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林黛玉身世命运。

 我来答
草慧恒1
2022-10-06 · TA获得超过587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7.9万
展开全部

简述林黛玉身世命运。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贾母疼爱,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宝玉同住。后来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贾宝玉因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真心相爱。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争。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历尽风刀霜剑,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简述林黛玉的身世与命运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其中有诗暗示"玉带林中挂".红颜薄命啊!

林黛玉身世和命运简介三十字以内

林如海和贾敏的遗孤
在荣国府长大,与贾宝玉青梅竹马
但由于贾母的死和王夫人的掌权,宝玉被迫娶了宝钗
黛玉最后沉湖而死

林黛玉的身世

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林黛玉11岁,冬底,父亲重病,贾琏送林黛玉到扬州探亲 。次年九月初三,父亲病逝,归葬苏州。十一月下旬,林黛玉、贾琏回京,从此常住贾府。

林黛玉的身份,都确定说是宝玉的表妹,即宝玉的姑妈贾敏留下的唯一的女儿. 红楼的作者开篇即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因此,第一回中,故事便是从姑苏乡宦甄费字士隐说起的.书中说“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名唤英莲,年方三岁。”从这里开始,引出士隐之梦,从士隐之梦,我们知道了“还泪”之说,又从士隐梦醒,引出了英莲遇到癞头和尚,并要化她出家,“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书中第三回黛玉也说:“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巧的是,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本贯也是姑苏人氏,说他“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说。。。。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在黛玉不忍弃父而往京都的时候,如海又说:“汝父年将半百。。。。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这与香菱幼时的情况,是何等的相似? 另外说贾雨村吧,这个黛玉的老师,他第一次考取功名,帮他出资的恩人是香菱之父甄士隐,第二次帮他出资出力的是黛玉之父林如海;而香菱的命运转折点是因贾雨村了结了葫芦官司,黛玉的命运转折点也是在贾雨村护送到贾府之后。我就想不明白,在众多的红楼儿女中,为何只黛玉和香菱的境运相同,都与这“假语村言”有关呢? 再看香菱拜师吧,宝钗为什么不肯教她,她为何要舍近求远的找上黛玉呢?老实说,论博学,宝钗应在黛玉之上,作为老师,宝钗应是最佳的人选.更何况,香菱宝钗同住蘅芜苑,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宝钗又不是不愿教人,你看她在黛玉错说酒令时教黛玉的那番话,不是头头是道,字字有理,把个黛玉说的“垂头吃荼,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份吗?至于香菱要拜她为师,她一向又有“随份从时,行为豁达”,连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她去顽,她有什么理由不肯教呢?难道是作者刻意的安排,让香菱与黛玉有师徒之义,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依书上所说,林黛玉之父是兰台寺大夫,又是钦点的巡盐御史,即算父母双亡,留下的财产应当也可让黛玉度日的,何至于到荣府之后,一应日常用度,皆需人给,用黛玉的原话说是:“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的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难道真的如五十七回中贾母和紫鹃都说“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林家实在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 这里,我不由的想起了黛玉初次进府,贾赦和贾政两位母舅,竟同时不见远道而来的外外女,而且找的借口是如此的荒唐。一个明明在家,却借口说是“身体不好,不忍相见”,一个说是“斋戒去了”。初次见面,竟遭两位母舅的如此冷遇,对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小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惟恐被人耻笔了他去”有着一颗如此敏感心灵的黛玉来说,该是怎样的伤害呢? 我就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令两位母舅如此的轻视黛玉?贾赦那垃圾就不用说了,而那满口仁义道德的贾政,竟也不顾他正人君子的模样,连外孙女远道而来,又是初次见在,他竟然连表面人情也不愿去做? 我不知道古人第一次见面会有怎样的礼节,但从书中凤姐会秦钟一幕及贾母会秦钟一幕,或可看出一二来.这里,我便在想,这黛玉到底是不是宝玉的姑表妹?如果是,那她两个母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又是什么原因?如果不是,那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又该怎样解释?难道是黛玉的第一次进府,贾政他们就知道她会一直在这里,所以如此怠慢?如果是这样,那书中第十四回的“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又是怎么回事?是为了让黛玉远离可卿之死,还是为了让凤姐协理宁国府出尽风头?抑或是为黛玉和北静王的渊缘埋下伏笔? 所以,我总在想,林黛玉真的是宝玉的姑表妹吗?她父亲真的是兰台寺大夫吗?又到底是怎样的变故,让她家一败涂地,最终只得寄人篱下,过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想逼”“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呢? 黛玉曾说湘云是“公侯的小姐”她自已是“平民的丫头”,如果是这样,那黛玉与香菱,到底有何关连?香菱的前半生是黛玉,抑或是黛玉的结局是香菱?

