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现实意义?
2个回答
2013-07-02
展开全部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基本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2)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它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具体表现在:①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提供分配、交换和消费所需的物质资料;②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③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表现在:①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要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的关系,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地貌起伏不平、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2013-07-02
展开全部
一、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短缺经济”状态,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实际就是生产为消费提供的对象在数量、品种方面的局限所致。
第二,生产决定消费方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先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生产力发展了,收入提高了,消费方式就会随之多样化,比如当前有不少人已进入休闲、家政服务等消费领域。
第三,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产品剩余的现象,但不是全面的生产过剩,消费需求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这说明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质量和效益处于低水平阶段,自然难以启动新的消费需求。
第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目前我国一些消费品出现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已很高,而恰恰是因为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生产不出来或者产量不多。因此,投资(生产)需求大有文章可做。要启动新的消费需求,还必须由生产来完成。
二、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第一,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才算真正完成,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调节生产”,指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如汽车的需求量增加必然带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第三,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三、注意的问题:
第一,“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的内涵不同,“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是指生产发展一方面推动人们收入的增长,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增加消费数量和降低消费品价格,从而使人们购买力得到提高。“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是指: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第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并不是任何形式的消费都能促进生产发展。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不超越现实社会生产能力,同时又是合理的适度消费才是生产发展的真正动力;那种过度的、不合理的超前消费、高消费或是滞后消费则会阻碍生产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才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
其中,生产决定消费,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消费的水平和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同时,消费也能够带动生产的发展,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企业生产可以引导市场消费,市场消费可以反过来促进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如果只有产品生产,没有了市场消费,最终再生产就无法延续和维持。
就我们自己而言,消费虽然是个人的行为,但它绝非与社会无关。健康、合理、文明的消费方式,既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又关系到社会的市场发展及产品的开发。
因此,人们应当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坚持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国发展阶段必然性的体现,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世界经济也具有双重效应,这需要平衡好扩大消费与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关系,具体而言,要以投资促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循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扩大消费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扩大消费是我国发展阶段必然性的体现
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经济由短缺经济转为过剩经济,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前经常出现的煤电油运和基础设施瓶颈,逐渐转为市场需求不足。
传统增长模式不得不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了压缩消费、“高积累高投入”的发展战略,这适应了当时相对封闭独立的国际处境,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形成了工农业“剪刀差”、城乡二元结构等,同时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效途径。投资与消费不平衡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根源,并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不平衡正相关。
缓解社会风险的重要举措。我国社会特征是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消费不足,影响经济增长,进而造成高失业率和市场消费不足。
我国消费发展呈现新的特征
一是“中国消费”持续强劲增长。过去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超过18%。消费力量开始由国外向国内转移,商品贸易进出口趋向基本平衡。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加快。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5400美元,开始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住房、汽车、养老、家政和教育培训、旅游休闲、健康医疗成为新兴消费热点。三是消费城镇化趋势凸显。我国城镇化由规模扩张进入市民化阶段,2亿多常住人口需要转为真正的市民,对吃穿住行以及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大量增加。四是消费理念与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五是新型消费需求引领产业崛起。节能环保、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等朝阳产业急剧成长。
2009-2011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比国际金融危机前3年提升7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尽管消费增速下滑,但消费贡献率并不低。一季度经济增长8.1%,第二季度中一度回落到7.4%,全年经济增长率为7.8%。物价指数控制在3.5%以下,其中消费贡献率占77%,超过了投资和净出口。以上说明,新的消费时代正在来临,消费驱动型经济初露端倪,应当抓住并用好这一历史性机遇。
扩大消费才能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
“十二五”规划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调低为7%左右,但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就业、收入增长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这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增长、调结构、促内需。其核心是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把扩大消费作为主要方向,才能兼顾适度的经济增速、适度的通货膨胀率与较高的就业和收入增长水平。
人们通常认为,“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长乏力。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发挥了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几次大的增长时期,都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
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同时人口素质提升的“红利”、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的“红利”进一步显现,将释放空前规模的潜力,带动制造业、服务业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大发展。
扩大消费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扩大消费可以帮助企业保住生产和资金链,换取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时间。今年以来,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就业相对稳定,企业效益下滑问题则凸显出来。这也为企业升级提供了市场倒逼机遇。
扩大消费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力量。中国市场日益多层次、多元化,既有对一般消费品的巨大需求,同时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加速释放,对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具有极大吸引力。
