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本身不重要,你对成败的归因方式才重要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文/于格
先前,卢先森谈起婚前的一次相亲经历,那是一个肤白貌美的姑娘,卢先森很是心动,只可惜郎有情,妾无意。
然后,他补充道,应该是那阵子熬夜,脸上长了一颗特别大的痘,她才没看上我。
我说,照你这个理论,你脸上要是长朵花儿,人家姑娘就会看上你了。
卢先森,额……
与卢先森相似,当我们的生活出现成功或失败事件时,我们会从自我或他人的行为过程中,试图寻找一种原因和解释,这就是归因。
最经典的归因理论,当属韦纳的 三维归因理论 ,他把成败归因分成了以下三个维度:
举个例子,4个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期末成绩……
A:成绩糟透了,我真是笨,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
B:这次考得有点差,是我参加了太多社团活动,只要下学期分配好学习和活动的时间,一定能赶上来。
C:我居然考得不错?!我答得一塌糊涂啊,看来老师根本没仔细看我的试卷,只是运气好罢了。
D:有进步,这两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
A认为成绩不好是“自己笨”(内部,不可控,稳定),因此,成绩糟糕是个注定的事实,无法改变!
B则归因为“时间管理不到位”(内部,可控,不稳定),因此,只要通过调整自我,可以扭转这一现状。
面对一个好成绩,C认为只是“运气”(外部,不可控,不稳定),下次未必会如此走运。
D将进步归因为“努力”(内部,可控,不稳定),只要继续坚持,下次也会有好成绩。
所以, 同样是成功/失败,事件本身并不具备决定性作用,真正影响我们心态的,是我们对于成败的归因 。
三个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可控性”,我们认为影响成败的因素,是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例如,智力、运气、任务难度,这些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当你认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全然由这些因素掌控时,你也就失去了对生活的自主权。
反之,努力、时间分配、个人规划,这些因素是可控因素,当我们认为是这些做得不够导致失败时,亦可通过自我调适和整顿修正走出困境。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也曾提出一个归因理论,并认为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乐观、悲观心态。
塞利格曼的归因理论也包括三个维度:
我们再举个例子,假如你高数考了全班第一,你会怎么想?
再假设,你约一个女孩吃晚餐,遭到了拒绝……
不难发现,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不同的归因方式决定了个体的乐观&悲观心态。
当遇到好事,乐观主义者倾向于认为是自己让这件事情发生的(内部),这件事情会继续发生(稳定),并且在其他情境中也会出现(普遍);即便发生了一件坏事,也不会过度影响乐观主义者的心态,因为他会找到劝解自己的理由,暗示厄运并不会持续太久。
反之,当遇到好事,悲观主义者倾向于认为是运气让这件事情发生的(外部),这件事情不会再次发生(不稳定),只是个别现象,并不会扩展到其他情境中(特定);发生了一件好事,也并不会改变悲观主义者的心情,因为他认为与己无关,这样的好运也不会再次出现。
相较于事件本身,你的归因方式更为关键地影响着你的生活进程和自我信念。
归因方式是一种认知风格,虽然有一定的顽固性,但并非不可改变。这里,提供三条建议,利用归因风格提升自我认知……
第一,学会积极归因。
情绪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曾说过: 你可以改变你大部分消极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但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练习。
对事件的归因方式是后天习得、可以锻炼的,当你发现自己的归因风格总是导向消极、悲观的心态时,需要学着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归因。
当发生一件好事时,告诉自己,是我使之发生,只要我继续努力,它会经常发生;当发生一件坏事时,冷静分析,通过努力或调适,如何让这种状况得到改善甚至反转。
第二,受挫的时候,可适度外归因。
当卢先森相亲失败的时候,他把失败的原因解释为突如其来冒出来的那颗痘,而不是他本人不够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年轻有为……
这,就是典型的外归因。
我们并不提倡外归因,寻找外在的借口,全然忽视自我的作用,是对失败的一种逃避和否认。
不过,外归因也有价值所在,可以暂时性地保护自我概念,免受自尊和自信的双重打击。因此,如果面对挫败事件、情绪难以自已时,可适度地采用一下外归因作为一种过渡。
第三,内控归因,把握自己的心态和生活。
我一直觉得,所有的归因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两个字眼是——“ 内控 ”。
其实,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很难黑白分明地绝对划分为“内因”或“外因”、“可控”或“不可控”,而是各自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关键是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
同样是遭遇了挫败,有人觉得就此否定了奋斗的价值,努力再多付出再多也未见成效;有人深感只有长久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才能拥有更高的视角。
所以,归因的时候,不否认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 找寻内在、可控的原因,并集中心力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
先前,卢先森谈起婚前的一次相亲经历,那是一个肤白貌美的姑娘,卢先森很是心动,只可惜郎有情,妾无意。
然后,他补充道,应该是那阵子熬夜,脸上长了一颗特别大的痘,她才没看上我。
我说,照你这个理论,你脸上要是长朵花儿,人家姑娘就会看上你了。
卢先森,额……
与卢先森相似,当我们的生活出现成功或失败事件时,我们会从自我或他人的行为过程中,试图寻找一种原因和解释,这就是归因。
最经典的归因理论,当属韦纳的 三维归因理论 ,他把成败归因分成了以下三个维度:
举个例子,4个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期末成绩……
A:成绩糟透了,我真是笨,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
B:这次考得有点差,是我参加了太多社团活动,只要下学期分配好学习和活动的时间,一定能赶上来。
C:我居然考得不错?!我答得一塌糊涂啊,看来老师根本没仔细看我的试卷,只是运气好罢了。
D:有进步,这两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
A认为成绩不好是“自己笨”(内部,不可控,稳定),因此,成绩糟糕是个注定的事实,无法改变!
