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妃月俸是多少,注意是月俸 100
我问的是月俸,不是年俸。别把清朝的皇太后的年俸最高,每年黄金20两、银2000两。皇后银1000两、皇贵妃银800两、贵妃银600两、妃银300两、嫔200两、贵人100...
我问的是月俸,不是年俸。
别把清朝的皇太后的年俸最高,每年黄金20两、银2000两。皇后银1000两、皇贵妃银800两、贵妃银600两、妃银300两、嫔200两、贵人100两、常在50两、答应30两神马的给我再说一遍。
别跟我说把上面的数字除以十二
还有就是,铺宫也别说了,这个我知道。妃子生孩子和过生日的上次也别说了,这个我也知道。每天吃多少猪肉,供多少米面多少菜蔬什么的更不用说了,我都知道。
我问的就是月俸,举个例子:甄嬛传里有一集,眉庄身边的宫女彩月去敬事房领月例银子,正好碰到颂芝去要金纸。这一集里彩月说的是领月例银子,可没说是领年例银子。
再好能说说每个朝代的区别
别复制诸如一下的内容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要复制也可以,跟我说说她们每个月是多少
要是复制的话,留一下复制链接,谢谢 展开
别把清朝的皇太后的年俸最高,每年黄金20两、银2000两。皇后银1000两、皇贵妃银800两、贵妃银600两、妃银300两、嫔200两、贵人100两、常在50两、答应30两神马的给我再说一遍。
别跟我说把上面的数字除以十二
还有就是,铺宫也别说了,这个我知道。妃子生孩子和过生日的上次也别说了,这个我也知道。每天吃多少猪肉,供多少米面多少菜蔬什么的更不用说了,我都知道。
我问的就是月俸,举个例子:甄嬛传里有一集,眉庄身边的宫女彩月去敬事房领月例银子,正好碰到颂芝去要金纸。这一集里彩月说的是领月例银子,可没说是领年例银子。
再好能说说每个朝代的区别
别复制诸如一下的内容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要复制也可以,跟我说说她们每个月是多少
要是复制的话,留一下复制链接,谢谢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月俸似乎是以粮食、布匹、马匹发放为主的。
“石”约100公斤,是当时的米价基准。不同时代价格不同。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 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
有个文档 是网友自己推算的
http://www.docin.com/p-267206055.html
这个文档推算出 1两白银约等于一石米
下面我自己给您推算一下,遵循的是这个原则:
【通过楼主自己写的后妃的品级与官员等级的转换,我们可以推算出嫔妃们的月俸收入】
以东汉为例。
资料文档:http://wenku.baidu.com/view/65e08e43336c1eb91a375d91.html
【东汉】开始,俸禄的形式有了改变,统称为石,实际上是发一部分粮食,发一部分现钱
至于月奉,要看品级了,我查一下:
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谷。
中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谷。
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 比二千石:月俸一百斛谷
千石:月俸九十斛谷。 比千石:月俸八十斛谷。
六百石:月俸七十斛谷。 比六百石:月俸六十斛谷。
四百石:月俸五十斛谷。 比四百石:月俸四十五斛谷
三百石:月俸四十斛谷。 比三百石:月俸三十七斛谷。
二百石:月俸三十斛谷。 比二百石:月俸二十七斛谷。
一百石:月俸十六斛谷。
至于1斛谷就是一石谷,根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
而折多少钱,按照颜注引:“律: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奉钱月六万,御史大夫奉钱月四万也。”这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官职都是万石级别的,月奉350斛谷=60000钱,御史大夫是中两千石,180斛谷=40000钱
则平均以下大概是1斛谷折200钱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了解
1斛=200钱
1两=1000钱
1百石=16斛谷
1千石=90斛谷
1万石=350斛谷
1石=2市斗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东汉丞相6万石=2100斛谷=420,000钱=420两银子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东汉三公1万石=360斛谷=72,000钱=72两银子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也就是 2千石=180斛谷=36000钱=36两银子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同上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同上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也就是 1千石=90斛谷=18000钱=18两银子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同上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也就是 8百石=72斛谷=14400钱=14两400钱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同上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6百石=70斛谷=14000钱=14两银子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4百石=50斛谷=10000钱=10两银子
五官视三百石。 3百石=40斛谷=8000钱=8两银子
顺常视二百石。 2百石=30斛谷=6000钱=6两银子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1百石=16斛谷=3200钱=3两200钱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1斗=0.5石=0.01百石=0.16斛谷=32钱
有个网友提供资料是:(由于他提供的资料和我算的出入太大,又没有出处 那就仅供娱乐一下咯。)
【后宫月俸表】
皇后(每月5万两,宫女.太监共90人)
侧后(每月4万8千两.宫女.太监共87人)
皇贵妃(每月4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84人)
贵妃 ( 每月4万.宫女.太监共80人)
妃( 每月3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77人)
