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把贝壳当钱用?
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由于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具有大小适中、携带方便、易于计数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上古皇帝时期没有货币。远古时候,人类生活主要是进水者渔,近山者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从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方知熟食,此阶段为渔猎时代。至伏羲氏书八卦造书契,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养五畜的农耕时代,就设立了市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以物易物,各得其所。
夏朝开始货币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的货币是以贝币为主,夏之前的尧舜时期,天然贝已由装饰品变成了固定的钱币,与珠、玉、刀、布、库、庤、铜币并行使用。
此后,一直发展到青铜时代,货币就一直以青铜为材料,这时期出现的钱币大都是青铜铸造的。进入夏朝的青铜时期,货币作为交换、保存、计算财富而随之产生,至今货币问世已有5000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人类的历史和货币的历史比较相似,都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物换物。也就是实物货币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类大部分是处于原始社会,因为没有统一的文化,统一的度量衡,但是却拥有同样的生理需求。所以部落和部落之间大概就是以物换物,用我的石器换取你的猎物。慢慢就出现了等价商品,比如贝壳,布帛,衣物,牲畜等等。
第二阶段:金银条块阶段。随着部落的壮大,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之间的交流逐渐变多。他们发现以物换物已经满足不了日常所需了。因为粮食,牲畜,贝壳等存在着天然的缺陷,要么就是数量过多,要么就是不易保存。
人类开始寻找稀有物品作为等价交换物,金子和银子就是在这个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历史地位。这一阶段,人类脱离了原始社会,开始逐步形成大型部落,甚至出现了国家的雏形。
第三阶段:铸币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已经得到了大力发展,并且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帝国把持着钱币的制造,也把持着经济的命脉。人们发现金条银条不好度量,于是帝国铸造了统一的货币,使得交易起来更加公平。人类的文明得以告诉发展。
第四阶段:纸币阶段。我国很早就出现了纸币,不过基本上纸币流通不开,因为古代没有防伪技术,所以真正的纸币出现是在蒸汽革命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阶段,彻底从繁重的劳动力之中解脱了出来,从此科技日新月异,从此人类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状态。封建统治和帝制到达末期,最后消失。
第五阶段:电子货币阶段。这是十年以来告诉发展的阶段,现在人们出门几乎都不带现金了。手机轻轻一点就完成了交易。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货币的虚拟化也意味着人类正式进入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对接的阶段。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币
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海贝充当一般等价物
海贝因多彩光洁、便携带、坚固耐用、可计数,在人类进入渔猎、采集、农耕劳做原始社会阶段,仅作为饰品流传于世。由于存在地域差,为获所需,部族之间以物易物是自然存在的。
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贝饰,据今约有7000年。显然这些贝多半是从别的沿海部落辗转到内陆交换,在物换中有产生货币形态的可能。
进入奴隶社会夏代,经商族和南方各部族往来,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海贝随之增多的同时,其应用范围也从单一向多重性转变。由于商品不断出现,促使海贝开始有了商品交换充当媒介的资格。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贝币,见证了中国出现最早的原始实物货贝,此为创举一。
作为货币的海贝,从其品种上看,大型海贝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黍斑眼球贝、蛇首眼球贝等;小型海贝有货贝、拟枣贝等,以货贝最常见。这些贝多生长在东海、南海岩礁间。
从其形状上看,白色居多,空心、口细长、多对齿、背隆起或人工磨背式,两端常有磨孔,便于穿系携带。从其计量单位看,以数计值,贝数越多价值越高,少则低,具体实行“朋贝”制:即1朋为大海贝5或小海贝10。
从其职能上看,贝币既是非金属自然物货币,又是先秦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货贝即财富,通过等价交换,满足需求,显示富有程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币
2013-07-0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的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不知金属为何物的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了,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贝币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呢?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朋”到底为多少只贝呢?一直未有一致的说法,从两只到二十只,各说不一,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天然海贝的品种也很多,有“货贝”(又名齿贝)、“拟枣贝”、“阿文绶贝”(又名大贝、虎斑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有一条长长的齿槽的称为“贝齿”或“贝唇”,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春秋战国时期的“货贝”背部几乎磨平,称为“磨背式货贝”。“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者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广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广泛行用于南方地区,“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货币形态之一,除楚铜贝以外,春秋战国时北方地区的金属贝还有“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仿铜贝”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推向前进了,并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地就地铸造等其它“货贝”和“仿贝”无法相比的优势进入了流通领域。
“贝作”为历史货币,不仅为中国的古代经济立了丰功而且还对中国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影响。从现行的中国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行为都有贝旁,如: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家长将贝佩挂于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健康成长,驱邪生财,更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贝币”虽小确集经济历史,文化多重含义于一身,颇受钱币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进而成为当今收藏的一大门类
推荐于2017-11-25
贝壳成为货币的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本身有实用的功能(如其装饰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单位;第三是坚固耐用;第四是便于携带。尤其是其天然的单位,在熔解金属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具有他独到的天然优势。古代人民使用贝币,多用绳索将它们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单位。贝币最早的货币单位为“朋”,即十枚成一串,两串为一朋。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贝朋两字常连在一起,贝字的意义,和现在的“财”字差不多。至今中国的文字中,许多与货币意义有关的字,象财、贵、贫、贱等等,都是以贝字作为偏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