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数有何作用
2个回答
2013-07-02
展开全部
美元指数(US Dollar Index®,即USDX),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 美元指数依旧在外汇、期货、股票乃至全球经济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投资者一旦清楚美元指数的这些作用,就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角色之一:美元强弱的“体温计”
前面,我们了解了美元的发展概况和美元指数的诞生缘由,知道了美元指数实际上就是美元对欧元等一揽子外汇货币的比价。
为了从数字上直观地显示美元对一揽子外汇货币的强弱变化,NYCE最初将美元指数基期定在1973年3月,因为自那时起,《史密斯索尼安协议》正式替代《布雷顿森林协议》,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所淘汰。各国货币可以相互浮动报价,而非唯美元“马首是瞻”了。同时,NYCE规定美元指数基数为100。
股票投资者是不是觉得很熟悉,那就对了,因为道琼斯指数、沪深指数和巴黎CAC指数等证券指数也是这样产生的。
有了基期和基数,就很容易通过美元指数来观察美元的强弱了。例如,1985年12月3日,美元指数收盘为125.87,那就预示美元对日元等一揽子货币升值了25.87%;同样,2009年11月16日,美元指数收盘为74.847,则意味着与1973年相比,美元对一揽子外汇货币贬值了25.153%。
美元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美国的兴衰,更直接反映了美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显然,贬值的美元是和重要性降低的美国经济相映衬的。
角色之二:国际贸易的“秤砣子”
正如上文所述,美元指数反映了美元对于一揽子货币的强弱变化,而美元又是国际上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因此,美元指数的涨跌也时刻影响着国际贸易的竞争格局。
2009年3月初到2009年11月中旬,美元指数从最高的89.624一路狂泻到74.679。伴随着美元的持续贬值(RMB等外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了),美国国内商品的出口价格优势凸显,而中国等主要依赖出口型经济的国家,则陷入了贸易的“冰河世纪”。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前10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滑20%左右,其中对美出口大减是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由于美元指数中没有RMB,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认为,只要美元指数下跌,RMB就会升值,外贸就会走弱。但从美元近3年来的周期变化来看,排除关税和反倾销等因素外,美元指数的每次下滑,都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形成打压。特别是我国沿海的众多贴牌(包括OEM和ODM企业)工厂和部分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企业,在美元指数的持续下跌中,它们的业绩便会下滑,其相应的板块与股票便会受到冷落。投资者显然要对此加以关注的。
尤其是当前进出口占GDP比重依旧较高,美元指数的长期单向运行,对我国对外贸易起到至关重要的负面影响,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继而影响到我们的投资环境和财富增值情况。
角色之三:商品价格的“计价器”
2009年3月份,周小川给大家上了一节有关SDR的课:在周小川撰写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中,他提出要创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取代美元,并且认为SDR代替美元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进。这种倡议随后不仅获得澳大利亚及以“金砖四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拥护,还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的呼应”。许小年等国内经济学者也纷纷赞同此方案。
不过,改革的呼唤不等同于改革的行动。笔者认为,在欧洲和美国仍然同穿“一条开裆裤”,且IMF和世界银行仍是“欧美掌权”的背景下,包括欧元、日元、SDR甚至讨论中的“亚元”在内,都不可能撼动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
因此,美元作为商品价格的“风向标”,短期内仍然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从CBOT到NYMEX,从NYBOT到LME,再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交易所,直至南美大豆和东南亚稻米的国际现货贸易,我们都能看到美元的身影。
由于美元指数已然成为了美元价值的“参照系”,所以,美元指数的涨跌就代表着以美元为计价标的的商品价格的起伏。
各种商品总体上与美元指数的成负相关走势,特别是原油和黄金的价格与美元指数的走势更具规律性。将美元指数与二者指数相叠加,我们可以看到美元指数下跌之时,原油和黄金往往与其背道而驰,其间的相关系数接近-0.95,属于高度负相关。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美元指数的变动会通过多种途径传导到商品身上,造成商品与美元指数逆向而行。
以2009年初至11月25日,黄金在美元指数下滑到近74之时而不断逼近1200美元/每盎司的整个过程为例。
