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是真实的吗?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不是真实的。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之相拒一个多月。曹操望着孙权的军队。又据《三国志》引《魏略》记载,孙权乘坐大船来到曹军对面来观察曹操的军事情况,曹操命令弓弩乱发,箭射在孙权的船体上,船因偏重一边将要倾覆,孙权于是调回船头,又用船的另一面受箭,船两边受箭相对均匀后,船平稳行驶,孙权坐船而回。
《三国志·诸葛亮传》在赤壁之战前后只记载了诸葛亮与孙权的已下对话:“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除此之外并没有提及其它。由此可见,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对曹操军队只是作了一定的评价和分析。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这个以孙权为中心的极具戏剧性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被嫁接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实际上是罗贯中先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达到“尊刘抑曹”的目的而精心安排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在赤壁之战前后只记载了诸葛亮与孙权的已下对话:“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除此之外并没有提及其它。由此可见,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对曹操军队只是作了一定的评价和分析。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这个以孙权为中心的极具戏剧性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被嫁接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实际上是罗贯中先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达到“尊刘抑曹”的目的而精心安排的。
展开全部
是这个吧
三国时期有一次诸葛亮只用360名士兵守城,他让士兵全部驻守在城墙上,为迷惑敌人兵力分布如图:横10,80,10.竖;10,80,10。(九字格,上下,左右)诸葛亮为了打破围攻决定抽出100人去突袭敌人,兵力分布不论从哪一面看,士兵反而增加了25名。问原先兵力布置图是怎样排出来的?
100*4-360=40(人)说明每个角上有十人重复(40/4)。而100人突围后,总人数变为260人,(100+25)*4-260=240(人)说明现在每个角有六十人重复。因此,一开始,诸葛亮在每个角上布置10人,100人被派去突围后,诸葛亮在每个角上布置了60人
三国时期有一次诸葛亮只用360名士兵守城,他让士兵全部驻守在城墙上,为迷惑敌人兵力分布如图:横10,80,10.竖;10,80,10。(九字格,上下,左右)诸葛亮为了打破围攻决定抽出100人去突袭敌人,兵力分布不论从哪一面看,士兵反而增加了25名。问原先兵力布置图是怎样排出来的?
100*4-360=40(人)说明每个角上有十人重复(40/4)。而100人突围后,总人数变为260人,(100+25)*4-260=240(人)说明现在每个角有六十人重复。因此,一开始,诸葛亮在每个角上布置10人,100人被派去突围后,诸葛亮在每个角上布置了60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