夫人( 每月3万两.宫女.太监共75人)
贵嫔( 每月2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70人)
嫔( 每月2万两.宫女.太监共65人)
昭仪、昭媛、昭容( 每月1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63人)
修仪、修容、修媛 ( 每月1万2千两.宫女.太监共60人)
充仪、充容、充媛( 每月1万两.宫女.太监共57人)
淑仪、淑容、淑媛( 每月8千两.宫女.太监共55人)
贵仪、贵容、贵媛 ( 每月6千两.宫女.太监共48人)
月仪、月媛、月容、月华 ( 每月5千两.宫女.太监共45人)
婉仪、婉媛、婉容、婉华( 每月4千两.宫女.太监共40人)
德仪、德媛、德容、德华( 每月3千两.宫女.太监共37人)
丽仪、顺仪、佩仪、芳仪( 每月2千5百两.宫女.太监共35人)
贵姬(每月2千两.宫女.太监共32人)
姬(每月1千7百两.宫女.太监共30人)
容华(每月1千5百两.宫女.太监共27人)
婕妤(每月1千1百两.宫女.太监共25人)
贵人(每月1千两.宫女.太监共23人)
常在(每月8百两.宫女.太监共20人)
美人、佳人、良人(每月6百两.宫女.太监共18人)
顺人、才人、淑人(每月5百两.宫女.太监共15人)
小仪、小媛、小娣(每月3百两.宫女.太监共12人)
承徽、承荣(每月2百两.宫女.太监共10人)
宝林(每月1百50两.宫女.太监共8人)
采女(每月1百两.宫女.太监共6人)
选待(每月50两.宫女.太监共5人)
答应(每月30两.宫女.太监共3人)
秀女(每月10两.宫女.太监共2人)
宫女(每月5两.宫女.太监共1人)
其他资料:
《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时“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一斤换算下来258.24克,一石大概为31公斤。郡守两千石实领1440石即44640公斤白米,明代一石曰70.8公斤,故汉代郡守二千石年俸相当于明代630.5石,而明代正四品知府廪禄未折色前为二百八十八石,尚不到汉时封建制度下郡守的一半。各朝代对石的定义不同,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所以宋一石为八十八公斤。又《称谓杂记》:俗民或直以百斤为石,或作担。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
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 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资料记载:上白米(石)九钱五分,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八钱三分,白面(斤)九文,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古代货币更是种类繁多,同度量衡一样,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石”约100公斤,是当时的米价基准。不同时代价格不同。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 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
有个文档 是网友自己推算的
http://www.docin.com/p-267206055.html
这个文档推算出 1两白银约等于一石米
下面我自己给您推算一下,遵循的是这个原则:
【通过楼主自己写的后妃的品级与官员等级的转换,我们可以推算出嫔妃们的月俸收入】
以东汉为例。
资料文档:http://wenku.baidu.com/view/65e08e43336c1eb91a375d91.html
【东汉】开始,俸禄的形式有了改变,统称为石,实际上是发一部分粮食,发一部分现钱
至于月奉,要看品级了,我查一下:
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谷。
中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谷。
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 比二千石:月俸一百斛谷
千石:月俸九十斛谷。 比千石:月俸八十斛谷。
六百石:月俸七十斛谷。 比六百石:月俸六十斛谷。
四百石:月俸五十斛谷。 比四百石:月俸四十五斛谷
三百石:月俸四十斛谷。 比三百石:月俸三十七斛谷。
二百石:月俸三十斛谷。 比二百石:月俸二十七斛谷。
一百石:月俸十六斛谷。
至于1斛谷就是一石谷,根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
而折多少钱,按照颜注引:“律: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奉钱月六万,御史大夫奉钱月四万也。”这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官职都是万石级别的,月奉350斛谷=60000钱,御史大夫是中两千石,180斛谷=40000钱
则平均以下大概是1斛谷折200钱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了解
1斛=200钱
1两=1000钱
1百石=16斛谷
1千石=90斛谷
1万石=350斛谷
1石=2市斗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东汉丞相6万石=2100斛谷=420,000钱=420两银子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东汉三公1万石=360斛谷=72,000钱=72两银子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也就是 2千石=180斛谷=36000钱=36两银子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同上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同上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也就是 1千石=90斛谷=18000钱=18两银子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同上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也就是 8百石=72斛谷=14400钱=14两400钱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同上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6百石=70斛谷=14000钱=14两银子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4百石=50斛谷=10000钱=10两银子
