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过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朋友们,说一下看了以后的观后感呗!!
1个回答
2013-07-02
展开全部
其实这是我真正看的第一场中文音乐剧。虽然喜欢音乐剧喜欢到入迷,但出于个人的悲观心理,总觉得中国人弄不出好的音乐剧(至少目前)。所以虽然北京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国产音乐剧的铺天盖地宣传,比如《蝶》(还是三宝做的),但还是没有鼓舞起兴致购票观看。
妈妈咪呀好歹是国外演了多少年的东西,音乐、情节都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就是汉化一下,应该不会太差吧?所以对这部戏还有点期望。
原准备十月份去看的,没想到同学一个电话打来,说手里有两张票,自己看不了,给我了。
以前读研的时候,几个宿舍的同学就我和他喜欢音乐剧,常常一起去参加艺术学院学生们搞的音乐剧鉴赏课程,毕业后大家都忙,但看到好的话剧、音乐剧还是会彼此号召同去,爱好居然变成了在这个庞大忙乱的城市里牢牢维系我们友谊的纽带。
妈妈咪呀的演出场馆是在世纪剧院,东北三环外,位置算是比较偏了,场馆也不大。看了这出戏的演出计划,是九月先演几场,到十月多一些,有十来场吧。看来九月份的这几场是准备试试水,所以选在了这里。
这出戏里面,演妈妈的就是影子。这个女人是专业的音乐剧演员,其实我没有看过她的演出,只是她是上一届超女的评委,看过一两场,感觉这个女人说话有些造作,不过气场很强大。
现场听下来,还不错吧,撑得起这个角色。不过更喜欢的是演女儿索菲的女孩的声音,相当稳,也有力度。女的都不错,几个男角相比之下就差多了,尤其是扮演男一号的居然一口浓重的港台腔,费了大劲也听不惯。你只要回忆下新红楼里面归亚蕾扮演的王夫人说话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整场戏听下来,总的感觉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其实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太紧了,没放开。
为什么喜欢音乐剧,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很美的歌舞、表演,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从场上每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热情,对歌舞、对表演、对人生对梦想的热情。
常常会联想到人类祖先,正是为了表达自己或喜或悲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长歌短叹,才产生了最早的歌舞戏剧吧?
《悲惨世界》里面的大反派德纳第夫妇手挽手上场唱歌,脸上青一块红一块,打扮得像丑角。但是他们仍旧热情洋溢地唱着,跳着,台上的演员都为他们拍手叫好,这时候的两个人,虽然画着那么难看的装,穿得破破烂烂,但和男主角、女主角一样光彩照人,充满了艺术魅力。唱完之后,两人潇洒地鞠躬,台下一片掌声尖叫。
总以为音乐剧是再适合美国人没有的艺术形式,他们两百年前才正式成立一个国家,年轻的小夫妻敢于告别城市去遥远的西部一砖一瓦开拓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他们身上有着活泼泼的生命力和对人生的热情,在劳作的间隙,在夏天的晚上,随时随地准备放声歌唱,撩起裙子踏起舞步。
看《俄克拉荷马》现场录像,每个人都十分投入地跳啊,唱啊,好像是借这场演出,享受自己和同伴们带来的歌舞,顺便发泄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样的演出无法不具有强烈的魔力。
而可惜的是,这样现场的活力是在这场中文版的《妈妈咪呀》中没有体会到的。我曾经说过,中国人过于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不适合音乐剧这样的艺术形式。很多人都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以后我们有了成熟的音乐剧剧目、演员、观众之后,情形可能有所会改变。
整场演出,借一个朋友的评论,是像“领唱和伴唱,领舞和伴舞”。音乐剧说到底是“剧”,而场上除了几个主角的表演差强人意之外,其余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演”起来,没有入戏,也无法打动台下的观众。
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演出的机会太少。中国一年能搬上舞台的音乐剧有几个?能连演个十来场的又有几个?不成熟的市场,根本没有可能出现专业的音乐剧演员。而国外的音乐剧演员们都要凭借势力去争取每一个演出机会,他们也会珍惜在台上的每一秒钟。
你看看《this is it》里面的选角,每一个舞者都把和杰克逊同台当成最大的荣耀,甚至当成自己艺术生涯的最高峰。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愿意为台上的每一句歌、每一段舞付出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反倒是返场的时候有意外的惊喜。
看得出来他们也把返场看得很重,不但重唱了好几首剧中的经典歌曲,而且几个主角还换了好几身炫目的蝙蝠衫、大裤脚的猫王装束,连唱带跳,十分劲爆。由于演出已经完满结束,估计台上的每个人情绪都放松了,反而表现得异常的精彩,台下的观众也都站了起来,一边叫好,一边鼓掌给他们打拍子,气氛H到了整个晚上的最高点。我一直认为,这样的现场互动,是看现场最大的魔力所在。
