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和自我意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强化自我意识。对文本的解读就是我们通过作者创作来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从而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而这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如果教师内心缺乏真实的感受,只会按部就班,依从传统,毫无创新,上每一篇课文都用同一种方法与思维模式,或者因惧怕权威而不敢呈现内心真实感受,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只会呈现结果,不会引领学生寻找结果,那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与创新精神呢?这样的教学教条、单一、贫乏,不关注学生的兴趣,不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感世界,学生当然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自身的提高、个性的解放尤其重要。教师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并不是教学的终极,学生对文本的有效理解才是教学目的。德国教育家阿?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寻找真理。”,2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样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和稳定下来的。学生在一种固定的情感模式的熏陶下,被囿于其中。这表现在他们判断文学作品的人物时只会以“好”、“坏”来简单区别,在作文中只会不切实际地塑造出十全十美的人物,再用相反角色来衬托。试想这样的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自如?所以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犹如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堆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3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至关重要,现在的中职生,相当大一部分存在着中小学基础不扎实的现状,尤其是来自农村的中职生,其情况更甚。他们从小受教育的环境差强人意,父母家庭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大环境文化熏陶空白。再加上经济制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基础差,欠缺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教材以外的文化知识匮乏,信息量小,知识面窄的现状。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也感受不到作品中渗透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讴歌与困扰,欠缺审美能力。学习主体如果不主动学习,那教育势必是失败的,所以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选择他们感兴趣,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