五官视三百石。 3百石=40斛谷=8000钱=8两银子
顺常视二百石。 2百石=30斛谷=6000钱=6两银子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1百石=16斛谷=3200钱=3两200钱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1斗=0.5石=0.01百石=0.16斛谷=32钱
有个网友提供资料是:(由于他提供的资料和我算的出入太大,又没有出处 那就仅供娱乐一下咯。)
【后宫月俸表】
皇后(每月5万两,宫女.太监共90人)
侧后(每月4万8千两.宫女.太监共87人)
皇贵妃(每月4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84人)
贵妃 ( 每月4万.宫女.太监共80人)
妃( 每月3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77人)
夫人( 每月3万两.宫女.太监共75人)
贵嫔( 每月2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70人)
嫔( 每月2万两.宫女.太监共65人)
昭仪、昭媛、昭容( 每月1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63人)
修仪、修容、修媛 ( 每月1万2千两.宫女.太监共60人)
充仪、充容、充媛( 每月1万两.宫女.太监共57人)
淑仪、淑容、淑媛( 每月8千两.宫女.太监共55人)
贵仪、贵容、贵媛 ( 每月6千两.宫女.太监共48人)
月仪、月媛、月容、月华 ( 每月5千两.宫女.太监共45人)
婉仪、婉媛、婉容、婉华( 每月4千两.宫女.太监共40人)
德仪、德媛、德容、德华( 每月3千两.宫女.太监共37人)
丽仪、顺仪、佩仪、芳仪( 每月2千5百两.宫女.太监共35人)
贵姬(每月2千两.宫女.太监共32人)
姬(每月1千7百两.宫女.太监共30人)
容华(每月1千5百两.宫女.太监共27人)
婕妤(每月1千1百两.宫女.太监共25人)
贵人(每月1千两.宫女.太监共23人)
常在(每月8百两.宫女.太监共20人)
美人、佳人、良人(每月6百两.宫女.太监共18人)
顺人、才人、淑人(每月5百两.宫女.太监共15人)
小仪、小媛、小娣(每月3百两.宫女.太监共12人)
承徽、承荣(每月2百两.宫女.太监共10人)
宝林(每月1百50两.宫女.太监共8人)
采女(每月1百两.宫女.太监共6人)
选待(每月50两.宫女.太监共5人)
答应(每月30两.宫女.太监共3人)
秀女(每月10两.宫女.太监共2人)
宫女(每月5两.宫女.太监共1人)
其他资料:
《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时“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一斤换算下来258.24克,一石大概为31公斤。郡守两千石实领1440石即44640公斤白米,明代一石曰70.8公斤,故汉代郡守二千石年俸相当于明代630.5石,而明代正四品知府廪禄未折色前为二百八十八石,尚不到汉时封建制度下郡守的一半。各朝代对石的定义不同,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所以宋一石为八十八公斤。又《称谓杂记》:俗民或直以百斤为石,或作担。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
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 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资料记载:上白米(石)九钱五分,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八钱三分,白面(斤)九文,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古代货币更是种类繁多,同度量衡一样,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大哥真心感谢你这么细心的帮我整理
可是您说的这些我全知道啊
对我来说帮助基本等于0
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很兴奋
我还以为有人回答了我的问题呢
可是我往下一看
这些我都知道啊
不论是你说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钱
还是每个月各个等级妃子得到的米数
这些我全都知道啊
追答
月例的只有日用物品计算的(就是食物那些) 没有银两计算的
清代:
皇太后:
年例:金20两,银2000两。
皇后:
年例:银1000两。
皇贵妃:
年例:银800两。
贵妃:
年例:银600两。
妃:
年例:银300两。
嫔:
年例:银200两。
贵人:
年例:银100两。
参考:百度文库《清朝后宫嫔妃的开销和俸禄》
展开全部
牛啊,我都找不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16
展开全部
历朝历代不同,但不会太多。皇后一月大概也就50两
追问
您能说的具体一点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古代皇帝给“妃子”一年发多少工资?宫妃们的“工资”,早期是实物供给制,发给稻谷、生活用品。唐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则多以货币形式支付为主,发金子、银子,即所谓“发元宝”,与现代上班拿工资的等式就比较接近了。
妃子所处的等级 每月有固定的月俸和布匹。相对来说受皇帝对妃子的喜爱的妃子会多得,皇帝受宠的妃子会有赏赐,奇特妃子只有在过节和生子时会有赏赐。对于不受宠的妃子,根本没有寿辰这一说。“古代后妃衣食无忧,享用华丽服装首饰,经常享用各种食补。”这句话本身只是以点盖面。只有受宠的妃子是这样的。很多没有被皇帝临幸的妃子,渡过的是如同宫女的生活。
综合
妃子所处的等级 每月有固定的月俸和布匹。相对来说受皇帝对妃子的喜爱的妃子会多得,皇帝受宠的妃子会有赏赐,奇特妃子只有在过节和生子时会有赏赐。对于不受宠的妃子,根本没有寿辰这一说。“古代后妃衣食无忧,享用华丽服装首饰,经常享用各种食补。”这句话本身只是以点盖面。只有受宠的妃子是这样的。很多没有被皇帝临幸的妃子,渡过的是如同宫女的生活。
综合
追问
这个很没用,说了等于没说
你说的这些我早就看过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除了你以上说的,找不到别的啊。如果你写小说完全可以自己编或者参考其他作者大大的文文。
追问
关键是这些都是年俸,也不是月俸啊,我是想写小说,可是自己编了也得有些依据啊,不能信口开河啊,这不是对不起读者么
追答
。。。。。。可是真心找不到啊,要么只能按照清朝那个来了,要么你去找比较有名的作者的这类文在写的时候说明是借鉴的。
。。。。。。或者你直接架空好了。。。
默默遁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