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想要学习的“社会常识课”,校内教学和自身到社会去学习比会有不同吗?
学生想要学习的“社会常识课”,校内教学和自身到社会去学习比会有不同吗?
底层逻辑决定了我们的不同:学校的竞争环境是人为设计的,学校学习,尤其是数理化等理科类学科的学习,其特点是:初始条件明确,规则(公式)明确,答案标准。学生就是在这个明确的框架下接受考核,考核的核心就是对规则(公式)的熟练掌握度。
同时,学校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筛选分流。因此,在这种明确的框架和目标下,竞争会非常内卷,因为当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度普遍提升后,为了完成筛选分流的目标,学校能做的,就是持续加大考试难度,不断在试题中挖坑,因为筛选分流是必须强制完成的。然而,社会竞争跟学校竞争的框架是完全不同的:初始条件不明确,规则不明确,答案不明确。
初始条件,取决于你的信息采集以及采信(跟信念相关,你总是更容易看到你愿意看到的),我们做择业、投资、购房等人生重大决策时,基础信息必须自己去采集、并分析采信,不可能有明确给定的信息提供给我们;规则取决于你对生活经历的感悟,没人能告诉你哪条规则一定行,或者说告诉你,你也未必信,只能自己悟了,再内化为人生信念;答案,生活没有答案,有的只是结果。
在社会竞争中胜出,需要的不是高超的解题技巧(学校考试的重点),而是理解社会规则后的坚定前行。杨康学得快,但最终走得远的,是郭靖,为什么?因为杨康总在投机取巧,不断被各种噪音,各种诱惑干扰,而郭靖一直在踏实前行。
“大道至简”、“大道甚夷”,社会的大道理,相比高中数学的公式,要简单很多,比如复利原理、比如杠杆原理。道理不复杂,字面上理解也很容易,但要融进骨子里,笃信笃行,成为人生信念,并不容易。而一旦真信了,执行层面,大巧不工,重剑无锋,并没有太复杂的(解题)技巧。总之,社会和学校是两个底层逻辑完全不同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