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蔡元培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聘请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派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自由探讨,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校园学术氛围,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直是北京大学的办学理念。
扩展资料: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延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人才在北京大学就职或任教。
蔡元培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就成了北大的教育理念。
扩展资料:
北大最辉煌时期,自由主义的胡适、激进主义的陈独秀、保守主义的梁漱溟都在北大宣泄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蔡元培代表了北大当局的自由办学思想,胡、陈、梁的并在代表了北大学术的自由状态。
这是北京大学能够被人以“标新立异”来述说其引领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荣耀史的基本根据,而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民国时期大学学术精神的缩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大
北京大学教育(办学)理念是: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蔡元培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对北京大学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聘请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派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自由探讨,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校园学术氛围,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直是北京大学的办学理念。
1898年,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了这个简洁古朴的徽章,就一直沿用至今。校徽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个校徽体现了北大人的办学理念。对它的含义的理解,一种解释是: "大"字的人形是大学的教员和职工,而上面的"北"字相对的两个人形,是学生,校徽表现了学校员工当为学生服务这个观点。还有一种说法是,下面的"大"字是北大人,而上面的"北"字就是中华民族,校徽的象征意义就是:北大人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许地山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评论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的这个校徽,更是别处心裁地联想到了"苦脸",认为北大校徽一脸苦相,正暗示着北大其生也多艰,北大人承担着民族的苦难,忧国忧民,故眉头不展。
北大官方(招生网)对校徽的解读是这样的:校徽里全是人,是为了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北大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手足朝下,却负势竞上,代表着在民族危亡时发出呐喊、在国家建设中肩负重担的莘莘学子。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蔡元培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对北京大学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聘请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派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自由探讨,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校园学术氛围,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直是北京大学的办学理念。
别的学校不要求掌握的知识可能在清华北大就变成要必须掌握,另外教授(所有本科生课程都由教授授课,讲师不得讲授本科生课程)上课时也喜欢讲一些过去那些学术大家(其实就是那些教授的老师)的轶事,更强调“学以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