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发展问题
书籍种数是一个民族出版与文化发达繁荣最重要的指标,而书籍的印数则是仅次于种数的。反映出版的繁荣与文化的普及的又一重要指标。
中国1949—1990年出版业的历史中出现了种数与印数的两次剪刀差,前次以十年动乱的高潮1967年为代表,表现为印数高、种数低的巨大反差;后次正发生在当前,且未有回收之势,表现为种数高印数低的反差。这两次剪刀差后面的原因是深刻而耐人寻味的。从大的发展趋势上看,种数增多,平均印数下降,带有某种必然性。但是,这种多样化的趋势及其导致的近年来书籍种数的增多,可以解释80年代初叶书籍印数较之70年代的下降,却不能解释1985年以来种数与印数,剪刀差日益加剧及总印数、印张的全面下跌。这种下跌另有原因在。那就是近年来中国的图书业正在从产品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我们还未能适应这一变迁。过去由于写作队伍狭小,由于出版盈亏由国家包办,我们的书籍市场无竞争,而今天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实质上仍然无竞争,出版内容上重复极大。一本高质量的书籍打不垮同一范畴内一本低质量的书籍,因为渠道不通,使两者不能交锋。唯一的竞争只在挖掘新的选题。于是到处是浅尝辄止、粗制滥造。由于种数的激增与印数的暴跌增加了出版业的经济风险,进而导致了出书难——买书难的不可思议的困境。学术著作更是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