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大师》电影观后感

 我来答
曦莲滩8177
2022-08-25 · TA获得超过691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26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112万
展开全部

  记忆大师电影观后感【1】

  《记忆大师》是陈正道导演“大师”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演员阵容相比《催眠大师》更让我喜欢,在相对观影预期较高的情况下还能有一个相对满意的观影体验,个人觉得此片已经做的不错了!

  首先影片里面架空的城市概念和故意做的比较模糊的时代感,混搭的复古和未来科技的美术风格很有意思,也契合了故事科幻的背景。许多场景和空间的搭建,以及梦境的表现都很出色,如果下文有涉及场景再细说。

  《记忆大师》为何非要反转

  ?关于反转

  本片最被人诟病的就是结局的强行反转,我看的时候也对这个结局感到突兀和不满,所以我试图分析一下导演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众所周知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催眠大师》问鼎当年国产悬疑电影票房冠军,在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情况下唯一被人吐槽的就是《催眠大师》的故事太过简单!由此可以推论,这次的《记忆大师》他想做一个升级版的大反转。

  但是作为一个爱好看推理悬疑或者是烧脑剧的观众来说,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脑内的所有复杂情节均被推翻,电影依然按照了一个最便捷的道路发展,按照这样下去,杨子姗成为杀手,不但没有反转,就连复杂程度都不如《催眠大师》。于是导演安排了段奕宏这个并不算高明的反转,当然细推回去还是有一些线索的,暂时不表。

  先说他走了最便捷的一条路:所谓最便捷,就是表面设定是什么,结果就是什么,那么观众就没有更多的猜测空间,既然明确了就是黄渤的记忆和凶手的记忆交换了,那么故事的复杂性就已经堵上了。

  假设此处表面设定是交换了记忆,而本质黄渤其实就是杀手本人,他以为拿错别人的记忆,其实那只是他多重人格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那么这个故事就复杂多了,结尾反转也会更震撼!

  再假设,如果杀手是小女孩,而黄渤是他幻想出来的一个人,故事同样也会更复杂并且也可以合理,因为影片涉及到的家庭暴力,在我看来家庭暴力最直接的受害者,并且会给人留下阴影的一定是个孩子,这点猜测导演也有体现,不过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为了表明,要想让故事复杂更具有观看性,并且结尾有出乎意料的反转,那必须从一开始就让观众没法明确判断出故事的设定和走向,故事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都值得怀疑,而不是前面顺理成章,不设置疑点,结尾突然反转,让人不适。

  段奕宏

  这个角色由于出场和给出的线索太少,导致最后反转让人很难接受,也会让人怀疑他的行为合理性。事实上他作为杀手的铺垫是有的,只不过不明显。

  ?首先他一再扣留一个前来提供线索的非嫌疑人,并且在对方提出要求警方保护他妻子的情况下也不予理会的行为很怪异,有明显拖延时间和伺机从他口中打听出他知道多少作案细节的伏笔。但是这种伏笔就是知其结果而去反推才会觉得是个伏笔,因此都有牵强的成分。

  此处只有一个细节是可以说他利用了自己掌握住了黄渤记忆里的弱点而给他下了一个套,就是故意让他看到的电话号码,误导他凶手是杨子姗。

  ?另外他失手推徒弟下楼梯也是一个细节关联,他那时候的脑内对于作案的细节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下意识的动作和情绪会流露出来。

  这里我要说最能看出段奕宏就是凶手的另一个细节应该就是黄渤的眼神了!当黄渤由作家转换到杀手的眼神以及快速冷酷的手段,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只为保护被家暴闺蜜而变态的女杀手,更像的一定是段奕宏,结合他结尾的手段和眼神其实是很像的!

  小孩

  影片由于涉及到家庭暴力,让我联想到杀手很有可能是个小孩,在一个家庭中,除了被害人,受家庭暴力最大伤害的一定是孩子,而且这种阴影极有可能伴随他一生,并且产生变态心理。显然导演也是这么想的,因此杀害一个受害者的时候,杀手还是个孩子。

  关于孩子的伏笔是很多的,比如在车里吓尿;比如要拿椅子才能钩到的药瓶;比如他所处的家庭位置,在黄渤的梦境里他是在受害者家里的,而受害者的老公是在门外敲门的,如果他是个第三者身份,那么所在的环境就很奇怪。在遭遇危险的时候,受害者提出让黄渤先下车,这些都换成孩子就全部合理了。在小孩的伏笔上,是做的最到位的。

  杨子姗

  正如大家的感觉一样,如果杀手的设定就是杨子姗会更合理些,而小孩的身份放在杨子姗身上也是可以合理的。第一个受害者的家庭里,受害者是有个妹妹的,杨子姗可以是那个妹妹,从小看到姐姐被家暴,因此心里扭曲,她先杀了自己的姐姐,长大后又从事了相关行业,一直关注着被家暴的家庭,当她发现无法解救那些被家暴的人就选择杀死她们!

