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易水歌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赏析
万里荒原之上,云飞风起,尘土飞扬,愁云惨淡,燕太子丹和他的宾客们,身着白衣白帽,泪流满面,呜呜咽咽,声音无比苍凉。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节拍唱歌,歌声决绝而悲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及此处,荆轲回身上车,头也不回地渐行渐远。
荆轲的歌中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气魄,对于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他无以为报,唯有为其赴死。他深知这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冒险,他仿佛能看到前方迎接他的是惨烈的搏斗,是以一敌百的较量,但他没有回头,只留给送别的人一个伟岸的背影,坚定前行。
荆轲,是个鲁莽的英雄。前人通过刺杀而达到政治目的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专诸刺杀吴王,豫让刺杀赵襄子,都是载入史册的刺杀故事。但他们都是成功的,达成目的之后,功成身死。与他们相比,荆轲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英雄。
他的任务失败了,败在帮手秦舞阳懦弱到上不了台面,败在秦王强大的护卫手下。今天细细品读《史记》对这个震惊时代的刺杀行动的描写,可以发现荆轲的行动,并没有万事俱备。
荆轲是个讲义气之人,太子丹信任他,为报知遇之恩,他不惜献出生命——来捍卫一名刺客的荣耀。
荆轲的一生,如同烟花,只有那么一瞬的爆发,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荆轲本为卫国人,后漫游至燕国,在这里,结识了高渐离。两人相见恨晚,结为知己。那时的荆轲,行为放荡不羁,整日在燕市与高渐离饮酒,完全不拘小节,喝得酩酊大醉,高渐离便开始击筑,荆轲随着节拍唱歌,时哭时笑,好不疯癫,引来众人侧目而视,却浑然不觉。
不同寻常的人,通常有些令人不解的疯癫举动吧。荆轲,实在是真性情。
虽然荆轲常以酒徒的形象走街串巷,其实他有着很深的城府。他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周游列国,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和抱负。他的才能,被田光看中。而田光的赏识,成为了差点改变历史的一念。
正当时,燕太子丹在秦国作为人质已被扣押多年,千难万险逃回燕国。在秦国的日子,太子丹深知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霸图,回国后始终忧心忡忡。燕国面临着被攻占的危险,此时燕太子丹四处求助宾客,希望能找到救国方案。
要哀叹荆轲的命运,必须要从太子丹说起。燕太子丹虽身为太子,有鞠武做他的老师,但却不够远见卓识,没有机智的政治头脑。他看待政治的眼光,过于心急,而正是他的急切,断送了荆轲的生命。
太子丹惜才、爱才、肯听谏言,但并不是全部都听。这位太子多少还是任性的,当时樊於期从秦国叛逃到燕国,太子丹不顾老师鞠武的劝说,将其收留。他实在是孩子气,仅因为对樊於期的同情,就不顾政治大局,将燕国陷于危险境地。他空有救国之心,却没有救国之策。太子丹对于鞠武与齐楚结盟共同对抗秦国的建议果断否定,在他的眼中,结盟的做法拖泥带水,太慢了,他想要一举解决忧患。
古往今来,亡国之君大都如此,他们不明白政治靠的是头脑,靠的是运筹帷幄。在政权斗争中要取得胜利,凭借的是稳扎稳打建立起来的实力。而太子丹,却是想求一个如魔法一般瞬间解决秦国威胁的妙计。
就是太子丹的这份急切,断送了荆轲。
鞠武对太子的请求无可奈何,只好将田光引荐给太子。而此时的田光已经归隐,年岁已高,或许实在没有力气参与政治,或许也觉得太子丹的欲望自己无法满足,于是,便引荐了荆轲。
自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赴死行动拉开序幕。
太子丹见到荆轲后,十分急切地对荆轲诉说自己的计划。他想要以重金利诱秦王,引诱他归还所侵占的土地,不再侵略他国,若此计不成,便将其刺杀,到时秦国群龙无首,便可趁乱将秦国击溃。