10月份,才是妈妈咪呀重头戏的连场演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支持一下中国音乐剧。
更多的妈妈咪呀这i类看看吧www.t3.com.cn/zhuanti/mamamia2013/index.html
妈妈咪呀好歹是国外演了多少年的东西,音乐、情节都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就是汉化一下,应该不会太差吧?所以对这部戏还有点期望。
原准备十月份去看的,没想到同学一个电话打来,说手里有两张票,自己看不了,给我了。
以前读研的时候,几个宿舍的同学就我和他喜欢音乐剧,常常一起去参加艺术学院学生们搞的音乐剧鉴赏课程,毕业后大家都忙,但看到好的话剧、音乐剧还是会彼此号召同去,爱好居然变成了在这个庞大忙乱的城市里牢牢维系我们友谊的纽带。
妈妈咪呀的演出场馆是在世纪剧院,东北三环外,位置算是比较偏了,场馆也不大。看了这出戏的演出计划,是九月先演几场,到十月多一些,有十来场吧。看来九月份的这几场是准备试试水,所以选在了这里。
这出戏里面,演妈妈的就是影子。这个女人是专业的音乐剧演员,其实我没有看过她的演出,只是她是上一届超女的评委,看过一两场,感觉这个女人说话有些造作,不过气场很强大。
现场听下来,还不错吧,撑得起这个角色。不过更喜欢的是演女儿索菲的女孩的声音,相当稳,也有力度。女的都不错,几个男角相比之下就差多了,尤其是扮演男一号的居然一口浓重的港台腔,费了大劲也听不惯。你只要回忆下新红楼里面归亚蕾扮演的王夫人说话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整场戏听下来,总的感觉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其实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太紧了,没放开。
为什么喜欢音乐剧,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很美的歌舞、表演,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从场上每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热情,对歌舞、对表演、对人生对梦想的热情。
常常会联想到人类祖先,正是为了表达自己或喜或悲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长歌短叹,才产生了最早的歌舞戏剧吧?
《悲惨世界》里面的大反派德纳第夫妇手挽手上场唱歌,脸上青一块红一块,打扮得像丑角。但是他们仍旧热情洋溢地唱着,跳着,台上的演员都为他们拍手叫好,这时候的两个人,虽然画着那么难看的装,穿得破破烂烂,但和男主角、女主角一样光彩照人,充满了艺术魅力。唱完之后,两人潇洒地鞠躬,台下一片掌声尖叫。
总以为音乐剧是再适合美国人没有的艺术形式,他们两百年前才正式成立一个国家,年轻的小夫妻敢于告别城市去遥远的西部一砖一瓦开拓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他们身上有着活泼泼的生命力和对人生的热情,在劳作的间隙,在夏天的晚上,随时随地准备放声歌唱,撩起裙子踏起舞步。
看《俄克拉荷马》现场录像,每个人都十分投入地跳啊,唱啊,好像是借这场演出,享受自己和同伴们带来的歌舞,顺便发泄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样的演出无法不具有强烈的魔力。
而可惜的是,这样现场的活力是在这场中文版的《妈妈咪呀》中没有体会到的。我曾经说过,中国人过于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不适合音乐剧这样的艺术形式。很多人都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以后我们有了成熟的音乐剧剧目、演员、观众之后,情形可能有所会改变。
整场演出,借一个朋友的评论,是像“领唱和伴唱,领舞和伴舞”。音乐剧说到底是“剧”,而场上除了几个主角的表演差强人意之外,其余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演”起来,没有入戏,也无法打动台下的观众。
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演出的机会太少。中国一年能搬上舞台的音乐剧有几个?能连演个十来场的又有几个?不成熟的市场,根本没有可能出现专业的音乐剧演员。而国外的音乐剧演员们都要凭借势力去争取每一个演出机会,他们也会珍惜在台上的每一秒钟。
你看看《this is it》里面的选角,每一个舞者都把和杰克逊同台当成最大的荣耀,甚至当成自己艺术生涯的最高峰。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愿意为台上的每一句歌、每一段舞付出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反倒是返场的时候有意外的惊喜。
看得出来他们也把返场看得很重,不但重唱了好几首剧中的经典歌曲,而且几个主角还换了好几身炫目的蝙蝠衫、大裤脚的猫王装束,连唱带跳,十分劲爆。由于演出已经完满结束,估计台上的每个人情绪都放松了,反而表现得异常的精彩,台下的观众也都站了起来,一边叫好,一边鼓掌给他们打拍子,气氛H到了整个晚上的最高点。我一直认为,这样的现场互动,是看现场最大的魔力所在。
10月份,才是妈妈咪呀重头戏的连场演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支持一下中国音乐剧。
更多的妈妈咪呀这i类看看吧www.t3.com.cn/zhuanti/mamamia2013/index.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