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会是地球上最后的生物吗?
科学家说未来地球的最后幸存者将是微生物。
据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最后生存的生物将是生活在地下深处的微生物,因为随着太阳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亮,只有细菌才能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苟延残喘。
圣安德鲁斯大学、敦提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预计未来10亿年间太阳将变得非常炽热,地球海洋开始消失。
“进入这个转折点,大气层中有许多水分,而水蒸气是一种温室气体,将加剧温室效应,地球温度升至100摄氏度,甚至更高,”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杰克·詹姆士说,“与此同时,随着氧气减少,将导致植物和大型动物迅速消失。”
不久,一种被称作嗜极端菌的细菌将是地球上剩下的唯一生命形式。这种微生物现在就已在地球上存在,可以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届时没有太多的氧气,因此它们需要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生存,而且高压、高盐,因为海水蒸发殆尽。”杰克·詹姆士说。
不过随着生存条件更加恶化,这种细菌也终将灭绝,大约在28亿年左右,地球将没有任何生命。
细菌(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人们通常所说的细菌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细菌的发现者是英国人罗伯特•虎克。
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的三十次方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还有另一类生物称做古细菌(Archaea),是科学家依据演化关系而另辟的类别。为了区别,本类生物也被称做真细菌(Eubacteria)。
细菌 - 分类
除少数属古生菌外,多数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细菌。可粗分为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
按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按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来分类,可分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厌氧(不完全厌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厌氧)细菌。
按细菌生存温度分类,可分为喜冷、常温和喜高温三类。细菌的发现者: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门
产水菌门Aquificae
热袍菌门Thermotogae
热脱硫杆菌门Thermodesulfobacteria
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
产金菌门Chrysiogenetes
绿弯菌门Chloroflexi
热微菌门Thermomicrobia
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
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
蓝藻门Cyanobacteria
绿菌门Chlorobi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厚壁菌门Firmicutes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
衣原体门Chlamydiae
螺旋体门Spirochaetes
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
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黄杆菌门Flavobacteria
鞘脂杆菌门Sphingobacteria
梭杆菌门Fusobacteria
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
网团菌门Dictyoglomi
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
细菌 - 分布
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据估计,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
此外,也有部分种类分布在极端的环境中,例如温泉,甚至是放射性废弃物中,它们被归类为嗜极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种类之一是海栖热袍菌(Thermotogamaritima),科学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发现这种细菌的。然而,细菌的种类是如此之多,科学家研究过并命名的种类只占其中的小部份。细菌域下所有门中,只有约一半包含能在实验室培养的种类。细菌的营养方式有自营及异营,其中异营的腐生细菌是生态系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环能顺利进行。部分细菌会进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转换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细菌(Bacteria,单数型:Bacterium)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
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
,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粒线体和叶绿体。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还有另一类生物称做古细菌(Archaea),是科学家依据演化关系而另辟的类别。为了区别,本类生物也被称做真细菌(Eubacteria)。
细菌的营养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细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环能顺利进行。部分细菌会进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转换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然而,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有也著广泛的运用。
1 历史
2 繁殖
3 代谢
4 运动
5 形态
6 分类学
6.1 分类地位
6.2 细菌分类
7 用处和危害
8 其他
9 参考文献
9.1 引用