多么荒唐幼稚的政治策略啊。荆轲内心十分纠结,自己来到燕国,虽已名声在外,但毕竟只是个毫无成就的普通人,然而太子丹如此看中他,将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交给他,荆轲满心感激。但是太子丹的计划,显然十分不可行。秦王是何许人也,怎可能为了金银财宝而放弃称霸天下的欲望。而要刺杀秦王,也与前人的刺杀行动大有不同,此时的秦国已强大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与之抗衡,秦王身边的护卫有多强可想而知,怎可能凭他荆轲的一点小计谋就刺杀成功。
荆轲的头脑是清醒的,他清楚地知道这个计策是幼稚的、注定要失败。荆轲犹豫再三,想要推脱,但太子丹却一再坚持,上前叩首请求。一国的太子对自己叩首,这是怎样的大礼。荆轲百般无奈,只好应允下来。于是太子丹奉荆轲为上卿,以最高礼节款待,献上珍宝美人,并每日亲自问候。这般礼遇,令荆轲感受到了太子丹的情谊,他并非圣贤,却受到如此待遇,受宠若惊,暗下决心,一定不会辜负太子丹的一片期望。
荆轲深深地知道,要靠金钱令秦王心软绝不可能,所以只有刺杀一条路。要刺杀秦王,除了要有敏捷的身手、周密的计划,还要有出色的计谋,以进入秦王宫面见秦王。
这时秦国已攻下赵国,太子丹心急如焚,前来催促荆轲快点行动。荆轲心知时机已到,但是如何进入秦王宫是个问题,于是便建议将樊於期将军交出去——提樊将军首级面见秦王。樊於期身为叛将,秦王必定会龙颜大悦,接见荆轲。
太子丹着实是个优柔寡断之人,既火急火燎地要刺杀秦王,又不愿做出任何牺牲。太子丹也是心善之人,他诚心诚意地想收留樊将军,坚决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伤害了樊将军。
太子丹舍不得让樊将军牺牲,却不假思索地催促荆轲前去赴死。他并不是心太善,也不是心狠,只是没有掂量清楚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孰轻孰重。
荆轲私下里找到樊於期,单刀直入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樊於期回想起自己被株连九族的悲惨情景,毫不犹豫地交出自己首级,希望能通过荆轲之手,为自己复仇。
樊於期的自刎促成了太子丹的刺杀计划,太子丹听闻此事,痛哭流涕。
太子丹的仁慈是妇人之仁,多少人为他而死,他于心不忍,内心极其悲痛,但痛哭过后,他最终并没有让这些人死得其所。
太子丹已为荆轲准备了淬毒的匕首,并请到勇士秦舞阳助荆轲一臂之力。此时万事俱备,荆轲打点好行装,相约一位友人,准备出发。
而这位友人迟迟未到,最终也没有及时赴约。历史总是对将成的大事开致命的玩笑,没有史料记载荆轲的这位友人是何许人也,或许,若当年这位友人成行,便可所向披靡,刺杀秦王,颠覆整个历史。然而,这位友人没能到达,荆轲一人没能力挽狂澜,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不曾停止。
而使得荆轲未能与同伴共同上路的,正是燕太子丹。
太子丹看荆轲明明已打点好行装,却迟迟不动身,心中便产生了疑虑,猜疑荆轲是否后悔答应协助他的计划,是否会临阵脱逃。太子丹又一次催促他,并有意令秦舞阳先行。
荆轲听到这些话,心中愤怒不已,并且很不是滋味。自己一心为太子丹赴死,拼尽全力想要完成他的计划,他却怀疑自己,这令荆轲心中十分愤懑。
也许是一时赌气;也许是为了气节,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荆轲不再等待,毅然上路。
出发的那天天气一片阴沉,风冷得彻骨,易水河畔,一片萧索。送行的队伍身着白衣,缓缓而行。呜呜咽咽的声音回荡在天地间,分不清是风声还是送行的人的哭声。
荆轲面色凝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景象无比苍凉。高渐离为他击筑,像以前一起喝酒玩乐时那样,荆轲合着节拍开始唱歌。
这次的歌不再是曾经欢快而放荡不羁的,字字掷地有声,直指苍穹,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唱及此处,荆轲的情绪顿时起了万丈波澜,抛开心中的顾虑,仰天长啸,气势如虹。高渐离紧跟着改变了击筑的调子,慷慨激昂,犹如猛虎穿林,蛟龙过江。英雄向着苍天长叹一声,呼出的气化作一道白色的虹,贯穿天际。
易水边的送行,为整个行动奠定了悲壮的基调,似乎从这一刻起,就注定了荆轲是个悲剧英雄。此刻他的内心,是平静的,泰然面对生死;还是悲壮的,感慨于自己的命运;抑或是汹涌澎湃的,考虑了无数种可能,决意颠覆秦朝的霸业?