  而当她每次对受害者发出好感的时候,会令受害者觉得恶心,宁愿选择和自己的丈夫待在一起,也不选择和她在一起,特别的合情合理。另外以她的职业和女性的身份去接近这些被家暴的性格比较孤僻的人群本身就更容易一些!

  再就是,如果是她换取了黄渤的记忆,那么她邀请徐静蕾去听音乐会,莫名的对她有特殊的好感和暧昧就全都合理化了。最后带着她去自己老家的玻璃花房也是再自然不过了!

  黄渤

  毫无疑问,本片最大亮点就是看黄渤秀演技!一个不靠长相,光靠一个眼神就能让我看燃的男演员。这部片子如果说许多牵强的细节我能忍的原因就是黄渤的演技让我可以忽略那些。他的表演就是让我相信他演出来的一切。

  要注意他演的这个作家是个智商非常高,记忆力惊人的人,并不是有些人以为的,他切换到杀手就变高智商了,而是他本来就高智商。他可以在梦境里通过不直接的观察记住电话号码的一部分和家庭地址,也可以在快速瞄一眼通话记录单的情况下记住完整的手机号码。他在得知自己被植入了杀手的记忆后,快速的反应到自己的妻子可能会面临的危险,这些都是快速的联想和判断力。

  当然这里有个需要探讨的假设问题,不能明确的说是不是bug,在他删除了对妻子的感觉之后,那种豁出命去保护自己妻子的感情是出自于哪里?

  黄渤在切换到杀手模式后的执行力和果断冷酷与之后段奕宏一枪射杀杨子姗的杀手行为模式确实有相似之处。其中两次越狱的戏份简直太帅了!

  几次梦境处理的也非常棒!以旁观者身份观察自己,最后梦境里的自己和旁观者自己对视的场景,一直是我自己觉得最怕梦到的一个场景。另外特别喜欢漂浮的.鱼的设置和被困在同一个场景里走不出去的设定。几个场景的构图都很有矛盾空间的感觉,也很符合对于记忆死角的刻画。

  最后,黄渤和徐静蕾这两个作家的结合,贯穿整个剧情的情感始末,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最初设梗的疑问在最后得到了解答,影片最后的落脚点仿佛是在情感上,就如我之前假设的,记忆和情感的关联到底是怎么样的?

  记忆大师电影观后感【2】

  《记忆大师》看一遍可能会错过很多细节,因为这是一部双主角电影,观众第一次看时,代表的是江丰的未知视角,享受对案件抽丝剥茧的过程,也许你会觉得第二个反转是为了反转而反转;

  但看第二遍时则能透过凶手的全知视角,观察到他在暗处的心理细节,可能会理解更多,带有布局设套的快感。两个角色颇有《夺面双雄》的意思,只不过他们交换的是记忆和性格。

  故事套用了一层科幻前提,看上去像是《黑镜》所钟爱的“黑科技的反作用”。然而,科幻只是引子,仍服务于悬疑,让案件本身能够碎片化的重组。

  故事发生在三种时态下:A、凶手的童年,B、凶手前几日行凶时、C、现实时空。

  影像上,摄影采用黑白表现记忆,以区别彩色的现实时空。编剧还特意模糊了A、B之间的边界,因而造成了江丰(观众)先前对案件本身的误读。背景也被架空成“T国”,甚至混搭了各种年代元素,一来能够规避警察犯罪的审查问题,二来避免让观众通过服化道看出记忆部分是发生在两组不同时空下。

  「记忆大师手术」删除的不是记忆,而是删除这段记忆之中的情感依托,让参与者变成旁观者,切断情感联系。凶手在记忆中是以江丰自己的面貌出现的,避免观众过早知晓真凶。

  在科幻的前提下,江丰等于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让他可以洞悉凶手的犯罪经历。不过剧情始终没从警局角度对展开案件细节,完全通过江丰一己之力去破案,警察对他提供的证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反馈。

