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纲传的翻译,速求,有重谢。
2个回答
2013-06-27
展开全部
北宋后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攻灭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随即举兵南侵,腐朽的宋朝统治者节节败退,人民惨遭蹂躏。北宋朝廷中主降派虽多,但广大汉族人民却纷纷举起抗金大旗,展开了英勇壮烈的反侵略斗争。面临着国破家亡的险恶局面,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官员激于民族义愤与爱国之情,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行列中。李纲和宗泽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李纲(1083—1140)字伯纪,福建邵武人。1125年,宋徽宗慑于女真统治者的侵略凶焰,宣告退位,儿子赵桓即位,是为钦宗,改元靖康。钦宗继位时,宋朝的形势危在旦夕,一方面是金兵已攻取汤阴、濬州,前锋直抵宋朝都城东京(今开封);另一方面是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指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为六贼,要求“传首四方,以谢天下”。(《续通鉴》卷95)为了缓和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靖康元年正月,钦宗下诏亲征,命兵部侍郎李纲兼任行营参谋官。李纲早就怀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史·李纲传》)的决心,当他获悉钦宗与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准备弃城逃跑的消息时,上殿劝说钦宗:“今日之计,莫如整厉士马,声言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当钦宗问他谁可以带兵时,他回答说:“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禄富养大臣,盖将用之于有事之日。”提名白时中、李邦彦。白是个贪生怕死之徒,一听说要他带兵出去同金兵打仗,气急败坏地说:“李纲莫能出战否?”李纲听了便坦然表示:“陛下不以臣为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续通鉴》卷96)钦宗便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以同知枢密院李悦为副,领兵守城。但是,钦宗与白时中、李邦彦等仍然准备弃城出逃。正当他们率领禁卫六军即将离城时,李纲赶来了,他声色俱厉地对禁卫军士说:“尔等愿以死守宗社乎,愿扈从以巡幸乎?”军士们为李纲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异口同声地回答:“愿以死守!”于是,李纲入见钦宗,劝说道:六军的父母妻子都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途散归,谁能保护陛下?再说敌兵已逼近,他们知道你们乘舆未远,如以快马急追,又将如何抵御呢?李纲的一番话说得钦宗无言以对,不得不暂时留下。这时,李纲就传旨:“上意已定,敢复有言去者斩。”禁卫六军闻讯欢欣鼓舞,“皆拜伏呼万岁”(《续通鉴》卷96),“无不感泣流涕”(《宋史·李纲传》)。李纲受命后,积极进行京师的防卫迎敌工作。每面城墙上布置守兵一万二千人,另外又设前后左右军四万人,中军八千人,分置将官统领;并备有火炮、弩、砖石、擂木、火油等各种防守器械。三天之内,战守设施基本准备完毕。这时,金将完颜宗望已兵临城下,李纲便亲自登城指挥作战,斩金兵小头目十余人,杀金兵数千人。宗望见京城有备,便引兵退去。李纲和坚持抗金的军民保卫了京城。但女真统治者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派使臣来宋,要亲王、宰相前去军前议和。李纲深知敌人不怀好意,自告奋勇要求前往,遭到钦宗拒绝。于是,另派李悦为使臣。李纲知道李悦一向怯懦,作为使臣一定会给宋朝带来耻辱,一再表示愿意自己亲往。钦宗仍不同意。果然,李悦到了金营,事事唯命是从,“不措一辞”,同意宗望提出的无理要求:索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缎百万匹;宋朝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亲王、宰相作人质,才许议和。对于这些苛刻的要求,钦宗和李邦彦、张邦昌之流居然主张全部接受。李纲则力争说:所需金币,竭尽天下之财尚且不足,何况都城乎?三镇,国之屏蔽,割之何以立国?至于遣质,宰相当往,亲王不当往。他还指出:敌人是孤军深入重地,不能久留。建议拖延时日,等待大兵四集才议和,那时宗望就不敢轻视中国了。然而,以钦宗为首的投降派一意孤行,不听从李纲的劝告,终于派康王赵构、宰相张邦昌出使金营。 这时,各地勤王之师纷至沓来,聚集于东京附近。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和武安军承宣使姚平仲率领的各地援军达二十余万,而金兵只六万左右。李纲目睹女真统治者侵略成性,日肆屠掠,贪婪无厌,需求不已,认为议和无济于事,“非用师不可”。(《宋史·李纲传》)他分析了这时我众敌寡的形势,提出一个“必胜之计”——坚壁不战,困住金兵,待其食尽力疲,然后纵其北归,半渡而击之。种师道、姚平仲同意他的主张。姚还提出夜劫金营、生擒宗望,得到李纲的支持。钦宗怀着侥幸取胜的心理,也同意这个计策。但由于消息泄露,劫营没有成功。李纲率诸将出封丘门,奋勇杀敌,箭射金兵甚多,但最后失败了。于是,女真统治者的侵略气焰更为嚣张,又派使臣来斥责宋廷,李邦彦一伙惊慌万状,竟诬谄李纲,说这次用兵是李纲和姚平仲的主意,不是朝廷的本意。钦宗听信了谗言,罢免了李纲的官职。