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和祖父的园子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部分(1-3):从昆虫和树两方面写出了记忆中的园子,是那样应有尽有、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第二部分(4-14):写“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第三部分(15-16):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第四部分(17-19):写“我”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扩展阅读:
【课文主题】
本文回忆了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问题归纳】
1.园子里有什么景物?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
园子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明丽漂亮、充满生命气息、自由、富有童话色彩的园子。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一词改为“五颜六色”好不好?
不好。“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园中事物的满心喜爱。如果改为“五颜六色”,只是表现色彩的丰富多样,则不能传达出这种感情。
3.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大榆树的高大?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入手,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描写大榆树的高大和充满活力。
4.“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表现了“我”什么特点?
“我”跟随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我”并非真正地劳动,而是儿童的天性——爱模仿,甚至还很淘气,把菜种踢飞。这些行为表现了“我”的天真幼稚、顽皮可爱。
5.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为什么“我”会有“大树发出声响”“土墙都会回答”的感受呢?
因为在“我”的眼中,园子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健康漂亮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拍一拍手”大树仿佛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土墙好像会回答。可见,孩子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有情感,都有情趣,把“我”的童真童趣形象地表达出来。
6.第十六自然段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中反复出现的是“愿意”“就”这两个词。作者反复运用这些词语,表面上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其实是作者把自己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心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借景抒情,清新自然。
7.作者为什么怀念祖父的园子?
因为园子是她童年的乐园,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快乐,在她心中是美好、温馨、难以忘怀的。但更让她难以忘怀的是给予她快乐童年的祖父,怀念园子也是怀念祖父。
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祖父 的园子是个什么都有的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3-15自然段:“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模仿祖父做事,随心所欲地玩耍。
第三段:16-19自然段:在园子里,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健康的、美丽的、自由的。
第四段:20自然段:“我”玩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就睡了。
扩展资料: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推荐于2017-05-11
第二段:3-15自然段:“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模仿祖父做事,随心所欲地玩耍。
第三段:16-19自然段:在园子里,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健康的、美丽的、自由的。
第四段:20自然段:“我”玩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就睡了。
第二段:3-19自然段:“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模仿祖父做事,随心所欲地玩耍。在园子里,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健康的、美丽的、自由的。
第四段:20自然段:“我”玩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就睡了。
第二段:3-15自然段:“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模仿祖父做事,随心所欲地玩耍。
第三段:16-19自然段:在园子里,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健康的、美丽的、自由的。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