  影片主要吸引我的是两个角色因记忆导致的性格互换:江丰第一次因为记忆发生变化,是在「记忆大师诊所」内,与医生产生分歧,从而唤醒了“凶手推倒李慧兰”的闪回记忆,他靠惯性推搡了医生。后来,与江丰一同关押的犯人说他在江丰身上看不到杀人犯的眼神,后来又被他的眼神吓到。

  这都是凶手的记忆对江丰产生的影响,反过来看,凶手(沈警官)也延续了江丰在审讯室敲桌子的细微动作,此时已经代表双方被各自的记忆影响,也为结尾凶手的一丝怜悯做了铺垫。

  两个角色一个变好,一个变坏。他们在档案科查证家暴受害者照片时,身后电视机里放的是环球经典老片《科学怪人》(1931),对应沈警官说过的台词:“我们不能为了抓住一个怪物,而去制造另一个怪物。”

  其实沈警官才是《记忆大师》的真正主角,江丰是观众的视角,是代入者。但是沈警官这个角色比江丰复杂得多,并且所有记忆都是服务于这个角色的。

  他始终躲在暗处左右为难——在江丰和徒弟面前,既要表现出破案的积极,又不能露出狐狸尾巴,城府很深。

  当他知晓了江丰的洞悉能力后,就在亦步亦趋跟随江丰的脚步,每一步都要走在江丰的前面,包括借用到「记忆大师诊所」调查为名,实则还原了江丰的记忆。因为他担心江丰能在记忆中看到自己的样貌,也是确保知己知彼,完成他天衣无缝的嫁祸计划。

  在这段时间内,他让江丰名为配合调查,实为软禁,还让他有任何看到均向他报告,完全将江丰玩弄于手掌之中。

  即便在所爱的人(母亲和李慧兰)面前,沈警官也是一个左右为难的人——爱你爱到杀死你。这个角色,老段演的细腻,收着表演一直都是老段的强项。

  记忆中,另一名受害人(许玮甯扮演的角色)被溺毙在浴缸里。江丰认为两名受害者都有家暴史,性格也相像,但凶手对待他们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观众后续了解到,这一时空是凶手的童年时代,受害者是她的母亲。凶手在这段记忆中是失语的,因为当时作为一个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无法与家长对话,更不能用实际行动帮助忍受家暴的母亲。最后唯有让母亲误服安眠药,以求解脱。

  片中有场超现实段落,母亲将一条金鱼放飞天上。这场戏是江丰做梦时出现的(沈警官当时说江丰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睡一觉),后来有一组闪回,能看到这不过是沈母画在手背上哄孩子开心的方式(同时也是遮挡家暴留下的伤口)。

  飞鱼是沈警官对儿时记忆的朦胧臆想,“鱼”也是有象征隐喻的:鱼想要挣脱自由,即便飞出水面,以死解脱。对应沈母当时的心境。

  沈警官成人后,他遇到了有夫之妇李慧兰,一个同样有着家暴史,也同样忍气吞声的女人。

  沈警官对她的好感,有一定程度俄狄浦斯情结(会让他想到他的母亲)及童年弑母的赎罪心理作祟。所以,当李慧兰夫妇关系紧张时,他让她躲在自己的老宅,希望能赢得她的芳心。可这个女人不爱她,她原本认为沈警官只是出于好心帮他,谁想到他是想拆散他和丈夫(李航),她还心甘情愿陪伴粗暴的丈夫。也导致沈警官情急之下,再度重演了当年弑母的历史。

  在李慧兰被他闷死时,既是为死者(离开家暴)感到高兴,也流下了泪水,泪水是因为自己也变成了他曾经所讨厌的那种人——像他父亲那样的人。他甚至比父亲和李慧兰的丈夫还要穷凶极恶。

  案发前,是李慧兰的女儿李晓芸打电话让沈警官来到家里帮忙,沈警官上楼见到晓芸时,让她戴上了耳机,所以她事后并不了解案发时的状况。沈警官制造了李航是第一嫌疑人的假象,所以晓芸自始至终认为凶手是喝了酒的父亲。

