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小了,我不能……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80308-16
晨宝拿着一根面条,说:“我要煮面!”
可他的个头还没灶台高,灶台的火也没开。他碰不到锅,但他说:“我要煮面!”
我坐着享用我的早餐,没想着帮助他。
他拿着面条晃悠,口气也越加强烈:“我要煮面!”
我问道:“你煮面需要什么?”
他说:“我需要一个凳子,还需要火。”
于是,我说:“凳子在洗手间里,你自己去拿!”
于是他屁颠屁颠的跑去洗手间,然后折腾两下,发现自己搬凳子的时候把那根脆弱的面折断了。他难过的捡起面,喃喃自语:“我太小了,我搬不起凳子,我太小了,我没法煮面。”
我楞了一会,想帮助他,但又停下了,我说:“你可以的,陶晨,搬凳子对你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显然,我的鼓励并没有作用,他已经放弃搬凳子这件事。
“你需要我的帮助吗?”我问道
“我太小了,我要抱你,我要煮面!”他又强调一遍。
“你的意思是说,要我把你抱起来,你自己把面放锅里是吗?”一旁的爸爸实在看不下去了,想给他帮助。
“是的,爸爸!”
“好的,我来抱你!”爸爸抱起他,然后他很开心的把他那根折断的面条扔进锅里。
“爸爸,我还要火。”
爸爸再把火打开……
而此时的我陷入沉思:“我太小了,我不能……”这个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经常说:“你太小了,你不能吃这个”“你太小了,多吃点饭才能长大”“小老鼠太小了,所以它需要河马抱起来洗手”……天啊,就这样无形的语言,让他形成了这样的私人逻辑。我细思极恐……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里提到,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感到自卑。自卑分为正常自卑和自卑情结。正常自卑是接纳自身缺陷的事实,但不把所有的不能归咎于缺陷。比如我很胖,但我很ok啊,我盆友都很喜欢我。我长痘,但我ok啊,我五官长得还不错。而自卑情结,即把所有自己不能的事情,归咎于某个缺陷。比如我找不到男盆友,是因为我太胖,我成绩不好,因为我太胖,我找不到好工作,因为我太胖……
很庆幸我已经意识到孩子可能即将形成的私人逻辑。晨宝太小了,够不着灶台是事实,但因为太小不能煮面,不能搬凳子,就是一种不恰当的私人逻辑,这不是事实,只是一个想法。
我想我需要做的,首先是停止我们以前的语言行为(非描述客观事实,而是灌输一种消极的想法),有必要的时候换成描述客观事实的语言,比如拒绝孩子尝试酒,可以解释成“喝酒对身体不好,你现在比较小,体内难以分解酒精。等你长大了,可以试试。”虽然语言复杂且麻烦,他不一定懂,也不一定高效,但我愿意选择这种方式。
当然,出自于私心,我希望能灌输正面的积极的私人逻辑,比如“努力就会有进步”。那我的语言模式换成“因为陶晨和爸爸认真努力了,所以完成了这个拼图”…这样会不会有帮助呢?
或许,我可以尝试一段时间,观察一下他的反应。
晨宝拿着一根面条,说:“我要煮面!”
可他的个头还没灶台高,灶台的火也没开。他碰不到锅,但他说:“我要煮面!”
我坐着享用我的早餐,没想着帮助他。
他拿着面条晃悠,口气也越加强烈:“我要煮面!”
我问道:“你煮面需要什么?”
他说:“我需要一个凳子,还需要火。”
于是,我说:“凳子在洗手间里,你自己去拿!”
于是他屁颠屁颠的跑去洗手间,然后折腾两下,发现自己搬凳子的时候把那根脆弱的面折断了。他难过的捡起面,喃喃自语:“我太小了,我搬不起凳子,我太小了,我没法煮面。”
我楞了一会,想帮助他,但又停下了,我说:“你可以的,陶晨,搬凳子对你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显然,我的鼓励并没有作用,他已经放弃搬凳子这件事。
“你需要我的帮助吗?”我问道
“我太小了,我要抱你,我要煮面!”他又强调一遍。
“你的意思是说,要我把你抱起来,你自己把面放锅里是吗?”一旁的爸爸实在看不下去了,想给他帮助。
“是的,爸爸!”
“好的,我来抱你!”爸爸抱起他,然后他很开心的把他那根折断的面条扔进锅里。
“爸爸,我还要火。”
爸爸再把火打开……
而此时的我陷入沉思:“我太小了,我不能……”这个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经常说:“你太小了,你不能吃这个”“你太小了,多吃点饭才能长大”“小老鼠太小了,所以它需要河马抱起来洗手”……天啊,就这样无形的语言,让他形成了这样的私人逻辑。我细思极恐……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里提到,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感到自卑。自卑分为正常自卑和自卑情结。正常自卑是接纳自身缺陷的事实,但不把所有的不能归咎于缺陷。比如我很胖,但我很ok啊,我盆友都很喜欢我。我长痘,但我ok啊,我五官长得还不错。而自卑情结,即把所有自己不能的事情,归咎于某个缺陷。比如我找不到男盆友,是因为我太胖,我成绩不好,因为我太胖,我找不到好工作,因为我太胖……
很庆幸我已经意识到孩子可能即将形成的私人逻辑。晨宝太小了,够不着灶台是事实,但因为太小不能煮面,不能搬凳子,就是一种不恰当的私人逻辑,这不是事实,只是一个想法。
我想我需要做的,首先是停止我们以前的语言行为(非描述客观事实,而是灌输一种消极的想法),有必要的时候换成描述客观事实的语言,比如拒绝孩子尝试酒,可以解释成“喝酒对身体不好,你现在比较小,体内难以分解酒精。等你长大了,可以试试。”虽然语言复杂且麻烦,他不一定懂,也不一定高效,但我愿意选择这种方式。
当然,出自于私心,我希望能灌输正面的积极的私人逻辑,比如“努力就会有进步”。那我的语言模式换成“因为陶晨和爸爸认真努力了,所以完成了这个拼图”…这样会不会有帮助呢?
或许,我可以尝试一段时间,观察一下他的反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