9.2 书籍
10 参见
历史 细菌这个名词最初由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在1828年提出,用来指代某种细菌。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βακτηριον,意为“小棍子”。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1834-1919)建议使用“原生生物”,包括所有单细胞生物(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
1878年,法国外科医生塞迪悦(Charles Emmanuel
Sedillot,1804-1883)提出“微生物”来描述细菌细胞或者更普遍的用来指微小生物体。
因为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用肉眼无法看见,需要用显微镜来观察。1683年,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最先使用自己设计的单透镜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大概放大200倍。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指出细菌可导致疾病。
繁殖 细菌可以以无性或者遗传重组两种方式繁殖,最主要的方式是以二分裂法这种无性繁殖的方式:一个细菌细胞细胞壁横向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并且单个细胞也会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发生遗传变异:突变(细胞自身的遗传密码发生随机改变),转化(无修饰的DNA从一个细菌转移到溶液中另一个细菌中),转染(病毒的或细菌的DNA,或者两者的DNA,通过噬菌体转移到另一个细菌中),细菌接合(一个细菌的DNA通过两细菌间形成的特殊的蛋白质结构,接合菌毛,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细菌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获得DNA,然后进行分裂,将重组的基因组传给后代。许多细菌都含有包含染色体外DNA的质粒。
处于有利环境中时,细菌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例如菌落。
细菌以芽孢的形式度过有限的不利环境,如巴氏消毒(70-80摄氏度)的食品不能久存。
代谢 细菌具有许多不同的代谢方式。一些细菌只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它们的碳源,被称作自养生物。那些通过光合作用从光中获取能量的,称为光合自养生物。那些依靠氧化化合物中获取能量的,称为化能自养生物。另外一些细菌依靠有机物形式的碳作为碳源,称为异养生物。
光合自养菌包括蓝细菌(蓝藻,Cyanobacteria),它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生物,可能在制造地球大气的氧气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他的光合细菌进行一些不制造氧气的过程。包括绿硫细菌,绿非硫细菌,紫细菌和太阳杆菌。
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硫,磷,维生素和金属元素,例如钠,钾,钙,镁,铁,锌和钴。
根据它们对氧气的反应,大部分细菌可以被分为以下三类:一些只能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生长,称为需氧菌;另一些只能在没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生长,称为厌氧菌;还有一些无论有氧无氧都能生长,称为兼性厌氧菌。细菌也能在人类认为是极端的环境中旺盛得生长,这类生物被称为嗜极生物。一些细菌存在于温泉中,被称为嗜热细菌;另一些居住在高盐湖中,称为嗜盐生物;还有一些存在于酸性或碱性环境中,被称为嗜酸细菌和嗜碱细菌;另有一些存在于阿尔卑斯山冰川中,被称为嗜冷细菌。
运动 运动型细菌可以依靠鞭毛,细菌滑行或改变浮力来四处移动。另一类细菌,螺旋体,具有一些类似鞭毛的结构,称为轴丝,连接周质的两细胞膜。当他们移动时,身体呈现扭曲的螺旋型。螺旋菌则不具轴丝,但其具有鞭毛。
细菌鞭毛以不同方式排布。细菌一端可以有单独的极鞭毛,或者一丛鞭毛。周毛菌表面具有分散的鞭毛。
运动型细菌可以被特定刺激吸引或驱逐,这个行为称作趋性,例如,趋化性,趋光性,趋机械性。在一种特殊的细菌,粘细菌中,个体细菌互相吸引,聚集成团,形成子实体。
形态
杆菌
球菌
螺旋菌
弧菌
分类学 分类地位 细菌的分类的变化根本上反应了发展史思想的变化,许多种类甚至经常改变或改名。最近随着DNA测序,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发展,细菌学被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最初除了蓝细菌外(它完全没有被归为细菌,而是归为蓝绿藻),其他细菌被认为是一类真菌。随着它们的特殊的原核细胞结构被发现,这明显不同于其他生物(它们都是真核生物),导致细菌归为一个单独的种类,在不同时期被称为原核生物,细菌,原核生物界。一般认为真核生物来源于原核生物。
通过研究rRNA序列,美国微生物学家伍兹(Carl
Woese)于1976年提出,原核生物包含两个大的类群。他将其称为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细菌(Archaebacteria),后来被改名为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伍兹指出,这两类细菌与真核细胞是由一个原始的生物分别起源的不同的种类。研究者已经抛弃了这个模型,但是三域系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这样,细菌就可以被分为几个界,而在其他体系中被认为是一个界。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单源的群体,但是这种方法仍有争议。
细菌分类 细菌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细菌具有不同的形状。大部分细菌是如下三类:杆菌是棒状;球菌是球形(例如链球菌或葡萄球菌);螺旋菌是螺旋形。另一类,弧菌,是逗号形。
细菌的结构十分简单,原核生物,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但是有细胞壁。根据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来源于丹麦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他发明了革兰氏染色。
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多糖形成的荚膜,形成了一层遮盖物或包膜。荚膜可以帮助细菌在干旱季节处于休眠状态,并能储存食物和处理废物。
用处和危害 细菌对环境,人类和动物既有用处又有危害。一些细菌成为病原体,导致了破伤风、伤寒、肺炎、梅毒、霍乱和肺结核甚至食物中毒。在植物中,细菌导致叶斑病、火疫病和萎蔫。感染方式包括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和带菌微生物。病原体可以用抗生素处理,抗生素分为杀菌型和抑菌型。一般而言约百分之80%的细菌对人是无害的.
