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和好礼的含义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义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国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作为伦理规范,它的内容比较复杂。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作为一种伦理制度,“礼教”在历史上曾起过消极的作用;但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
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谦者,谦虚也,谦让也。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处伐”、“自是”。谦德亦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和德”在待人接物中称为“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也把“致中和”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和”被认为君子的重要品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和睦家族、邻里,最终协和万邦。“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好礼:讲礼教,有礼貌。
谦和好礼:一个人不自高自大,并且有礼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谦和教育、礼仪修养的民族。社会的文明和谐,需要谦和好礼;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需要谦和好礼。谦和好礼到底距离我们有多远?举手投足间,与人相处时,说话做事中,谦和好礼无不在我们身边。一声主动的问候,一次真诚的帮助,一种纪律的遵守,一个自我的约束,都将融会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心弦的音符。谦和好礼有时候距离我们只有一张纸的厚度。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的文明和谐,需要谦和好礼;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需要谦和好礼。谦和好礼到底距离我们有多远?举手投足间,与人相处时,说话做事中,谦和好礼无不在我们身边。一声主动的问候,一次真诚的帮助,一种纪律的遵守,一个自我的约束,都将融会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心弦的音符。谦和好礼有时候距离我们只有一张纸的厚度,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榜样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于学生,时时刻刻,常抓不懈,就能促使每一位少年儿童成长为谦和好礼的优秀学生。
谦和好礼如黄河,滔滔不绝,延古至今;谦和好礼如白鸽,白首昂天,展翅高飞;谦和好礼如鲜花,淡雅清新,芳留百世。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践行谦和好礼美德教育,做一个懂礼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使文明之花开遍祖国大江南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激活中华文化的源头之水、重读古圣往贤的智慧话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也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做一番休养生息、培根固元的工作。回到原典中去以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去解读、体悟中华文化,还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为中华固元气。中华文化从本根上复活才是真正的复活;元气充盈,中华文化才能恢复健康的体魄。
谦
基本解释: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
hào lǐ
好礼
讲礼教,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