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京剧进课堂”?
近日,教育部决定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
近日,教育部决定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 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日前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目前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已启动。百姓如何看待这次“京剧进课堂”?权威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公众不支持“京剧进课堂”。 你是怎么看的?
展开
3个回答
2013-07-02
展开全部
第一种看法是:制京剧进课堂是个蠢办法。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挽救和推广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小学教学中,注入民族文化的元素,推崇、推广民族文化,应该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部出台此项政策,其出发点和本意是好的。但是好事能不能做好,还要看有没有有好的办法。如果稍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教育部这次却应该是出了个好点子、好主意,但是好点子却没有想到好办法。应该说,推广京剧,唯京剧独尊,教育部这种一刀切的办法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蠢办法。
推广和传承戏曲等民族文化,在当前来说,可以说是适得其时,很有必要。但是办法不是这样的,不是一刀切的,一刀切在很多情况下其实被证明是荒唐的。如果真要推广和发扬民族文化,最好的办法是,作为教育主管的最高部门,你只能提出要求,要求大家在教学中加入戏曲教学的内容。但是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却要尊重各地各民族的习俗和风情,让各地个民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戏曲教学种类。一花独放不是纯,百花齐放才是春。各个剧种都有发展和延续,整个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才是完整的,丰富的。不唯京剧独尊,让各地自主选择戏曲教学内容,这恐怕才是唯一的也是正确的办法。
第二种看法是:京剧先进剧场再说进课堂。京剧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听着很美好。但也觉得有些不怎么靠谱儿。因为一个连进剧场都很难的剧种,寄希望于进校园求生存,怎么想都是一厢情愿的事儿。教育部规定从今年的三月起,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中开设京剧课,这是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自然应该受到赞赏。但我要说的是,传承的前提是要有生命力,哪里能提高国粹京剧的生命力,哪里才是京剧的再生之地。我觉得这个再生之地应该是市场,而不是校园。
先进剧场,再研究进课堂,这才是正路。可能市场不会接纳京剧,那京剧自己就要想一想,如何尽最大可能地适应市场。京剧怎么改?我不是专家没有发言权,但这样的改革起码要在剧目上,在表演形式上贴近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京剧进了剧场,有了生命才有可能传承。
第三种看法是:要从艺术启蒙的角度看待“京剧进课堂”。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起码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对京剧的了解,在艺术美学上得以提升。因此,此举的必要性是无可置疑的。这面临着三大难题。
一是“教什么”。当然,教唱一些流传较广、相对易学的唱段,也是入门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仅限于唱,就无法帮助孩子们窥见京剧的博大精深。所以,还应该由浅入深地讲解京剧的“四功”、“五法”、虚拟化表演、化装、道具、舞美、音乐等的独特之处。
二是“怎么教”。如果按照上述“教什么”的设想,师资问题将会突出。如何解决,我觉得可以循着三个思路:一是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解决一些知识性课程的讲授问题;二是利用电子教学工具,为孩子们播放音像资料;三是聘请专业人士定期到校“上大课”。
三是“为什么教”。在我看来,这门课要建立在“提高艺术鉴赏力”的出发点上,决不能搞成应试教育。所有教与学,都应该围绕“趣”字做文章。
第四种看法是:决策不可随意。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是好事,它为学生打开了戏曲大门,将来还应该有更多戏曲加入。但教育的决策不应随心所欲,尤其是在事关中小学课程安排这样的公共性事务上,有必要事先开展全面而系统的调查论证,广泛听取民意,并将此纳入公共决策机制。
推广和传承戏曲等民族文化,在当前来说,可以说是适得其时,很有必要。但是办法不是这样的,不是一刀切的,一刀切在很多情况下其实被证明是荒唐的。如果真要推广和发扬民族文化,最好的办法是,作为教育主管的最高部门,你只能提出要求,要求大家在教学中加入戏曲教学的内容。但是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却要尊重各地各民族的习俗和风情,让各地个民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戏曲教学种类。一花独放不是纯,百花齐放才是春。各个剧种都有发展和延续,整个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才是完整的,丰富的。不唯京剧独尊,让各地自主选择戏曲教学内容,这恐怕才是唯一的也是正确的办法。
第二种看法是:京剧先进剧场再说进课堂。京剧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听着很美好。但也觉得有些不怎么靠谱儿。因为一个连进剧场都很难的剧种,寄希望于进校园求生存,怎么想都是一厢情愿的事儿。教育部规定从今年的三月起,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中开设京剧课,这是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自然应该受到赞赏。但我要说的是,传承的前提是要有生命力,哪里能提高国粹京剧的生命力,哪里才是京剧的再生之地。我觉得这个再生之地应该是市场,而不是校园。
先进剧场,再研究进课堂,这才是正路。可能市场不会接纳京剧,那京剧自己就要想一想,如何尽最大可能地适应市场。京剧怎么改?我不是专家没有发言权,但这样的改革起码要在剧目上,在表演形式上贴近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京剧进了剧场,有了生命才有可能传承。
第三种看法是:要从艺术启蒙的角度看待“京剧进课堂”。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起码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对京剧的了解,在艺术美学上得以提升。因此,此举的必要性是无可置疑的。这面临着三大难题。
一是“教什么”。当然,教唱一些流传较广、相对易学的唱段,也是入门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仅限于唱,就无法帮助孩子们窥见京剧的博大精深。所以,还应该由浅入深地讲解京剧的“四功”、“五法”、虚拟化表演、化装、道具、舞美、音乐等的独特之处。
二是“怎么教”。如果按照上述“教什么”的设想,师资问题将会突出。如何解决,我觉得可以循着三个思路:一是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解决一些知识性课程的讲授问题;二是利用电子教学工具,为孩子们播放音像资料;三是聘请专业人士定期到校“上大课”。
三是“为什么教”。在我看来,这门课要建立在“提高艺术鉴赏力”的出发点上,决不能搞成应试教育。所有教与学,都应该围绕“趣”字做文章。
第四种看法是:决策不可随意。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是好事,它为学生打开了戏曲大门,将来还应该有更多戏曲加入。但教育的决策不应随心所欲,尤其是在事关中小学课程安排这样的公共性事务上,有必要事先开展全面而系统的调查论证,广泛听取民意,并将此纳入公共决策机制。
2013-07-02
展开全部
“京剧进课堂”不管京剧进课堂的计划的效果如何,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一位戏曲观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老师不懂戏曲的美,你怎么可能让学生了解戏曲的美?”在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京剧乃至戏曲教育究竟应该用什么方式的疑问。在现有的中小学师资条件下,戏曲教育是不是应该通过课堂这个载体?是不是应该通过教唱这个方式?是目前最应思考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02
展开全部
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