B则归因为“时间管理不到位”(内部,可控,不稳定),因此,只要通过调整自我,可以扭转这一现状。
面对一个好成绩,C认为只是“运气”(外部,不可控,不稳定),下次未必会如此走运。
D将进步归因为“努力”(内部,可控,不稳定),只要继续坚持,下次也会有好成绩。
所以, 同样是成功/失败,事件本身并不具备决定性作用,真正影响我们心态的,是我们对于成败的归因 。
三个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可控性”,我们认为影响成败的因素,是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例如,智力、运气、任务难度,这些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当你认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全然由这些因素掌控时,你也就失去了对生活的自主权。
反之,努力、时间分配、个人规划,这些因素是可控因素,当我们认为是这些做得不够导致失败时,亦可通过自我调适和整顿修正走出困境。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也曾提出一个归因理论,并认为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乐观、悲观心态。
塞利格曼的归因理论也包括三个维度:
我们再举个例子,假如你高数考了全班第一,你会怎么想?
再假设,你约一个女孩吃晚餐,遭到了拒绝……
不难发现,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不同的归因方式决定了个体的乐观&悲观心态。
当遇到好事,乐观主义者倾向于认为是自己让这件事情发生的(内部),这件事情会继续发生(稳定),并且在其他情境中也会出现(普遍);即便发生了一件坏事,也不会过度影响乐观主义者的心态,因为他会找到劝解自己的理由,暗示厄运并不会持续太久。
反之,当遇到好事,悲观主义者倾向于认为是运气让这件事情发生的(外部),这件事情不会再次发生(不稳定),只是个别现象,并不会扩展到其他情境中(特定);发生了一件好事,也并不会改变悲观主义者的心情,因为他认为与己无关,这样的好运也不会再次出现。
相较于事件本身,你的归因方式更为关键地影响着你的生活进程和自我信念。
归因方式是一种认知风格,虽然有一定的顽固性,但并非不可改变。这里,提供三条建议,利用归因风格提升自我认知……
第一,学会积极归因。
情绪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曾说过: 你可以改变你大部分消极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但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练习。
对事件的归因方式是后天习得、可以锻炼的,当你发现自己的归因风格总是导向消极、悲观的心态时,需要学着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归因。
当发生一件好事时,告诉自己,是我使之发生,只要我继续努力,它会经常发生;当发生一件坏事时,冷静分析,通过努力或调适,如何让这种状况得到改善甚至反转。
第二,受挫的时候,可适度外归因。
当卢先森相亲失败的时候,他把失败的原因解释为突如其来冒出来的那颗痘,而不是他本人不够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年轻有为……
这,就是典型的外归因。
我们并不提倡外归因,寻找外在的借口,全然忽视自我的作用,是对失败的一种逃避和否认。
不过,外归因也有价值所在,可以暂时性地保护自我概念,免受自尊和自信的双重打击。因此,如果面对挫败事件、情绪难以自已时,可适度地采用一下外归因作为一种过渡。
第三,内控归因,把握自己的心态和生活。
我一直觉得,所有的归因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两个字眼是——“ 内控 ”。
其实,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很难黑白分明地绝对划分为“内因”或“外因”、“可控”或“不可控”,而是各自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关键是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
同样是遭遇了挫败,有人觉得就此否定了奋斗的价值,努力再多付出再多也未见成效;有人深感只有长久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才能拥有更高的视角。
所以,归因的时候,不否认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 找寻内在、可控的原因,并集中心力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