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秋分日同“春分”日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秋分”中的 “分”为“半”之意。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即南纬23°26′),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则完全相反。
1、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在40°N地区,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以50°仰角经过正南天空,然后从正西方向落下。
2、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在40°N地区,太阳从东北偏东方向升起,以73°26′仰角经过正南天空,然后从西北偏西方向落下。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因此北半球地面接收太阳热量也最多。
3、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在40°N地区,太阳从东南偏东方向升起,以26°34′仰角经过正南天空,然后从西南偏西方向落下。在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太阳光与地面夹角(太阳高度角)最小。
同等的强度太阳光照射到一大片区域,因此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最小,北半球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
夏至日和冬至日不是最热和最冷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感受的温度主要取决于地表温度。地面在白天吸收热量,而在晚上又会散发热量,所以地表温度取决于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
在夏季里,白天吸收的热多,晚上散发的热少,这样每天地表都能积累一些热量。在夏至这一天,尽管白天吸收的热最多,然而因为地表热量仍然处在积累的过程中(吸热大于散热),所以温度还是逐渐升高的。等到了三伏天左右,地表吸收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接近平衡,再加上气压和湿度的原因,达到全年最热的时候。
1.夏至日,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春分日 3.21 赤道 0度纬线
秋分日 9.23 赤道 0度纬线
夏至日 6.22 北回归线 北纬23度26分
冬至日 12.22 南回归线 南纬23度26分
扩展资料:
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
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公转过程中各纬线圈上昼弧与夜弧的长度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圈,但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等,在日出以前和日没以后天空仍较明亮,因此它实际上要比大圈略小些。
参考资料来源:晨昏线—百度百科
1、 春分或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在40°N区域,太阳从正东升起,以50°仰角经过正南天空,然后在正西落下。
2、夏至:太阳直射23°26′N方向,在40°N区域内,太阳由东-东北方向升起,以73°26′的仰角穿过正南天空,然后从西北偏西方向落下。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所以北半球的地球接收到的太阳热量最多。
3、冬至:太阳直射在23°26′s的高空,在40°N的区域内,太阳由东南东方向升起,以26°34′的仰角穿过正南天空,然后从西南西方向落下。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
同样数量的阳光照射到一大片区域,所以每单位面积的地面接收到的阳光最少,而北半球的地面每天接收到的太阳热量最少。
夏至和冬至并不是最热和最冷的,因为我们感觉到的温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温度。地面白天吸收热量,晚上散发热量,所以地表温度取决于吸收和释放了多少热量。
在夏天,白天吸收的热量更多,晚上散发的热量更少,所以每天都会有一些热量积聚在地球表面。在夏至,虽然白天吸收了大部分热量,但由于地表热量仍在积累(吸收的热量多于散失的热量),气温逐渐上升。在三伏天,地球表面吸收的热量和地球散发的热量接近平衡,空气压力和湿度使它成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推荐于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