最终他失败了,秦王身边的护卫身手敏捷,使他无从下手,最后被秦王的宝剑刺中,筹谋已久的刺杀计划以荆轲的死亡拉下了帷幕。这也许是他意料之中的结局,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没有后悔,他没有愧对太子丹,也是死得其所了。
易水河畔的一曲悲歌,覆盖了荆轲功败身死的惨烈结局,让后人记住了这位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取义,毅然潜入虎穴的勇士。他不是失败者,他是最纯粹的忠义之人。他虽知太子丹的计划不是良策,却为了回报这位太子的礼遇而赌上性命。有这番胸怀,便是英雄。这首离别之歌,便成了千古绝唱。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赏析
万里荒原之上,云飞风起,尘土飞扬,愁云惨淡,燕太子丹和他的宾客们,身着白衣白帽,泪流满面,呜呜咽咽,声音无比苍凉。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节拍唱歌,歌声决绝而悲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及此处,荆轲回身上车,头也不回地渐行渐远。
荆轲的歌中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气魄,对于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他无以为报,唯有为其赴死。他深知这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冒险,他仿佛能看到前方迎接他的是惨烈的搏斗,是以一敌百的较量,但他没有回头,只留给送别的人一个伟岸的背影,坚定前行。
荆轲,是个鲁莽的英雄。前人通过刺杀而达到政治目的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专诸刺杀吴王,豫让刺杀赵襄子,都是载入史册的刺杀故事。但他们都是成功的,达成目的之后,功成身死。与他们相比,荆轲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英雄。
他的任务失败了,败在帮手秦舞阳懦弱到上不了台面,败在秦王强大的护卫手下。今天细细品读《史记》对这个震惊时代的刺杀行动的描写,可以发现荆轲的行动,并没有万事俱备。
荆轲是个讲义气之人,太子丹信任他,为报知遇之恩,他不惜献出生命——来捍卫一名刺客的荣耀。
荆轲的一生,如同烟花,只有那么一瞬的爆发,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荆轲本为卫国人,后漫游至燕国,在这里,结识了高渐离。两人相见恨晚,结为知己。那时的荆轲,行为放荡不羁,整日在燕市与高渐离饮酒,完全不拘小节,喝得酩酊大醉,高渐离便开始击筑,荆轲随着节拍唱歌,时哭时笑,好不疯癫,引来众人侧目而视,却浑然不觉。
不同寻常的人,通常有些令人不解的疯癫举动吧。荆轲,实在是真性情。
虽然荆轲常以酒徒的形象走街串巷,其实他有着很深的城府。他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周游列国,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和抱负。他的才能,被田光看中。而田光的赏识,成为了差点改变历史的一念。
正当时,燕太子丹在秦国作为人质已被扣押多年,千难万险逃回燕国。在秦国的日子,太子丹深知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霸图,回国后始终忧心忡忡。燕国面临着被攻占的危险,此时燕太子丹四处求助宾客,希望能找到救国方案。
要哀叹荆轲的命运,必须要从太子丹说起。燕太子丹虽身为太子,有鞠武做他的老师,但却不够远见卓识,没有机智的政治头脑。他看待政治的眼光,过于心急,而正是他的急切,断送了荆轲的生命。
太子丹惜才、爱才、肯听谏言,但并不是全部都听。这位太子多少还是任性的,当时樊於期从秦国叛逃到燕国,太子丹不顾老师鞠武的劝说,将其收留。他实在是孩子气,仅因为对樊於期的同情,就不顾政治大局,将燕国陷于危险境地。他空有救国之心,却没有救国之策。太子丹对于鞠武与齐楚结盟共同对抗秦国的建议果断否定,在他的眼中,结盟的做法拖泥带水,太慢了,他想要一举解决忧患。
古往今来,亡国之君大都如此,他们不明白政治靠的是头脑,靠的是运筹帷幄。在政权斗争中要取得胜利,凭借的是稳扎稳打建立起来的实力。而太子丹,却是想求一个如魔法一般瞬间解决秦国威胁的妙计。
就是太子丹的这份急切,断送了荆轲。
鞠武对太子的请求无可奈何,只好将田光引荐给太子。而此时的田光已经归隐,年岁已高,或许实在没有力气参与政治,或许也觉得太子丹的欲望自己无法满足,于是,便引荐了荆轲。
自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赴死行动拉开序幕。
太子丹见到荆轲后,十分急切地对荆轲诉说自己的计划。他想要以重金利诱秦王,引诱他归还所侵占的土地,不再侵略他国,若此计不成,便将其刺杀,到时秦国群龙无首,便可趁乱将秦国击溃。
