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所有学科的追求,我们的品德与生活也不例外。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小学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即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打下基础。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为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那怎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准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堂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前提。
1 、深入钻研教材,娴熟驾驭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必须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从而娴熟地驾驭教材。
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了解教材体系和内容编排,明白本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内容范围和教学方法上的要求,必须了解教材的内部联系,要把全套、全册以至每一课看作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此基础上,反复钻研、透彻的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辑意图、组织结构、以及各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了解本课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2、认真研究学生,准确把握学情
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还要通过课间谈心、个别谈话、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准确把握学情。
(1)研究本学段学生的普遍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等。
(2)研究本班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3)了解个别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智力水平,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3、全面制定目标,聚焦重点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结束教学活动之后期望学生达到的一种状态和水平,它是我们教学的灵魂和统帅。要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即要全面,又要聚焦重点。
(1)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这是课程的性质。课标还就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等做了详细的说明,我们只有正确解读课标,才能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太高了我们无法实现;定得太低了达不到教材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3)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因此要分清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4)聚焦重点
一节课仅40分钟,时间非常有限,教学的着力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设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在研究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聚焦在有限的目标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也是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的大地妈妈》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养成保护水、节约水的好习惯,我充分利用学生家中的资源,让学生在家中收集自来水、洗衣水、和洗碗筷的水各半瓶,带到学校来观察。再让学生把三瓶水混合放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让学生思考:这时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来可以饮用的自来水还能被我们使用吗?怎样才能让那瓶自来水不脏?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资源之一,但水很容易被弄脏、被污染。如果我们不小心弄脏或污染了水,我们的健康就会被破坏。所以我们要保护水源,节约用水。
就这样,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要求在使用时把教材作为学生活动凭借的范例。该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教师在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注意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可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待人宽容”这一主题时,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教师可以创设“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师生讨论解决。这样,拓展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学走进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时,要做到五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缩短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易于建立“最近发展区”;二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三要有利于学生运用智力,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深刻领会;四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五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及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四、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过程中发展道德能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更能得到真实的道德体验。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在课件播放各种动物的声音及动物图片后,我让学生模仿表演,讲述自己了解的动物习性、特征以及和人之间发生的趣事。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合理评价,激发学习愿望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品德教育是一种对话。如果学生在揣摩教师要的答案,无意间就封闭了自己的心灵,那是虚假而非真实的,表面而非内心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品德教育所提倡的应是一种自我“追求的教育”,而非他人“要求的教育”。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而不要再充当一个纯粹的说教者,也不要再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轻易地就去否定学生的某一独特体验。总之,要改变现行德育中缺乏“学生主体的全面而积极的参与”的现象,改变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状况,建立起开放的、活动的、民主的、对话的德育模式,使品德教育从方法上植根于生活世界。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进取,实现自我的信心,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速对道德意义的理解的内化,从而产生道德行为的意念和愿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评价这一杠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很多,只要我们能开动脑筋,想办法,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采取积极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会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欢乐的海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小学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即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打下基础。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为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那怎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准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堂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前提。
1 、深入钻研教材,娴熟驾驭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必须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从而娴熟地驾驭教材。
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了解教材体系和内容编排,明白本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内容范围和教学方法上的要求,必须了解教材的内部联系,要把全套、全册以至每一课看作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此基础上,反复钻研、透彻的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辑意图、组织结构、以及各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了解本课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2、认真研究学生,准确把握学情
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还要通过课间谈心、个别谈话、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准确把握学情。
(1)研究本学段学生的普遍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等。
(2)研究本班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3)了解个别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智力水平,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3、全面制定目标,聚焦重点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结束教学活动之后期望学生达到的一种状态和水平,它是我们教学的灵魂和统帅。要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即要全面,又要聚焦重点。
(1)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这是课程的性质。课标还就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等做了详细的说明,我们只有正确解读课标,才能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太高了我们无法实现;定得太低了达不到教材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3)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因此要分清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4)聚焦重点
一节课仅40分钟,时间非常有限,教学的着力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设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在研究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聚焦在有限的目标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也是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的大地妈妈》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养成保护水、节约水的好习惯,我充分利用学生家中的资源,让学生在家中收集自来水、洗衣水、和洗碗筷的水各半瓶,带到学校来观察。再让学生把三瓶水混合放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让学生思考:这时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来可以饮用的自来水还能被我们使用吗?怎样才能让那瓶自来水不脏?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资源之一,但水很容易被弄脏、被污染。如果我们不小心弄脏或污染了水,我们的健康就会被破坏。所以我们要保护水源,节约用水。
就这样,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要求在使用时把教材作为学生活动凭借的范例。该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教师在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注意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可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待人宽容”这一主题时,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教师可以创设“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师生讨论解决。这样,拓展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学走进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时,要做到五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缩短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易于建立“最近发展区”;二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三要有利于学生运用智力,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深刻领会;四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五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及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四、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过程中发展道德能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更能得到真实的道德体验。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在课件播放各种动物的声音及动物图片后,我让学生模仿表演,讲述自己了解的动物习性、特征以及和人之间发生的趣事。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合理评价,激发学习愿望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品德教育是一种对话。如果学生在揣摩教师要的答案,无意间就封闭了自己的心灵,那是虚假而非真实的,表面而非内心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品德教育所提倡的应是一种自我“追求的教育”,而非他人“要求的教育”。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而不要再充当一个纯粹的说教者,也不要再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轻易地就去否定学生的某一独特体验。总之,要改变现行德育中缺乏“学生主体的全面而积极的参与”的现象,改变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状况,建立起开放的、活动的、民主的、对话的德育模式,使品德教育从方法上植根于生活世界。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进取,实现自我的信心,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速对道德意义的理解的内化,从而产生道德行为的意念和愿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评价这一杠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很多,只要我们能开动脑筋,想办法,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采取积极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会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欢乐的海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