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的诞生时社会历史背景
二战期间参展各国打得轰轰烈烈,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等理论,希特勒快要研制出原子弹了,爱因斯坦知道消息后,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派空军炸毁了德国重水基地,然后调集奥本海默等大批科学家研制出原子弹,共三颗,一颗试验成功,另外两颗分别叫“胖子”“小男孩”分别投在了日本广岛与长崎,促进了日军的投降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
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
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
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
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
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