黛玉是林之孝的女儿,林红玉的姐妹.她是贾母的女儿贾敏抱来的.原因如下:1;曹工对于人名都是极有讲究的,如金钏银钏,等,我长话短说.2:宝玉在生病时曾说:林家的人接她来了!贾母安慰到:....以后不许林之孝家的进园来....宝玉就是为了保护黛玉的地位才说的3请比较香菱和黛玉的身世介绍,香菱是: 漆下只有一女,何等干脆明了!,黛玉则是:见书第二回:今如海年已五十,奈命中无子,亦无可如和之事等等不列举,什么叫命中无子?无儿子叫无子么?那介绍香菱时怎么不这么说,什么叫:见她生的聪明俊秀,也欲使她认得几个字?象迎,探,这样蔗出者且贾母都不喜女子读书的思想都让她们正经的读书,林黛玉是何家世?林家是书香之族,且只这黛玉一个女儿,怎会只看黛玉帐的还不错才让她读书?在看最后一句:不过假充养子,聊解漆下荒凉之叹!连香菱的父母对她都爱之深切,林家这样望族不,过是为了解闷才养黛玉?香菱的解绍非常清楚:漆下无儿,只有一女.如果儿就是子,那介绍黛玉时怎不那么说呢?该说:奈命中无儿呀!曹工做了艺术处理,这和贾环其实是贾赦的儿子是一个道理,请大家把介绍黛玉身世的:只嫡妻贾氏生的一女,改成抱,就会觉得文理通顺了.林黛玉其实是一个小姐待遇丫环身份的人,她就是晴雯,晴雯姓吴其是无晴雯,两者的重合见芙蓉女儿眛! 大家明白了么,黛玉是从林之孝家被报给贾敏的,没想到父母确都早逝了,她回到外婆家,所以别人才在背后说她不是正经主子,宝玉一直在尽力保护她的地位,王熙风说林之孝家两口子一个天聋一个地哑,请问大家看了书林之孝家的讲的话少么?人傻么?这是移花接木的手法啊,林之孝_林子孝,把自已的小孩孝敬了别人啊!原本是个一辈子的密秘,不呈望林家父母先过世了啊 疯狂的舌头

