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其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其”字的用法
(一)“其”字用作代词的用法:又分几种情况:
1、“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3、“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用法: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其”字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的用法: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其”字用作副词的用法:
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的用法: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的用法: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的用法: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其”字用作连词的用法:
1、“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的用法: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其”字表示假设关系的用法: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其”字助词的用法: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其在文言文中,主要有3种用法:
1、代词:A人称代词: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者事物。B指示代词:表示这、那等等。
2、语气助词:跟之呼者也一个意思,表感叹。
3、通假字。
文言文中乃的用法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文言文中“爱”的用法
①<动>喜爱.《师说》:“~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形>亲爱的;心爱的.《柳毅传》:“见大王~其女牧羊于野。”
③<动>爱护.《陈涉世家》:“吴广素~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动>怜惜;同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重伤,则如勿伤。”
⑤<动>爱惜.《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身。”
⑥<动>吝啬.《齐桓晋文之事》:“吾何~一丰?。”
⑦<动>爱好.《阿房宫赋》:“秦~纷奢,人亦念共家。”
【爱服】心甘情愿地服从.
文言文中辟的用法
汉字 辟
释义 bì
①<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铸刑书。”
②<名>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
③<动>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
④<动>通“避”。《肴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
pì
①<动>开;开启。《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不知何词。”
②<动>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闭廛未尽居也。”《病梅馆记》:“~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动>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④<形>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处。”
⑤<动>比喻,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吃五谷,专靠服气长生。《史记?留侯世家》:“乃学~,道引轻身。”
【辟易】1. bì惊退。《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数里。”2. pì整治。《吕氏春秋?上农》:“地未~,不操床,不出粪。”
文言文中 影 的用法
影yǐng
1. 人或物体因遮住光线而投下的暗像或阴影。
例:《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2. 指光、光线。
例: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三:「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3. 镜面、水面等映照出来的人、物虚像。
例:《后汉书•朱浮传》:「引镜窥影,何施眉目?举措建功,何以为人?」
4. 指图绘的佛像或人物肖像。
例:《红楼梦》第五三回:「影前锦帐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著荣宁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像。」
5. 接在名词后,表示模糊的形象。例词:鸿影;帆影。
6. 谓对镜或对水映照形貌。
例:明无名氏《比事摘录·人物同愚》:「山鸡自爱其毛,终日影水,目眩则溺。」
7. 映照,照射。
例:《西游记》第十二回:「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
8. 影射,暗指。
例: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徐柳泉谓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影姜西溟。」
9. 放映。
例: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10. 摹写。也指影印。
例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影宋元本或校宋元本的书籍很有些出版了。」
11. 隐;躲藏。
例:北周庾信《西门豹庙》诗:「漳流鸣磴石,铜雀影秋林。」
12. 遮蔽;遮盖。
例: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朝鲜的雾又多又怪,说来就来。先从前面大山峡涌起来,影住天,影住山,尘头似的滚滚而来。」
文言文中何的用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溼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文言文中虽的用法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文言文中“略”的用法
略:
1、动词,侵夺,夺取。如:进兵北略地。
2、名词,谋划。如: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3、名词,要点。如:此其大略也。
4、形容词,简略。如:减其一字太略。
5、副词,大致,大概。如: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6、副词,丝毫。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副词,稍微。如:略知一二。
还有其他义项,不过一般用不着。
文言文中,被的用法
文言中被的用法:
常同“披”,覆盖。如:恩被四泽,德被四海。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衣,皮声。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
2. 同本义 [cotton-padded quilt]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说文》
翡翠珠被。——《楚辞·招魂》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棉被;夹被;毛巾被;被窝(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卧(睡眠用的被子)
4. 表面 [surface]
〈动〉
1. 被覆;遮盖 [cover]
被袗衣。——《孟子·尽心下》
被练三千。——《左传·襄公三年》。疏:“被是被覆衣着之名。”
皋兰被径兮。——《楚辞·招魂》
乃祖吾离被苫盖。——《左传·襄公十四年》
凝霜被野草。——三国魏· 阮籍《咏怀》
如被冰雪。——《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被体(涂满全体);被覆(覆盖,掩蔽;亦专指覆盖在地面的草木等自然物)
3. 蒙受,遭受 [suffer from]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禹、 汤被之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4. 又如:被水(遭水灾);被命(奉命;受命)
5. 及;到达 [arrive]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书·禹贡》
6. 又如:被及(延及,广及)
7. 加;施加 [add;apply]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四海之外)。——《书·尧典》
〈介〉
1. 表示被动:叫;让 [-ed+by]
妆成每被秋娘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幸借天降大雨,房屋未被火烧。——《广州军务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被 pī
基本字义
1. 古同“披”,覆盖。
详细字义
〈动〉
1. (后作“披”)
2. 搭衣于肩背 [drape over]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
被明月兮佩宝璐。——《楚辞·屈原·涉江》
3. 又如:被巾(披巾);被缁(披上缁衣。谓出家当僧尼);被以虎文(披上虎皮。喻指新增声势);被衣(把衣服披在肩背上);被练(古代徒兵的一种披在甲外的练袍;亦借指披练袍的徒兵)
4. 穿着 [wear;put on]
同舍生皆被绮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被甲持兵(被甲执兵,被甲载兵。被坚执锐);被坚执锐(被甲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被朱佩紫(穿红袍,挂紫绶。谓身为大官);被孝(穿着守丧的服饰)
6. 靠近;依傍 [be near;close]。如:被边(靠近边界)
7. 开启 [open]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8. 又如:被发(发不束而披散);被发左衽(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古代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借指中原地区的人受少数民族统治);被发佯狂(披散头发,装作疯狂。古时作为一种避世全身的行为);被发跣足(披头散发,赤着脚);被发缨冠(披发散缨。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
上详见::dict.baidu./s?wd=%B1%BB
文言中被动用法:
①为**所#
②#于**
#:(动词或作动词用的词)
**:(名词或作名词用的词)
如:为情所困,
激于义愤。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