促进城镇化建设,扩大消费从提升要素质量方面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经验看,城镇化初期要靠“勤奋革命”,随着要素成本上升,必须转向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扩大消费是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的,这既有利于为创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又可以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人才保障。
扩大消费还有利于塑造真正的竞争力。一个消费主导型的经济体、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才能真正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们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尊重消费者和劳动者权利,才能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展开同台竞争。
重视扩大消费的关联效应
扩大消费会使储蓄减少,增加信贷压力,由高储蓄带来的粗放型资金筹集模式面临改变,融资成本上升影响生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必然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消费增加和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上涨,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增强各方面对适度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也要看到,我国目前大部分制成品产能过剩,国内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需求增速下降,都会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中国扩大消费对世界经济也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国内消费增加,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对生产资料进口需求的下降,会引起世界对中国出口下降,自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中国扩大消费是在扩大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巨大的市场潜力的释放,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总的看,中国扩大消费对世界经济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重大利好而不是消极因素。
平衡好扩大消费与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关系
在国民收入一定情况下,积累(投资)与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有观点认为,中国扩大消费必将减少投资,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这并不全面。其一,扩大消费并不是要减少投资,而是投资与消费并重。其二,合理的扩大消费与增加投资,能够使经济在持续增长中实现动态平衡。其三,没有一定的投资,消费本身也难以真正拉动。因此,关键是选择好投资方向和结构。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和以欧洲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都暴露出严重问题,也警示我们:消费水平应根据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而定,过度的超前消费、负债运营最终难以为继。
通过选择合理的扩大消费途径,我们能够同步实现投资效益提高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扩大科学合理、带动能力强的市场消费。二是着力形成“橄榄型”消费群体结构。三是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着力形成消费与投资及总供求的良性循环
今后要合理调整消费与投资关系,以投资促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循环。为此,要更加注重投资与就业、收入、消费的循环,更加注重经济有效增长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强化。
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继续实施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除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外,还可考虑以下方面:实施人口素质提升工程,如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加城市教育资源以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增加中西部贫困儿童上学补助,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等;实施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工程;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和安全饮水工程;把生态治理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建立确保“两个同步增长”机制。一是考虑整合“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收入增长、最低工资和低保标准提高等指标,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计划。二是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率的增长,建立就业优先计划。三是构建弱势群体救济体系。比如为贫困家庭抚养子女建立“家庭补助金”,发展慈善援助事业,建立面向残疾人、孤儿孤老等的看护津贴等。
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强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善市场流通和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第一,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短缺经济”状态,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实际就是生产为消费提供的对象在数量、品种方面的局限所致。
第二,生产决定消费方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先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生产力发展了,收入提高了,消费方式就会随之多样化,比如当前有不少人已进入休闲、家政服务等消费领域。
第三,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产品剩余的现象,但不是全面的生产过剩,消费需求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这说明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质量和效益处于低水平阶段,自然难以启动新的消费需求。
第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目前我国一些消费品出现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已很高,而恰恰是因为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生产不出来或者产量不多。因此,投资(生产)需求大有文章可做。要启动新的消费需求,还必须由生产来完成。
二、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第一,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才算真正完成,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调节生产”,指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如汽车的需求量增加必然带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第三,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三、注意的问题:
第一,“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的内涵不同,“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是指生产发展一方面推动人们收入的增长,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增加消费数量和降低消费品价格,从而使人们购买力得到提高。“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是指: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第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并不是任何形式的消费都能促进生产发展。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不超越现实社会生产能力,同时又是合理的适度消费才是生产发展的真正动力;那种过度的、不合理的超前消费、高消费或是滞后消费则会阻碍生产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才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
其中,生产决定消费,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消费的水平和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同时,消费也能够带动生产的发展,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企业生产可以引导市场消费,市场消费可以反过来促进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如果只有产品生产,没有了市场消费,最终再生产就无法延续和维持。
就我们自己而言,消费虽然是个人的行为,但它绝非与社会无关。健康、合理、文明的消费方式,既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又关系到社会的市场发展及产品的开发。
因此,人们应当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坚持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国发展阶段必然性的体现,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世界经济也具有双重效应,这需要平衡好扩大消费与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关系,具体而言,要以投资促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循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扩大消费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扩大消费是我国发展阶段必然性的体现
