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6-15 · TA获得超过971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5万
展开全部
《道德经》第十九章:少私寡欲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直译:

抛弃聪明智巧,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百姓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使人们减少私欲,就没有忧患了。

我的解读:

老子这一章仍然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对于圣智、仁义、和巧利这三个司空见惯的社会病态,依然是愤然有词。我们可以从这短短的行文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颇有些严厉的语气。

在前一章中,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为他在本章的开篇就点明“绝圣弃智”,这使人不免产生疑惑:“聪明睿智和巧言善变乃人心所向,为何要杜绝和抛弃呢?”智慧是好东西,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好的东西不一定有好的用途,也就是说,如果将聪明才智用于为百姓服务,用于积善养德,那无疑是好的,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可一旦用到损人利己的事情上去,那将是十分可怕的,还不如没有智慧,因而老子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

老子认为“圣”“智”容易滋生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做法,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由此可见,老子并非真正倡导愚民政策,“下德”的圣人借助法制,提出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老子痛斥统治者的文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和道德是相矛盾的,必须抛弃这种文化,因为它对人民毫无益处。他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对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远古时期,人类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吃的用的都是取自于自然。当时人类并不比别的动物高明多少,可是随着认知的增多,人们渐渐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并不断打乱自然的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这就是人类拥有智慧而付出的代价,后来,人类还出现了欺诈猜疑和互相残杀的行为,这也是巧智滋生出的不良后果。

记得有一个故事颇受启发:客机在沙漠失事,留下了11名幸存者,在幸存者中有教授,官员,经理,军官,主妇,还有一个傻子。沙漠气温非常高,要想生存,必须找到水源。然而,沙漠气候反常。发现的绿洲却瞬间消失了,人们开始意识到,这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他们为此黯然神伤,心灰意冷,而唯有傻子不知道什么是海市蜃楼。他只知道口渴需要喝水,在其他人彻底放弃之后,他还在拼命地寻找水源。最后,他爬上一个沙丘,看到了水,就呼喊着让其他人过去。可没有人理会傻子的话。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除了傻子还活着,其他十个人都死了。

这是因为傻子不懂什么叫海市蜃楼,也不懂什么叫欺骗,当然也就不会猜疑,而那些人却恰恰相反,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将他们推向了绝路。傻子因傻得福,是傻救了他的命。当然,本章并不是倡导我们都去做傻子,而是启发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猜疑人,伤害人,要做到质朴醇厚,少私寡欲,这样才能与大道相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