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1. 是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
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
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
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是 shì 〔名〕 (1) 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是 shì 〔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清·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2. 是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是
shì
〔名〕
(1) 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是
shì
〔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3. 者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常见含义[2]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代词[3]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这个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助词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
也”的结构.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生僻/不确定含义1.(不确定,虽然许多版本异译为该含义,但《古汉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与助词中的含义1相同)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4.(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4]《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4.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这;这个;这样。
《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译文: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
2、对;正确。
《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3、凡是;所有的。
《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所有的花都放了,但是牡丹还要有一段时间才开花。
④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扩展资料:
白话版《说文解字》: 是,正、直。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
相关词汇解释:
1、老是[lǎo shì]
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多含不满或厌恶意):老是感冒。
2、凡是[fán shì]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3、硬是[yìng shì]
就是(无论如何也是):他虽然身体不好,可硬是不肯休息。
4、横是[héng shi]
表示揣测;大概:他横是快四十了吧?
5、算是[suàn shì]
总算:这一下你算是猜着了。
5. “是也”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也:现在正是这个时候。
出自先秦佚名《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也”的本义属于肯定语气词,有两种情况,一个出现在句中,一个出现在句末。
扩展资料
古代汉语的肯定语气词有“也”“矣”“已”“而已”“耳”“尔”“而”“焉(然)”“旃”“夫”“者”“云”。
“矣”只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倒装句例外),表示肯定语气,同时还是实现体的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成为事实或推定将成为事实,一般情况下都可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出现在句子末尾的“了”)。
“已”本是动词,“完毕”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时期就虚化成语气词,《论语》《左传》《孟子》等文献中比较常见。表示确信无疑的肯定语气,同时也是实现体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经成为事实,可以翻译成“了”。
“而已”“耳”的功能一致,“耳”是“而已”的合音。在《论语》《左传》《孟子》等文献中,“而已”的使用频率相当高,而“耳”则比较少见。“而已”本是两个词,“已”是动词,“而”是连词。
“尔”作为语气词,使用频率不是很高,《公羊传》里比较多见。“尔”出现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语气,同时有将事态往大处说的意思,与“而已”“耳”相对,与现代汉语的“呢”大致相当。
“焉”本是指示代词,因为经常出现在句子末尾,遂逐渐虚化为语气词。语气词“焉”并不常见,它的功能与“尔”基本一致,表示肯定语气,同时有将事态往大处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