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的病因是什么?该如何防治水稻穗颈瘟病?
水稻病害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温度、湿度、光照、风等因素的影响。细菌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细菌孢子的形成、发芽和侵染也需要适宜的湿度。当温度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水稻植株表面水膜保持6-10小时,平均温度在24℃-28℃,湿度饱和一昼夜以上时容易发生稻瘟病。作为一种喜温作物,水稻拔节后20℃以下的低温会降低植株的抗病能力,容易引起穗颈瘟的流行。
多年的应用研究表明,水稻品种的表现与病虫害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是完全不同的。一般说抗肥力强的品种抗病性较强,在生产上易发病,是在苗期(四叶期)至分蘖抽穗期(抽穗初期)植株发病,主要表现在稻株叶片上,早期在叶片上易发病,但随着植株生长,抗病性也逐渐增强,发病率可明显下降;到15天(半个月)后感染率很小。从水稻植株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因此,我们应避免种植易感品种,选择抗病品种,以减少稻瘟病的发生。此外,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抗病性也不尽相同。
单一品种有利于大面积感染稻瘟病。因此,在种植和生产中,稻瘟病在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水稻种植区发生得更为严重。例如,几年前,吉林省大面积种植的吉晶88,因其品质好、米质优、产量高而受到稻农和大米加工企业的追捧。结果,吉晶88的发病率达到近50%,甚至在一些水稻种植区的不同地块达到了绝迹的程度。
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寄生性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的形态在稻草上越冬或发病,病菌在稻苗上以种子为条件很容易诱发苗瘟,即发病的稻草在15℃的春季平均温度下,遇雨湿菌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太,借风雨传播使稻株染病;它们再继续产生分生孢子,从而重新散布出去。这样,秧瘟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越冬稻草产生的分生孢子在控制不当的情况下,在稻田里不断感染,导致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间发生。
2024-10-3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