细菌通常与酵母菌及其他种类的真菌一起用于酦酵食物,例如在醋的传统制造过程中,就是利用空气中的醋酸菌(Acetobacter)使酒转变成醋。其他利用细菌制造的食品还有乳酪、泡菜、酱油、醋、酒、酸奶等[7][8]。细菌也能够分泌多种抗生素,例如链霉素即是由链霉菌(Steptomyces)所分泌的[9]。
细菌能降解多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也常被用来清除污染,称做生物复育(bioremediation
)。举例来说,科学家利用嗜甲烷菌(methanotroph)来分解美国佐治亚州的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污染[9]。
其他 细菌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大约出现于37亿年前。
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两种细胞器:粒线体和叶绿体,通常被认为是来源于内共生细菌。
微生物大量分布于有食物,潮湿,合适的温度,适于它们繁殖和生长的地方。细菌可以被气流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人体是大量细菌的栖息地;可以在皮肤表面、肠道、口腔、鼻子和其他身体部位找到。它们存在于人类呼吸的空气中,喝的水中,吃的食物中。
相关资料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通过百度搜索
相关参考文献来源如下:
中文国际: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3-07/03/content_16710477.htm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168.htm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ttp://zh.wikipedia.org/wiki/细菌
【英国科学家预言:细菌将是地球最后生物】
据英国媒体7月2日报道,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最后生存的生物将是生活在地下深处的微生物,因为随着太阳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亮,只有细菌才能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苟延残喘。
圣安德鲁斯大学、敦提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预计未来10亿年间太阳将变得非常炽热,地球海洋开始消失。
“进入这个转折点,大气层中有许多水分,而水蒸气是一种温室气体,将加剧温室效应,地球温度升至100摄氏度,甚至更高,”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杰克?詹姆士说,“与此同时,随着氧气减少,将导致植物和大型动物迅速消失。”
不久,一种被称作嗜极端菌的细菌将是地球上剩下的唯一生命形式。这种微生物现在就已在地球上存在,可以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届时没有太多的氧气,因此它们需要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生存,而且高压、高盐,因为海水蒸发殆尽。”杰克?詹姆士说。
不过随着生存条件更加恶化,这种细菌也终将灭绝,大约在28亿年左右,地球将没有任何生命。
【中化新网讯 】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国家天文学会议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说,生活在地底深处的微小有机体,将是地球上最后的幸存生命。
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模拟预测几十亿年之后地球的命运,发现太阳会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亮,而只有微生物才能适应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
研究者之一、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博士生杰克·詹姆士说,届时地球上不会有足够的氧气,所以生存者必须适应低氧或零氧、以及因为海洋蒸发所导致的高压和高盐环境。
未来的地球生命将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而太阳将在未来几十亿年中变得更明亮。
圣安德鲁斯大学、邓迪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采用这一事实,来估测地球未来的环境。
詹姆士解释说,10亿年后,太阳的热量将变得剧烈到使海洋的水开始蒸发,一旦到了这个临界点,空气中会有很多水份,造成温室效应失控,最终地球气温会达到100摄氏度以上。
如此高的温度,加上氧气水平下降,将造成植物和大型动物的种类快速灭绝。地球上的唯一生存者就只剩下一种叫做“极端微生物”的生命形式。
这种微生物现在就生存在地球上,它们能适应极其恶劣的环境。科学家说,它们是唯一能在未来地球的酷热、干旱和有毒大气的环境下存活的生命,估计它们会聚居在地底深处最后的水源周围。
当然,当气候条件越来越恶化,到大约28亿年后,这种微生物最终也将灭绝,地球上将不再有任何生命形式。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网】:http://intl.ce.cn/qqss/201307/03/t20130703_24538311.shtml
【人民网】:http://travel.people.com.cn/n/2013/0703/c41570-22056419.html
【中化新网】: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3/07/03/267755.shtml
地球是迄今我们所知的唯一一个有生命的星球,它所容纳的生物多样性令人难以想象。然而,人类活动改变甚至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地球历史上正常灭绝水平的10—100倍。谁会是地球上最后的生灵?
