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的中国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丑陋的中国人》是中国作家柏杨主写的一本警醒中国人的书,包含在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中。这本书就是分析中国的国民性,也就是中国国民共有的文化心理,其中重点放在了国民劣根性上,批判的成分很多。
我在一开始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是比较惊讶的,就因为这个名字。以书的内容来看,作者并不叫“中国人心理分析”什么的,而是剑走偏锋,起了个又大胆又特殊,甚至看起来就很有问题的书名。
其实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之前有美国人写的《丑陋的美国人》,被国务院作了参考;在这之后还有日本人高桥敷写的《丑陋的日本人》(虽然这个作者下场不太好)。作者柏杨就曾经开玩笑说,这本书出来后他就要入狱(不过他之前也的确因政治原因入过狱),但几经波折最终还是出版。
本书结构十分简单,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主要是作者柏杨自己在美国各个大学的演讲稿和一些作者其他文章的摘文。
上半部分主要集中讲述的就是作者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分析。这里中国人的范围并不是指国籍,而是血统和文化。作者借各种贴近生活的事例来探讨中国人,在作者眼里,中国人有脏乱(生活环境),不擅长团结而擅长内斗(三个和尚没水吃),心胸狭窄器小易盈,自卑或自傲就是没自尊,不知道保护自己的权利、不敢发声(忍一忍风平浪静,算了算了)等等弊端,而这些都是丑陋的。而要消灭这些“丑陋”,作者提出要成为“鉴赏家”,就是要分清好坏,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作者话锋一转,指出这并非中国人质量差,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到时候就会使中国人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就把丑陋原因归结到了文化上。这里要引入作者柏杨提出的“酱缸文化”理论。
在作者眼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孔丘之后再无思想家,东汉后成定式的儒家文化规定知识分子的思想理论等等不能超过“师承”,这使得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文化成为一潭不畅通的死水,而这死水便是酱缸。酱缸中的东西随着沉积浓度不断上升,酱缸发臭,致使中国人变得丑陋,这就是所谓的“酱缸文化”。
而酱缸文化的代表产物,就是中国的官场文化。在官场里,中国人说话拐弯抹角面无表情,心口不一,见风使舵,明哲保身,人人阿谀奉承察言观色,而做出这些表现的正是丑陋的中国人。
下部分则是收录了数篇其他作者刊登在报纸上的与上部分内容相关的文章。老实说上半部分并没怎么吸引到我,但下半部分倒是使我很感兴趣。
这个下半部分非常有意思,因为都是别人发表对柏杨看法的文章,所以出现了A支持柏杨观点,B反对,C反对A或B,还有D明着赞同实则反对这种反串黑等等情况,说白了简直就是一抬杠大会,而在这场文字战争中到底有几分真实几分正确就看你的理解了。这一部分与前半部分结合起来非常适合,直接锻炼一下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完整本书后,对于作者的论调我不敢苟同。哪怕是“酱缸文化”理论,虽然作为启迪思路可以,但里面的陈述都显得太过偏激,过于主观化。
同时这本书在我看来缺点很多。这本书的柏杨部分总体论调是一致的,并且全文没有什么专业术语,所以这本书我边看边记只用了不到四个小时。作者写的杂文很多,这本书也并不是学术研究性的文章,所以严谨性自然是有些问题的,作者的理论细细想有很多也站不住脚。并且虽然举例很多,但举反例难免会显得有些崇洋媚外,这也是踩一捧一的弊端。
而且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在演讲中举出了一系列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并指出这是病毒引起,但这并不只是中国人才有的,这些丑陋之处也并无特殊。根据作者的演讲,我认为作者有强扣帽子的嫌疑,可谓用力过猛。他对中国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偏见,而这也使他所见的丑陋越来越多。同时作者一味抨击,却没有深入分析原因,也没提出建设性意见,只提出问题却不解决,所以它的实用性也是个问题。
虽然这本书的缺点很明显也很多,但这并不表示没有优点。不管作者过程方法如何,初心都是值得肯定的。实际上,人性之中本就善恶俱存,而指出丑陋并不是全都是丑陋,也不是只有中国人才丑陋。指出丑陋是要变得不丑陋,就像治病一样,指出病根,因病施药才能痊愈。
这本书是1985年出版的,其实按作用来看是类似鲁迅的作品的,都是用文字来医人来警醒人,只不过柏杨擅自把他把脉后的结果呈现了出来,开出了病历单却并没开药。当然,中国人有着许多优秀品质,只是在这本书中没有说。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柏杨的作为警醒的刀,或许刺歪了,或许刺深了,但它的确刺出去了。