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经济由短缺经济转为过剩经济,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前经常出现的煤电油运和基础设施瓶颈,逐渐转为市场需求不足。
传统增长模式不得不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了压缩消费、“高积累高投入”的发展战略,这适应了当时相对封闭独立的国际处境,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形成了工农业“剪刀差”、城乡二元结构等,同时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效途径。投资与消费不平衡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根源,并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不平衡正相关。
缓解社会风险的重要举措。我国社会特征是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消费不足,影响经济增长,进而造成高失业率和市场消费不足。
我国消费发展呈现新的特征
一是“中国消费”持续强劲增长。过去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超过18%。消费力量开始由国外向国内转移,商品贸易进出口趋向基本平衡。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加快。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5400美元,开始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住房、汽车、养老、家政和教育培训、旅游休闲、健康医疗成为新兴消费热点。三是消费城镇化趋势凸显。我国城镇化由规模扩张进入市民化阶段,2亿多常住人口需要转为真正的市民,对吃穿住行以及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大量增加。四是消费理念与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五是新型消费需求引领产业崛起。节能环保、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等朝阳产业急剧成长。
2009-2011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比国际金融危机前3年提升7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尽管消费增速下滑,但消费贡献率并不低。一季度经济增长8.1%,第二季度中一度回落到7.4%,全年经济增长率为7.8%。物价指数控制在3.5%以下,其中消费贡献率占77%,超过了投资和净出口。以上说明,新的消费时代正在来临,消费驱动型经济初露端倪,应当抓住并用好这一历史性机遇。
扩大消费才能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
“十二五”规划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调低为7%左右,但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就业、收入增长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这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增长、调结构、促内需。其核心是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把扩大消费作为主要方向,才能兼顾适度的经济增速、适度的通货膨胀率与较高的就业和收入增长水平。
人们通常认为,“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长乏力。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发挥了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几次大的增长时期,都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
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同时人口素质提升的“红利”、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的“红利”进一步显现,将释放空前规模的潜力,带动制造业、服务业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大发展。
扩大消费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扩大消费可以帮助企业保住生产和资金链,换取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时间。今年以来,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就业相对稳定,企业效益下滑问题则凸显出来。这也为企业升级提供了市场倒逼机遇。
扩大消费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力量。中国市场日益多层次、多元化,既有对一般消费品的巨大需求,同时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加速释放,对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具有极大吸引力。
促进城镇化建设,扩大消费从提升要素质量方面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经验看,城镇化初期要靠“勤奋革命”,随着要素成本上升,必须转向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扩大消费是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的,这既有利于为创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又可以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人才保障。
扩大消费还有利于塑造真正的竞争力。一个消费主导型的经济体、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才能真正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们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尊重消费者和劳动者权利,才能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展开同台竞争。
重视扩大消费的关联效应
扩大消费会使储蓄减少,增加信贷压力,由高储蓄带来的粗放型资金筹集模式面临改变,融资成本上升影响生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必然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消费增加和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上涨,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增强各方面对适度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也要看到,我国目前大部分制成品产能过剩,国内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需求增速下降,都会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中国扩大消费对世界经济也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国内消费增加,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对生产资料进口需求的下降,会引起世界对中国出口下降,自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中国扩大消费是在扩大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巨大的市场潜力的释放,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总的看,中国扩大消费对世界经济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重大利好而不是消极因素。
平衡好扩大消费与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关系
在国民收入一定情况下,积累(投资)与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有观点认为,中国扩大消费必将减少投资,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这并不全面。其一,扩大消费并不是要减少投资,而是投资与消费并重。其二,合理的扩大消费与增加投资,能够使经济在持续增长中实现动态平衡。其三,没有一定的投资,消费本身也难以真正拉动。因此,关键是选择好投资方向和结构。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和以欧洲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都暴露出严重问题,也警示我们:消费水平应根据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而定,过度的超前消费、负债运营最终难以为继。
通过选择合理的扩大消费途径,我们能够同步实现投资效益提高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扩大科学合理、带动能力强的市场消费。二是着力形成“橄榄型”消费群体结构。三是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着力形成消费与投资及总供求的良性循环
今后要合理调整消费与投资关系,以投资促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循环。为此,要更加注重投资与就业、收入、消费的循环,更加注重经济有效增长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强化。
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继续实施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除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外,还可考虑以下方面:实施人口素质提升工程,如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加城市教育资源以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增加中西部贫困儿童上学补助,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等;实施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工程;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和安全饮水工程;把生态治理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建立确保“两个同步增长”机制。一是考虑整合“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收入增长、最低工资和低保标准提高等指标,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计划。二是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率的增长,建立就业优先计划。三是构建弱势群体救济体系。比如为贫困家庭抚养子女建立“家庭补助金”,发展慈善援助事业,建立面向残疾人、孤儿孤老等的看护津贴等。
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强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善市场流通和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