科学家预言20亿年后地球上仅微生物能够存活
据国外媒体报道,未来28亿年伴随着垂死的太阳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地球上最后的生命将毁灭消失。在世界末日到来之前的10亿年前,地球上将仅存单细胞微生物漂浮在炽热的水池或者盐水之中。
28亿年后太阳将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在太阳进入衰老末期,地球上的复杂生命都将灭绝,最后在彻底消亡之前微生物将统治地球十亿年
这一前瞻性研究让人感觉未来地球的命运十分残酷,但这对现今外星人搜寻者带来了一丝希望,这一计算模型预测了未来地球生命的进化演变,同时也暗示了环绕其它恒星的行星宜居性比之前预计的更具多样化,提供了系外行星发现生命体的新希望。
基于对太阳和地球的未来演变,伴随着太阳膨胀变成红巨星,英国研究人员计算了地球生命的演变时间表。之前的研究模型认为地球将完全不具备存在生命的条件,但是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杰克-欧马利-詹姆斯和同事表示,未来仍可能有生命体幸存于非常极端的环境中。
依据类似太阳恒星的不同体积和不同年龄,研究小组能够预测简单或者复杂生命形式在类太阳恒星系统中存在多长时间。詹姆斯说:“宜居性与其说是一颗行星的属性,还不如说它是行星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性特征。”
研究小组计算机模拟了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升高,连同地球轨道特征的长期性变化。结果显示当太阳逐渐衰老,对地球逐渐加热,地球上的复杂生命体——植物、哺乳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最终都在炽热的高温下灭绝消失。海洋蒸发,没有水作为润滑剂实现板块构造运动,最终池塘蒸发仅残留少量盐水,而且只存在于高海拔地区、隐蔽洞穴或者地下深处。微生物能够存活在池塘中的盐水中,未来它们将成为唯一幸存下来的生命体,统治地球十亿年,最终数量逐渐减少直至灭绝。
该计算机模型显示类似地球的行星在最初30亿年前仅存在单细胞生命,复杂生命仅存在短暂的时期,之后伴随着主恒星进入死亡阶段,类似地球行星上的复杂生命都灭绝消失,只剩下微生物存在。因此研究人员称,统计计算显示,如果外星生命存在的话,由于时间因素它们很可能仅以微生物形式存在。
詹姆斯称,证明发现某颗系外行星上存在任何类型的生命体概率性非常低。目前他正在计算未来地球可能存在微生物化学迹象特征,便于在系外行星上发现是否存在类似迹象。有时一些行星并非“死亡”,只是该行星处于生物宜居性时间表的末期而已。
英国开放大学的尤安-莫纳亨赞同这项最新研究观点,认为一颗行星的生命形式从简单至复杂,再循环至简单形式。这将有助于搜寻外星生命,如果太阳系之外存在着生命体,我们只有在正确的时期才能发现它们。
当然这只是一个预言,一般来说预言指的不是通过科学规律对未来所作的计算而得出的结论,而是指某人通过非凡的能力出于灵感获得的预报。
科学家预言:本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将上升4℃,将遭遇“生物大灭绝”
据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上升4℃。届时,地球上的大部分陆地将变成沙漠,还有一些土地会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大多数动物将从地球上消失,只有约10亿人能幸存下来,并艰难地生活在加拿大、西伯利亚、格林兰岛、南极洲等冰雪融化的地带。
【本世纪末全球升温4℃】
根据科学家设计的气候预测模型,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会在2100年左右上升4℃。还有一些科学家担心,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地球表面的温度可能就会较现在上升4℃。
4℃听起来好像不算多,它甚至比白天和黑夜的温差还要小。然而,科学家警告称,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许多土地都将变得不再适合居住。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使许多海滨城市淹没在2米高的海水中。如果格林兰岛冰原和南极洲部分冰原也发生融化,那么海平面将会升得更高。
此外,地球上更多的土地将沦为沙漠。由于泥土中的湿气将被大量蒸发,美国西南部、中美洲、南美洲大部分地区、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地都将变得缺乏淡水。世界各地原来的沙漠将会疯狂向外扩张,撒哈拉沙漠将会向北方蔓延,并吞噬掉欧洲南部和中部。
【南极洲将变“生命绿洲】
地球上惟一还剩下足够淡水的地方,将是那些远离热带区域的高纬度地带。美国前NASA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预言称,如果地球将来只剩下少数几个地方适合人类居住,那么将绝对无法支持现在这样庞大的数十亿人口,所以人类将大批死亡,最后幸存下来的人类,将不会超过10亿人。
然而,还有一些科学家抱着更乐观的观点,认为即使地球上许多地方都变成沙漠,剩下的可居住区和“生命绿洲”仍可以维持目前60多亿人口,甚至更多人口的生存。科学家评估称,地球上到时可能有90亿人需要“拯救”,人类将根据地球资源情况来重新安置人口、大量移民,如今冰雪皑皑的南极洲西海岸将变成树木葱郁的“绿洲”,上面将建满摩天大楼,里面住着密密麻麻的人。
