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谢谢大家了,急用
推荐于2017-12-16
展开全部
提供一些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1、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2、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4、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及其干预研究
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7、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
8、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心理学研究
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
10、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11、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
12、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3、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
14、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15、独生子女问题研究
16、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7、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研究
18、学习困难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
19、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20、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21、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22、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研究
23、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4、教育生态环境研究
25、外国教育史上某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6、外国教育制度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7、外国教育思想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9、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0、浅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31、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
32、“一费制”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的影响
3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病及其改革
34、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35、论择校费与教育公平
36、论教育的经济功能
37、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38、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冲击与对策
39、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探讨
40、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41、我国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42、教育供求调节的两种模式对比——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
43、我国基础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分析
44、教育筛选功能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发挥与失效
45、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
46、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47、我国高校扩招的利弊分析
48、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9、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分析
50、论公办教育投资效率不高的体制根源
51、中小学校负债办学问题研究
52、学校管理审美化研究
53、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5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
55、中小学有效领导的构成与方法
56、人际关系在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57、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的有效性
58、建立学校内部完善的激励机制
59、对奖励的有效性的探索
60、校长(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构成与建立
61、班主任的领导素质
62、校长(班主任)领导威信的建立途径
63、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
64、学生(教师)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
65、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66、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
67、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
6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初探
69、教学评价改革探索
70、成长记录袋使用研究
71、如何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
72、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
73、如何听课与评课
74、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
75、学科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研究
76、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77、加强学科教学的现实性和应用性研究
7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79、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80、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81、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82、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83、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84、教学反思的作用与方法研究
85、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86、加强学科联系的探索
87、教师协作教学的探讨
8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89、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
90、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9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研究
92、网络情境下的学习方式(途径)研究
93、大(或中、小、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4、学生智力(或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研究
95、教师(或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96、学习困难学生(或差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97、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98、能力(或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的研究
99、学校(或班级)环境建设研究(校风、班风、学风)
100、品行(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1、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2、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4、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及其干预研究
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7、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
8、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心理学研究
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
10、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11、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
12、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3、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
14、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15、独生子女问题研究
16、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7、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研究
18、学习困难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
19、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20、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21、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22、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研究
23、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4、教育生态环境研究
25、外国教育史上某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6、外国教育制度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7、外国教育思想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9、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0、浅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31、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
32、“一费制”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的影响
3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病及其改革
34、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35、论择校费与教育公平
36、论教育的经济功能
37、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38、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冲击与对策
39、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探讨
40、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41、我国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42、教育供求调节的两种模式对比——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
43、我国基础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分析
44、教育筛选功能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发挥与失效
45、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
46、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47、我国高校扩招的利弊分析
48、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9、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分析
50、论公办教育投资效率不高的体制根源
51、中小学校负债办学问题研究
52、学校管理审美化研究
53、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5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
55、中小学有效领导的构成与方法
56、人际关系在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57、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的有效性
58、建立学校内部完善的激励机制
59、对奖励的有效性的探索
60、校长(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构成与建立
61、班主任的领导素质
62、校长(班主任)领导威信的建立途径
63、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
64、学生(教师)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
65、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66、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
67、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
6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初探
69、教学评价改革探索
70、成长记录袋使用研究
71、如何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
72、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
73、如何听课与评课
74、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
75、学科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研究
76、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77、加强学科教学的现实性和应用性研究
7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79、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80、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81、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82、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83、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84、教学反思的作用与方法研究
85、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86、加强学科联系的探索
87、教师协作教学的探讨
8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89、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
90、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9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研究
92、网络情境下的学习方式(途径)研究
93、大(或中、小、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4、学生智力(或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研究
95、教师(或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96、学习困难学生(或差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97、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98、能力(或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的研究
99、学校(或班级)环境建设研究(校风、班风、学风)
100、品行(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推荐于2018-04-22
展开全部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
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
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
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
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
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
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
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
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
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
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
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
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
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
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
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
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
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
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
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
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
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
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
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
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
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
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
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
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
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
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
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
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
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
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
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
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
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
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
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
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
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
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
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
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
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
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
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
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
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
164、校本管理研究
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
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
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
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
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
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
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
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
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
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
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
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
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
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
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
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
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
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
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
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
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
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
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
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
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
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
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
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
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
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
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
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
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
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
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
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
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
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
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
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
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
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
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
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
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
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
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
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
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
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
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
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
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
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
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
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
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
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
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
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
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
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
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
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
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
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
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
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
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
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
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
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
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
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
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
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
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
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
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
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
164、校本管理研究
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
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
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
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
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
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
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
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
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
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
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
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
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
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
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
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
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
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
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
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
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
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
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
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
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
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
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
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
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
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
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
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6-28
展开全部
教育学的学科思考
—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
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
一、前学科时期
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
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
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
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
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
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
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
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
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
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
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
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
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
一、前学科时期
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
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
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
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
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
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
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
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
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
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
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
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6-28
展开全部
1论题要新颖
2论题要窄,不能太广
3论题要集中,围绕一个话题
2论题要窄,不能太广
3论题要集中,围绕一个话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