首先,在美元指数下行之时,黄金的内在价值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其标价便会因计价单位这个参照系的“缩量”而升高。
其次,美元指数下跌便预示欧元和RMB等一揽子货币升值,投资者在看到用同样的非美元货币便能买到比以前更多的黄金(一个重要前提:黄金依旧是投资者心中最值得持有的通货),自然会引发黄金消费潮流,需求的旺盛就会推高黄金的价格,这是美元指数下跌造成黄金上涨的另一种传导过程。
再者,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黄金的主产区大多位于南非、刚果等地区,当美元指数下跌之时,这些产金国的货币相对升值,黄金生产成本就会上升(换回的本币变少了),黄金生产商的出口竞争力和积极性就减弱。于是,第比亚斯等黄金巨头就可能减少开采量,供给的减少自然也会导致黄金价格的上涨。
不仅仅黄金如此,其他商品也会因美元指数的下跌而出现以上涨价情况,只不过相关度可能没有黄金与美元指数那么大。实际上,回顾2008年肆虐全球的粮食危机,我们也发现其中有美元指数下跌的作祟因素。
角色之四:央行利率的“水晶球”
美联储每一次调整基准利率,都会对美元指数形成重大影响。由于美元指数中包含了欧元等其他6中货币,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美元指数的走势可能会随其他货币的变化而出现波动。如果美元指数在其他货币走弱的情况下逐步走高,那么,美国国内的汽车制造业等出口企业便会利润受损,国际竞争力随之减弱。
此时,美联储便可能调低利率,增大美元供给力度,促使美元指数下行,保护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当然,从国外采购原材料的成本却增加了)。
特别在2009年末到2010年上半年,这是美国经济能否重振雄风的关键期,美联储绝对希望让美元指数目前的颓势继续持续下去。从伯南克继续维持超低利率,以及奥巴马访华中希望RMB升值等现象中,我们便知,在美国失业率减少和经济彻底回升前,白宫和美联储将会努力把美元指数按在76左右的低位,甚至可能更低!
美元指数不是美元,但它却有着美元一样的功能和地位;美元指数对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和央行利率影响重大,而其自身又受到三者的反作用。
这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在金融市场中处处可见。也正是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才让我们的投资变得困难异常,却又别有一番趣味。
我们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回顾美元指数这个虽熟悉但重要的指标,其目的便是希望,投资者能够借助这个极其重要的工具,来观察货币体系的变更,预测国际贸易的变动,分析商品价格的起伏,猜测央行政策的出台……
总之,在繁杂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如果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利用恰当的工具,诸如CRB指数和美元指数等,便可以作出更具底气和符合逻辑的投资决策,以让我们在金融大海的沉浮中,找到更多可以存活的“浮萍”。
角色之一:美元强弱的“体温计”
前面,我们了解了美元的发展概况和美元指数的诞生缘由,知道了美元指数实际上就是美元对欧元等一揽子外汇货币的比价。
为了从数字上直观地显示美元对一揽子外汇货币的强弱变化,NYCE最初将美元指数基期定在1973年3月,因为自那时起,《史密斯索尼安协议》正式替代《布雷顿森林协议》,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所淘汰。各国货币可以相互浮动报价,而非唯美元“马首是瞻”了。同时,NYCE规定美元指数基数为100。
股票投资者是不是觉得很熟悉,那就对了,因为道琼斯指数、沪深指数和巴黎CAC指数等证券指数也是这样产生的。
有了基期和基数,就很容易通过美元指数来观察美元的强弱了。例如,1985年12月3日,美元指数收盘为125.87,那就预示美元对日元等一揽子货币升值了25.87%;同样,2009年11月16日,美元指数收盘为74.847,则意味着与1973年相比,美元对一揽子外汇货币贬值了25.153%。
美元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美国的兴衰,更直接反映了美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显然,贬值的美元是和重要性降低的美国经济相映衬的。
角色之二:国际贸易的“秤砣子”
正如上文所述,美元指数反映了美元对于一揽子货币的强弱变化,而美元又是国际上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因此,美元指数的涨跌也时刻影响着国际贸易的竞争格局。
2009年3月初到2009年11月中旬,美元指数从最高的89.624一路狂泻到74.679。伴随着美元的持续贬值(RMB等外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了),美国国内商品的出口价格优势凸显,而中国等主要依赖出口型经济的国家,则陷入了贸易的“冰河世纪”。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前10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滑20%左右,其中对美出口大减是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由于美元指数中没有RMB,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认为,只要美元指数下跌,RMB就会升值,外贸就会走弱。但从美元近3年来的周期变化来看,排除关税和反倾销等因素外,美元指数的每次下滑,都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形成打压。特别是我国沿海的众多贴牌(包括OEM和ODM企业)工厂和部分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企业,在美元指数的持续下跌中,它们的业绩便会下滑,其相应的板块与股票便会受到冷落。投资者显然要对此加以关注的。