林黛玉命运分析

《红楼梦》是一部主要描写多位行止见识不一般的女子的悲剧作品,其中以十二钗的命运悲剧构思最深最精最细最详尽,英豪阔大的湘云终至“湘江水逝楚云飞”,文采英华的探春不免“千里东风一梦遥”,如兰美质的妙玉却是“终陷淖泥中”,妩媚丰美的宝钗也逃不脱“金簪雪里埋”的结局…… 而在这之中,居十二钗之首的林黛玉“玉带林中挂”的悲惨命运更为世人叹息不止。那么,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个人的一生会呈现怎样的局面,是由她本人的性格、所处的时代,她的情感发展变化,她的理想追求,以及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本篇试图从林黛玉的成长历程剖析其悲剧命运。
一、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一个儿童如果没有细心关怀的父母来抚育,反遭到忽视,抛弃甚至敌视而造成心理矛盾冲突,他们长大后就会不信任别人和周围的环境,尤其是不信任自己,从而就会感受到持续不断的焦虑。所以,孩子的心灵是否受到创伤,最关键的是孩子是否得到细心关怀和抚育,没有遭到忽视、抛弃。[1](P134) 林黛玉孤苦无依的身世及生存环境触发了她内心深处的焦虑情绪,由消除这种情绪导致了她的个性独特性。
林黛玉的家族虽已衰微,但年幼时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呵护备至。但六岁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相继而亡,她被迫寄人篱下。这种失去至亲的悲苦,人生由南而北的地域变化,环境的陌生,给她一种不踏实、不安稳的感觉。她在新的环境中,已经朦胧地感受大到环境的变化以及别人对她的态度,而这个时候,身边没有人可以与她沟通,或者作为她的依靠,她带来的王嬷嬷和丫头雪雁,都不能很好的保护她,生活中任何困难的出现都不能指望亲近的人的帮助。这对于曾被视如掌珠怀璧的黛玉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所以她在大观园内总是孤标傲世、目无下尘的样子,这其中一半是她的真才华之傲,一半是假装的,她惟恐被人笑话,女孩子的自尊心不容许别人轻视自己,她要保护自己。
林黛玉一无所有,却对爱情渴求强烈。她在陌生的环境里,虽心里不很踏实但贾母的宠爱使她能有一些安慰,而一块长大的贾宝玉,则是她心灵的依赖。因为有宝玉,使她的心在陌生的环境里有了些许安宁。可是这种安稳的日子时间不长就被打破了。薛宝钗,一个有貌有德的对手出现了,自此,林黛玉又被一种新的焦虑因素缠绕住了。而这次的焦虑比以前身处陌生环境的焦虑更强烈。如果说以前的焦虑是因为被抛入到了陌生的环境里,这次却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要被夺走的焦虑感。
林黛玉被“金玉之言”压得喘不过气来。她的精神始终处于紧张、敏感的状态。因为父母早逝,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很少,在她的心中时刻思虑著自己的未来,这种焦虑情绪使她对自己的关注超过了她本来就不相信的周围环境以及人物,因此,她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无所顾忌。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中孤独、命运不能自主呈现了一种不确定性。存在主义认为,不确定性作为存在的恐惧和焦虑的特殊形式,总是会被人尽力转化为确定性。[2](P138)
当她遭遇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深感威胁时,她往往选择内敛的、自我封闭的方式来体验和咀嚼,反复思考自己的身世和自己既往行为中的过错。她素日的情状是: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泪眼,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的便自泪自叹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屈,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都不理论了。
“自泪自叹”是林黛玉焦虑的呈现方式,也是她焦虑的消除方式,别人不能进入,也无法分担。
流泪哭泣是她排遣忧郁、烦扰与愁绪,消除焦虑的一条途径,而另一条途径便是诗。她把自己对生活感触都一一地写进了诗里,诗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她常常地自泪自叹、作诗,这是走向自行退缩、自我封闭的道路,但夜晚因反思不成眠的状态不能保持在白日里,在白天,她还得和那些或假慈爱,或背后议论者面对,于是她掩藏了自己在陌生环境里的无助,她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轻视,对送宫花的周瑞家的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对那些不入眼的人正眼也不瞧一眼,于是大家就说她恣情任性、孤标傲世。有时出语尖刻,有时哭哭闹闹,给人一个“小性儿”的印象。
她的爱哭、任性、傲世、多愁善感、病弱、小性儿都成了她身边的人认为的缺点,她的性格不为别人喜欢,不为世人容。而她的自尊又使她绝不容许自己屈从于别人,屈从于环境。她的性格与环境之间产生了矛盾,是她悲剧命运产生的一大因素。
二、封建礼教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封建礼教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西厢记》、《牡丹亭》皆是淫词滥调,青年男女不应该看,对这些要求,林黛玉很少做到,她总是随时随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说《西厢记》、《牡丹亭》“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竟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口吟出。
林黛玉经常不做针线,她镇日在潇湘馆那“上等的书房”里看书写诗。她的诗歌总是全身心投入,充满了炽热和真诚,她用诗句将她内心的情感大胆地表露,更将她恣情任性、孤标自傲的个性显现。