现如今的我们,是不能把这本书的言论套用在现在的中国人上的,绝对不能看完就紧跟作者认为现在的中国人也很不堪。尽管时效性已过,以现状来看并不适用,但和《菊与刀》一样,把它当成历史的一部分来看,就仍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我在一开始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是比较惊讶的,就因为这个名字。以书的内容来看,作者并不叫“中国人心理分析”什么的,而是剑走偏锋,起了个又大胆又特殊,甚至看起来就很有问题的书名。
其实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之前有美国人写的《丑陋的美国人》,被国务院作了参考;在这之后还有日本人高桥敷写的《丑陋的日本人》(虽然这个作者下场不太好)。作者柏杨就曾经开玩笑说,这本书出来后他就要入狱(不过他之前也的确因政治原因入过狱),但几经波折最终还是出版。
本书结构十分简单,就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主要是作者柏杨自己在美国各个大学的演讲稿和一些作者其他文章的摘文。
上半部分主要集中讲述的就是作者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分析。这里中国人的范围并不是指国籍,而是血统和文化。作者借各种贴近生活的事例来探讨中国人,在作者眼里,中国人有脏乱(生活环境),不擅长团结而擅长内斗(三个和尚没水吃),心胸狭窄器小易盈,自卑或自傲就是没自尊,不知道保护自己的权利、不敢发声(忍一忍风平浪静,算了算了)等等弊端,而这些都是丑陋的。而要消灭这些“丑陋”,作者提出要成为“鉴赏家”,就是要分清好坏,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作者话锋一转,指出这并非中国人质量差,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到时候就会使中国人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就把丑陋原因归结到了文化上。这里要引入作者柏杨提出的“酱缸文化”理论。
在作者眼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孔丘之后再无思想家,东汉后成定式的儒家文化规定知识分子的思想理论等等不能超过“师承”,这使得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文化成为一潭不畅通的死水,而这死水便是酱缸。酱缸中的东西随着沉积浓度不断上升,酱缸发臭,致使中国人变得丑陋,这就是所谓的“酱缸文化”。
而酱缸文化的代表产物,就是中国的官场文化。在官场里,中国人说话拐弯抹角面无表情,心口不一,见风使舵,明哲保身,人人阿谀奉承察言观色,而做出这些表现的正是丑陋的中国人。
下部分则是收录了数篇其他作者刊登在报纸上的与上部分内容相关的文章。老实说上半部分并没怎么吸引到我,但下半部分倒是使我很感兴趣。
这个下半部分非常有意思,因为都是别人发表对柏杨看法的文章,所以出现了A支持柏杨观点,B反对,C反对A或B,还有D明着赞同实则反对这种反串黑等等情况,说白了简直就是一抬杠大会,而在这场文字战争中到底有几分真实几分正确就看你的理解了。这一部分与前半部分结合起来非常适合,直接锻炼一下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完整本书后,对于作者的论调我不敢苟同。哪怕是“酱缸文化”理论,虽然作为启迪思路可以,但里面的陈述都显得太过偏激,过于主观化。
同时这本书在我看来缺点很多。这本书的柏杨部分总体论调是一致的,并且全文没有什么专业术语,所以这本书我边看边记只用了不到四个小时。作者写的杂文很多,这本书也并不是学术研究性的文章,所以严谨性自然是有些问题的,作者的理论细细想有很多也站不住脚。并且虽然举例很多,但举反例难免会显得有些崇洋媚外,这也是踩一捧一的弊端。
而且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在演讲中举出了一系列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并指出这是病毒引起,但这并不只是中国人才有的,这些丑陋之处也并无特殊。根据作者的演讲,我认为作者有强扣帽子的嫌疑,可谓用力过猛。他对中国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偏见,而这也使他所见的丑陋越来越多。同时作者一味抨击,却没有深入分析原因,也没提出建设性意见,只提出问题却不解决,所以它的实用性也是个问题。
虽然这本书的缺点很明显也很多,但这并不表示没有优点。不管作者过程方法如何,初心都是值得肯定的。实际上,人性之中本就善恶俱存,而指出丑陋并不是全都是丑陋,也不是只有中国人才丑陋。指出丑陋是要变得不丑陋,就像治病一样,指出病根,因病施药才能痊愈。
这本书是1985年出版的,其实按作用来看是类似鲁迅的作品的,都是用文字来医人来警醒人,只不过柏杨擅自把他把脉后的结果呈现了出来,开出了病历单却并没开药。当然,中国人有着许多优秀品质,只是在这本书中没有说。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柏杨的作为警醒的刀,或许刺歪了,或许刺深了,但它的确刺出去了。
现如今的我们,是不能把这本书的言论套用在现在的中国人上的,绝对不能看完就紧跟作者认为现在的中国人也很不堪。尽管时效性已过,以现状来看并不适用,但和《菊与刀》一样,把它当成历史的一部分来看,就仍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