钦宗和李邦彦一伙对女真统治者的卑躬屈膝、投降妥协,激起了广大军民与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愤慨。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指出李邦彦、张邦昌是“社稷之贼”,请求罢免;李纲是“社稷之臣”,应该再度起用(《续通鉴》卷96)。城中军民闻讯,纷纷前来声援,一时之间,数十万人呼声动地,围住了皇宫。李邦彦吓得溜进宫去。钦宗被迫宣布再用李纲为尚书右丞、京城四壁防御使。李纲复职后,下令杀敌者厚赏,军民无不奋跃。宗望见宋朝各地勤王军队不断来援,不得不暂时退军。李纲率领军民抗金,挫败了投降派弃城逃跑的阴谋,沉重地打击了女真侵略者,使东京避免了一次浩劫。但是,不久女真统治者又撕毁了和约,再度大举南侵。钦宗被迫罢免李邦彦、张邦昌,命李纲为知枢密院事,准备迎战。这时,朝中大权仍把持在投降派手中,他们惧怕金兵势力,攻击李纲、排挤李纲出朝。钦宗和投降派臭气相投,竟然调李纲出朝,命他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只给兵一万二千人,军需也加以限制,甚至连李纲在地方上招来的士卒也被解散。之后,又再次罢免李纲兵权,贬官出知扬州。靖康元年八月,女真统治者以宗翰为左副元帅,宗望为右副元帅,分东西两路大举南下。十一月底,金兵先头部队渡过黄河,到达东京。钦宗无耻地拜倒在侵略者脚下,听从敌人摆布,并允许金兵入城。于是,东京城中遭到了空前浩劫,金银财货掠夺殆尽,百姓惨遭蹂躏。钦宗和他的老子徽宗一起成为阶下囚,被俘北掳。宋朝宣告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历史上称为南宋。高宗为了标榜“中兴”,起用李纲为宰相,宗泽知开封府,领兵进驻东京。 希望您可以也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展开全部
李纲,字文纪。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甚微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四处掠夺,百姓忧愁苦恼,宇文歆劝谏,李元吉不听从。刘武周攻入太原,李元吉害怕,扔下军队逃回京城,并州陷落。皇帝发怒,对李纲说:‚齐王年龄小,不熟悉政事,因此我派宇文歆和窦诞辅助他。太原,是我大唐王朝兴起的地方,陈兵十万,粟米可支付十年,为什么这么快就丢了?宇文歆建议齐王丢下军队逃跑,我应当在军中杀了他。‛李纲说:‚齐王有罪过,是窦诞一手造成的。宇文歆侍奉齐王的时间很短,齐王有过失他必定直言规劝。如今幸亏宇文歆这个计策,才使陛下没有失去爱子,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怎么能加罪呢?‛第二天,皇帝醒悟过来了,拉李纲坐上御榻,慰劳他说:‚如果你不进言,我就差点要滥用刑罚了。‛于是释放了宇文歆。
太子建成渐渐开始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进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担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担任朕的尚书郎吗?‛李纲叩头说:‚何潘仁,是贼帅,志在残杀,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杀戮,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说的话就好像拿石头扔进水里,我敢长期担任尚书郎吗?而且臣侍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要上交官印。‛皇帝道歉说:‚朕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希望你能自始至终辅助我的儿子。‛于是授予李纲太子少保之职,让他仍旧担任尚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甚微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四处掠夺,百姓忧愁苦恼,宇文歆劝谏,李元吉不听从。刘武周攻入太原,李元吉害怕,扔下军队逃回京城,并州陷落。皇帝发怒,对李纲说:‚齐王年龄小,不熟悉政事,因此我派宇文歆和窦诞辅助他。太原,是我大唐王朝兴起的地方,陈兵十万,粟米可支付十年,为什么这么快就丢了?宇文歆建议齐王丢下军队逃跑,我应当在军中杀了他。‛李纲说:‚齐王有罪过,是窦诞一手造成的。宇文歆侍奉齐王的时间很短,齐王有过失他必定直言规劝。如今幸亏宇文歆这个计策,才使陛下没有失去爱子,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怎么能加罪呢?‛第二天,皇帝醒悟过来了,拉李纲坐上御榻,慰劳他说:‚如果你不进言,我就差点要滥用刑罚了。‛于是释放了宇文歆。
太子建成渐渐开始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进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担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担任朕的尚书郎吗?‛李纲叩头说:‚何潘仁,是贼帅,志在残杀,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杀戮,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说的话就好像拿石头扔进水里,我敢长期担任尚书郎吗?而且臣侍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要上交官印。‛皇帝道歉说:‚朕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希望你能自始至终辅助我的儿子。‛于是授予李纲太子少保之职,让他仍旧担任尚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