多么荒唐幼稚的政治策略啊。荆轲内心十分纠结,自己来到燕国,虽已名声在外,但毕竟只是个毫无成就的普通人,然而太子丹如此看中他,将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交给他,荆轲满心感激。但是太子丹的计划,显然十分不可行。秦王是何许人也,怎可能为了金银财宝而放弃称霸天下的欲望。而要刺杀秦王,也与前人的刺杀行动大有不同,此时的秦国已强大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与之抗衡,秦王身边的护卫有多强可想而知,怎可能凭他荆轲的一点小计谋就刺杀成功。
荆轲的头脑是清醒的,他清楚地知道这个计策是幼稚的、注定要失败。荆轲犹豫再三,想要推脱,但太子丹却一再坚持,上前叩首请求。一国的太子对自己叩首,这是怎样的大礼。荆轲百般无奈,只好应允下来。于是太子丹奉荆轲为上卿,以最高礼节款待,献上珍宝美人,并每日亲自问候。这般礼遇,令荆轲感受到了太子丹的情谊,他并非圣贤,却受到如此待遇,受宠若惊,暗下决心,一定不会辜负太子丹的一片期望。
荆轲深深地知道,要靠金钱令秦王心软绝不可能,所以只有刺杀一条路。要刺杀秦王,除了要有敏捷的身手、周密的计划,还要有出色的计谋,以进入秦王宫面见秦王。
这时秦国已攻下赵国,太子丹心急如焚,前来催促荆轲快点行动。荆轲心知时机已到,但是如何进入秦王宫是个问题,于是便建议将樊於期将军交出去——提樊将军首级面见秦王。樊於期身为叛将,秦王必定会龙颜大悦,接见荆轲。
太子丹着实是个优柔寡断之人,既火急火燎地要刺杀秦王,又不愿做出任何牺牲。太子丹也是心善之人,他诚心诚意地想收留樊将军,坚决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伤害了樊将军。
太子丹舍不得让樊将军牺牲,却不假思索地催促荆轲前去赴死。他并不是心太善,也不是心狠,只是没有掂量清楚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孰轻孰重。
荆轲私下里找到樊於期,单刀直入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樊於期回想起自己被株连九族的悲惨情景,毫不犹豫地交出自己首级,希望能通过荆轲之手,为自己复仇。
樊於期的自刎促成了太子丹的刺杀计划,太子丹听闻此事,痛哭流涕。
太子丹的仁慈是妇人之仁,多少人为他而死,他于心不忍,内心极其悲痛,但痛哭过后,他最终并没有让这些人死得其所。
太子丹已为荆轲准备了淬毒的匕首,并请到勇士秦舞阳助荆轲一臂之力。此时万事俱备,荆轲打点好行装,相约一位友人,准备出发。
而这位友人迟迟未到,最终也没有及时赴约。历史总是对将成的大事开致命的玩笑,没有史料记载荆轲的这位友人是何许人也,或许,若当年这位友人成行,便可所向披靡,刺杀秦王,颠覆整个历史。然而,这位友人没能到达,荆轲一人没能力挽狂澜,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不曾停止。
而使得荆轲未能与同伴共同上路的,正是燕太子丹。
太子丹看荆轲明明已打点好行装,却迟迟不动身,心中便产生了疑虑,猜疑荆轲是否后悔答应协助他的计划,是否会临阵脱逃。太子丹又一次催促他,并有意令秦舞阳先行。
荆轲听到这些话,心中愤怒不已,并且很不是滋味。自己一心为太子丹赴死,拼尽全力想要完成他的计划,他却怀疑自己,这令荆轲心中十分愤懑。
也许是一时赌气;也许是为了气节,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荆轲不再等待,毅然上路。
出发的那天天气一片阴沉,风冷得彻骨,易水河畔,一片萧索。送行的队伍身着白衣,缓缓而行。呜呜咽咽的声音回荡在天地间,分不清是风声还是送行的人的哭声。
荆轲面色凝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景象无比苍凉。高渐离为他击筑,像以前一起喝酒玩乐时那样,荆轲合着节拍开始唱歌。
这次的歌不再是曾经欢快而放荡不羁的,字字掷地有声,直指苍穹,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唱及此处,荆轲的情绪顿时起了万丈波澜,抛开心中的顾虑,仰天长啸,气势如虹。高渐离紧跟着改变了击筑的调子,慷慨激昂,犹如猛虎穿林,蛟龙过江。英雄向着苍天长叹一声,呼出的气化作一道白色的虹,贯穿天际。
易水边的送行,为整个行动奠定了悲壮的基调,似乎从这一刻起,就注定了荆轲是个悲剧英雄。此刻他的内心,是平静的,泰然面对生死;还是悲壮的,感慨于自己的命运;抑或是汹涌澎湃的,考虑了无数种可能,决意颠覆秦朝的霸业?
最终他失败了,秦王身边的护卫身手敏捷,使他无从下手,最后被秦王的宝剑刺中,筹谋已久的刺杀计划以荆轲的死亡拉下了帷幕。这也许是他意料之中的结局,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没有后悔,他没有愧对太子丹,也是死得其所了。
易水河畔的一曲悲歌,覆盖了荆轲功败身死的惨烈结局,让后人记住了这位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取义,毅然潜入虎穴的勇士。他不是失败者,他是最纯粹的忠义之人。他虽知太子丹的计划不是良策,却为了回报这位太子的礼遇而赌上性命。有这番胸怀,便是英雄。这首离别之歌,便成了千古绝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