封建礼教认为青年男女应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即必须遵从父母的命令,有媒人的撮合,而不必考虑当事人的感受,即可成一段姻缘。而林黛玉用心上的血,眼中的泪去追求美好的爱情。黛玉的心在宝玉身上,与宝玉争吵、试探,对“金玉之言”的一再较劲,就是一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叛。
林黛玉虽情不自禁地时时流露出对宝玉的深情,但她毕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当宝玉有时忘情说出“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或是有时拉她的手,黛玉会变了脸,说宝玉取笑她,不尊重她。她的心理也是被整个礼教压抑著,影响着。不过后来,宝黛经过争吵、试探,已经心心相印,彼此相知了,宝玉挨打后,送她两块旧手帕,这种私相传递信物的行为,是她思想上的一个大发展。这是个相当大胆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礼教加给她的枷锁。
但贾府的当权者们毫不顾及宝黛的感情,他们遵从他们的时代,遵从金玉姻缘,最终葬送了一个如花的生命。
违背“女子无才便是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信条,显然是造成林黛玉悲剧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追求纯真的爱情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林黛玉,不爱女红,只喜吟诗作对;不善笼络人心,爱耍小性儿,又孤标傲世。在大观园中,没有几个人是真心爱她的,也没有几个人入得她的眼,所以,她很孤独,“娇羞默默同谁诉”满腹的心事、凄楚该向谁诉说呢?
向薛宝钗诉么,遭遇不同,思想不同;向史湘云么,她又不常在身边;向贾母么,她虽关爱黛玉,但她被身边的人层层围着,也不能时刻照顾黛玉。摇头叹息之后,所幸还有一宝玉,从小同在一处生活,同在一处玩耍,同在一处闹别扭,两人心灵之间的碰撞、磨合使他们逐渐从对方身上发现某些与自己同一的东西,这种发现混合著直觉和情感,当他们经过试探、吵架,终至交心,感觉到心灵相同时,也就体验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在二人建立爱情的时期,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可是一个大问题。所幸在这个问题上,宝玉和黛玉在有形无形之中,有意无意之见取得了共识。他们都对《四书》不感兴趣,却都爱读《西厢记》这一类书。精神生活的趋同,使他们发现对方享有一个共通的心灵世界,在那里,他们都得了温暖和慰藉。
但他们虽有爱情却不能有婚姻。在那个时代,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而林黛玉偏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违反了封建礼教的,是为那些维护封建道德规范的人们如贾母等人所不能容忍的。而且,在这之中,还有些人出自私心反对。如王夫人,袭人,凤姐等人。宝黛的爱情悲剧以黛玉泪尽夭亡,钗玉结合告终,最终“金玉姻缘”战胜了“木石前盟”。。
对爱情的追求,爱而得其所爱却不能同所爱相伴,只能加速了黛玉的夭亡。
四、封建家族的没落完成了她的悲剧
林黛玉父母去世后,她寄居在外祖母家,一个勋臣世家——贾府。在她初到贾府时,贾府还是一派繁华的景象,渐渐地这个贵族世家开始呈现出衰败的局面,在日渐衰败的过程中,作者塑造了几位“齐家”的女性,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凤姐治丧、探春理家,皆是作者为摇摇欲坠的贾府推出的补救之人与补救之药方。但是,贾府依然是补救无望的结局。
在补救的过程中,宝玉的婚事也是一种补救措施。贾宝玉不喜八股文章、不求功名富贵,重情不重礼。林黛玉无财无“德”且孑然一身、体弱多病且孤标傲世,二人的婚姻不符合贾氏家族的利益。而薛宝钗严守封建规范,且时常劝宝玉读四书讲仕途,再则薛身体健康,性情温和,广结人缘,又是皇商出身,因此,封建家长选择了“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作为宝二奶奶的人选,希望通过她“劝醒”宝玉走仕途经济,改变贾府的衰败命运。于是,宝黛之间的至真爱情被毁掉了,黛玉“红消香断,魂归离恨天”,成了挽救贾府衰败局面的一个殉葬品。
另外,宝黛二人的真挚爱情虽然可贵,但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的基础上的。林黛玉虽有先进的思想追求,比同时代的人向前跨了一步,但她终久是封建贵族阶级中的一员。她是贵族小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诸事都要人伺候,她的起居饮食全依赖著这个大家族。正因为她是贵族小姐,她才有时间每天看书写诗,陶冶性情,“每日间情思睡昏昏”;正是贾府盖了省亲别墅,她和宝玉才有了一个受封建思想统治较轻的大观园,他们的真挚感情才可以在大观园内产生、发展。所以他们所反叛的正是他们所依赖的。
试想宝黛爱情获胜,木石姻缘成真,而贾氏家族日益衰落、灭亡,他们的爱情、婚姻是不是依旧幸福呢?那无疑又会是另一种悲剧。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简述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未见黛玉,就高呼来迟,接着就赞其标致,像是贾母的嫡亲孙女儿,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等到贾母责备时,她又转悲为喜,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向丫环仆妇下命令……当王夫人说到应该趁找缎子的机会拿两匹给黛玉裁衣裳时,她又说她早已想到,早已预备好,只等王夫人过目就送来。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络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著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