  沈警官和雷子后来到学校找晓芸问话时,她的说辞明显是有人教的,看看沈警官当时的反应就不难猜测是怎么一回事了。

  其实影片早就交代过沈警官与李慧兰有关,江丰首次以凶手的身份进入记忆,与慧兰在花房相见,当时有一通电话留言就是沈警官的声音,不过初看的观众不会留意到这处细节。这是编导有意安排的伏笔,就好像布莱恩.德.帕尔马在《剃刀边缘》中,凶手正式露面前,就已经在人群中惊鸿一瞥一样。

  影片的角色都是功能性的,没有一个多余的人物。乔斯.韦登曾经在“给编剧朋友的十条忠告”中就告诫过大家,剧本中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当剧情揭露出凶手的童年时代,选角导演还找来一个中性打扮的孩子来出演,这也是为剧作上放出陈珊珊这个“烟雾弹”做了准备。

  她的法医身份也能对应凶手行凶时使用的手套(江丰有一句台词说:“什么职业的人才会在行凶时戴手套呢?”大概是这么说的),加上徒弟的合理怀疑,沈警官顺水推舟给陈珊珊。但熟悉悬疑推理的观众,都能猜到这不过是一个“烟雾弹”,真凶会另有其人。

  沈警官成功利用了陈珊珊的弱点将嫌疑对象指向她——最早李慧兰家暴到医院时,是陈珊珊处理的,李慧兰一再强调是摔伤,李晓芸说明明是被打,陈珊珊发现她是多处软组织挫伤,必然是被殴打的。当她再度见到李慧兰时,对方已经成了一具尸骸。

  后来她了解到家暴的事,便对这件事感到自责。陈警官也是成功利用这一点,用张代晨胳膊的小伤作诱饵,博得陈珊珊同情,让她误认为江丰也是家暴男,并利用职务之便毁灭自己的证据,包括更换死者家最后一通电话(也使江丰开始误认为陈珊珊是凶手)。

  沈警官是如何知道张代晨怀孕的?是陈珊珊告知的,音乐厅一场戏,陈珊珊对张代晨说:“您别担心,我会帮你介绍这个城市最好的医生(指的是妇产科医生)。”正是出于这一点,陈珊珊更加关注张代晨的安全。

  陈珊珊告诉了沈警官,才使得沈警官提出让她带张代晨去他的老宅躲(嫁)避(祸)的计谋。当然,陈珊珊对张代晨说是自己老宅,只为让她放松警惕,因为陈珊珊始终认为张代晨在替她的“家暴”丈夫着想。同样,沈警官也再度误导了江丰去怀疑陈珊珊,一石二鸟。

  雷子一直都是沈警官的跟班,没有主心骨。他的作用是在剧情中间引发对“烟雾弹”的合理性怀疑,以及“最后一分钟营救”,并带来自身的成长。他在载李晓芸时,用了沈警官的车,他发现晓芸对这辆车很熟悉。恰巧沈父(童年记忆中对母亲施暴的丈夫,断指有所交代,前面也到警局要过一次钱)又来找儿子要钱,见到了沈母的素描像。

  江丰和张代晨夫妻感情失衡的原因,影片未做明确交代,但许多细节可以了解到,著名女作家成为男作家的妻子,女作家为了相夫放弃理想。男作家后来变得比女作家更有名气,但她却因为无法生育做不了母亲,作家梦和母亲梦的幻灭是婚姻失败的导火索。

  由于「记忆大师手术」切断的是记忆之中的情感联系。所以,江丰用DV直观的记录下了他与妻子的感情记忆,并锁在了保险箱中,而保险箱的密码是1021,也就是他们初次见面的那天(两人相遇时散落的手稿处可见)。

  《记忆大师》有别于《催眠大师》的是,这次剧作上加强了情感戏,不过由于时长所限又削弱了很多。有的观众只关心案情,却忽视了情感与案件所产生的共鸣,我认为影片各种的情感关系才是影片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就连江丰夫妻的感情隔阂,最后还是通过沈警官的感受来化解的。两个男主角都因为对方记忆和性格的介入,才找到了他们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陈正道的电影,依然有着自己风格独到的审美。全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发生在江丰的深度睡眠中,他在梦境中进入了一场记忆的镜渊(mise en abyme)。陈正道御用美指罗顺福功不可没,我在不少电影中见识过镜渊,如《公民凯恩》、《走廊的镜子》、《鬼镜》和《盗梦空间》等,但穿梭其中还真是头一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