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政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封建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政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中国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主义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由于其年幼或无能,需要依靠宦官或外戚来辅助处理政务。此外,中国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崇尚血缘关系,因此外戚在政治上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宦官和外戚的特殊地位:宦官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太监,由于他们没有家族和血缘关系,因此可以被皇帝信任和任用。外戚则是皇帝的近亲属,由于与皇帝有血缘关系,因此也可以得到皇帝的信任和任用。这些特殊的地位使得宦官和外戚在政治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皇帝个人素质和能力:中国封建时期的皇帝个人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有些皇帝年幼或无能,需要依靠宦官或外戚来辅助处理政务,而有些皇帝则比较有才干,能够独立处理政务。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政的根源主要在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宦官和外戚的特殊地位,以及皇帝个人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专政根源在于,权力分配与权力失衡。
1、中国从来不是帝王大权独揽,而是有一套分权机制。
2、权力的多少决定了影响力的大小。
宦官属于皇帝内臣,文臣武将都属于外臣。谁能干政在于能够分到多少权力。
3、在中国历史上能分到皇权之外最大权力的人一直在变,宦官、藩王(汉初)、外戚、节度使(唐)、文官(宋、中晚明)、家奴(清),但不管分给谁都有可能引发权力失控。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权利不管分给谁都有失控的风险,不分权又什么事都做不了。
政治是否稳定,取决于权力分配是否均衡。宦官、外戚都是分权过程中曾经被倚重的对象。
4、权力的分配的远近亲疏与试错不会有尽头,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有争斗就会有祸乱。
如此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