尤其是当前进出口占GDP比重依旧较高,美元指数的长期单向运行,对我国对外贸易起到至关重要的负面影响,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继而影响到我们的投资环境和财富增值情况。
角色之三:商品价格的“计价器”
2009年3月份,周小川给大家上了一节有关SDR的课:在周小川撰写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中,他提出要创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取代美元,并且认为SDR代替美元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进。这种倡议随后不仅获得澳大利亚及以“金砖四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拥护,还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的呼应”。许小年等国内经济学者也纷纷赞同此方案。
不过,改革的呼唤不等同于改革的行动。笔者认为,在欧洲和美国仍然同穿“一条开裆裤”,且IMF和世界银行仍是“欧美掌权”的背景下,包括欧元、日元、SDR甚至讨论中的“亚元”在内,都不可能撼动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
因此,美元作为商品价格的“风向标”,短期内仍然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从CBOT到NYMEX,从NYBOT到LME,再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交易所,直至南美大豆和东南亚稻米的国际现货贸易,我们都能看到美元的身影。
由于美元指数已然成为了美元价值的“参照系”,所以,美元指数的涨跌就代表着以美元为计价标的的商品价格的起伏。
各种商品总体上与美元指数的成负相关走势,特别是原油和黄金的价格与美元指数的走势更具规律性。将美元指数与二者指数相叠加,我们可以看到美元指数下跌之时,原油和黄金往往与其背道而驰,其间的相关系数接近-0.95,属于高度负相关。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美元指数的变动会通过多种途径传导到商品身上,造成商品与美元指数逆向而行。
以2009年初至11月25日,黄金在美元指数下滑到近74之时而不断逼近1200美元/每盎司的整个过程为例。
首先,在美元指数下行之时,黄金的内在价值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其标价便会因计价单位这个参照系的“缩量”而升高。
其次,美元指数下跌便预示欧元和RMB等一揽子货币升值,投资者在看到用同样的非美元货币便能买到比以前更多的黄金(一个重要前提:黄金依旧是投资者心中最值得持有的通货),自然会引发黄金消费潮流,需求的旺盛就会推高黄金的价格,这是美元指数下跌造成黄金上涨的另一种传导过程。
再者,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黄金的主产区大多位于南非、刚果等地区,当美元指数下跌之时,这些产金国的货币相对升值,黄金生产成本就会上升(换回的本币变少了),黄金生产商的出口竞争力和积极性就减弱。于是,第比亚斯等黄金巨头就可能减少开采量,供给的减少自然也会导致黄金价格的上涨。
不仅仅黄金如此,其他商品也会因美元指数的下跌而出现以上涨价情况,只不过相关度可能没有黄金与美元指数那么大。实际上,回顾2008年肆虐全球的粮食危机,我们也发现其中有美元指数下跌的作祟因素。
角色之四:央行利率的“水晶球”
美联储每一次调整基准利率,都会对美元指数形成重大影响。由于美元指数中包含了欧元等其他6中货币,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美元指数的走势可能会随其他货币的变化而出现波动。如果美元指数在其他货币走弱的情况下逐步走高,那么,美国国内的汽车制造业等出口企业便会利润受损,国际竞争力随之减弱。
此时,美联储便可能调低利率,增大美元供给力度,促使美元指数下行,保护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当然,从国外采购原材料的成本却增加了)。
特别在2009年末到2010年上半年,这是美国经济能否重振雄风的关键期,美联储绝对希望让美元指数目前的颓势继续持续下去。从伯南克继续维持超低利率,以及奥巴马访华中希望RMB升值等现象中,我们便知,在美国失业率减少和经济彻底回升前,白宫和美联储将会努力把美元指数按在76左右的低位,甚至可能更低!
美元指数不是美元,但它却有着美元一样的功能和地位;美元指数对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和央行利率影响重大,而其自身又受到三者的反作用。
这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在金融市场中处处可见。也正是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才让我们的投资变得困难异常,却又别有一番趣味。
我们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回顾美元指数这个虽熟悉但重要的指标,其目的便是希望,投资者能够借助这个极其重要的工具,来观察货币体系的变更,预测国际贸易的变动,分析商品价格的起伏,猜测央行政策的出台……
总之,在繁杂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如果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利用恰当的工具,诸如CRB指数和美元指数等,便可以作出更具底气和符合逻辑的投资决策,以让我们在金融大海的沉浮中,找到更多可以存活的“浮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