堪重负,于是行离了道德底线,就像故事里的那个死囚犯和他的妻子一样,一番商量之后,向恩人举起了屠刀。

===========

之前一直想不通,刚刚无意中看到这段话,感觉有点点明白了。

你的生命中是否都有一个对你忘恩负义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