不过,由于农田沦为沙漠、生物大量灭绝,未来的人类如何喂饱肚子,将成为一个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华盛顿大学专家戴维·巴蒂斯蒂分析称,由于淡水变得稀缺,所以食品生产流程必须更有效,庄稼生长周期必须更短,人类必须更多种植那些耐旱的庄稼,马铃薯也许会取代水稻成为人类的主食之一。
【拯救自己要从现在开始】
科学家称,如果人类现在就采取行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还是可以防止地球陷入劫难般处境的。
曾经获过诺贝尔奖的德国美因兹市马克斯·普兰克化学协会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茨恩说:“我很想乐观地认为人类会幸存下来,但我实在找不出乐观的理由。为了人类的安全,到2015年,我们必须减少70%的温室气体排放。可现在,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仍然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着。
相关资料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通过百度搜索
相关参考来源如下:
http://news.sina.com.cn/w/2009-03-02/012217313339.shtml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life/detail_2012_10/26/18575768_0.shtml
英国国家天文学会议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说,生活在地底深处的微小有机体,将是地球上最后的幸存生命。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模拟预测几十亿年之后地球的命运,发现太阳会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亮,而只有微生物才能适应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
研究者之一、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博士生杰克·詹姆士说,届时地球上不会有足够的氧气,所以生存者必须适应低氧或零氧、以及因为海洋蒸发所导致的高压和高盐环境。
大灭绝
未来的地球生命将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而太阳将在未来几十亿年中变得更明亮。
圣安德鲁斯大学、邓迪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采用这一事实,来估测地球未来的环境。
詹姆士解释说,10亿年后,太阳的热量将变得剧烈到使海洋的水开始蒸发,一旦到了这个临界点,空气中会有很多水份,造成温室效应失控,最终地球气温会达到100摄氏度以上。
如此高的温度,加上氧气水平下降,将造成植物和大型动物的种类快速灭绝。很快,地球上的唯一生存者就只剩下一种叫做“极端微生物”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的世界
这种微生物现在就生存在地球上,它们能适应极其恶劣的环境。
科学家说,它们是唯一能在未来地球的酷热、干旱和有毒大气的环境下存活的生命,估计它们会聚居在地底深处最后的水源周围。
当然,当气候条件越来越恶化,到大约28亿年后,这种微生物最终也将灭绝,地球上将不再有任何生命形式。
科学家说,对地球生命的形成与灭绝的研究,会给予我们启示,找到宇宙间哪些地方可能适应生命的存在。微生物对大气中气体的比例造成很微妙的变化,这使得天文学家们有一天能够从与地球条件相似的星球上发现它们的存在。
这个结论不无道理,细菌的生存能力是我们很难想象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肠杆菌可以在比地球重力大40万倍的超重环境下生存、繁殖。
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确实存在外星生命,那么它们可能适应比科学们想像中更加极端的环境,因为巨大的重力似乎对微生物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近日,日本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研究社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比地球重力大40万倍的超重环境下,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仍然可以存活和繁殖。
最新研究表明,外星生命生存的环境范围可能要宽得多,它们甚至还可能存活于由陨星撞击和喷射产生的高重力环境中。如果是这样,那么行星之间的生命交换就完全有可能。日本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研究社科学家Shigeru
Deguchi是最新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Shigeru Deguchi表示,“生命在宇宙中生存的环境类型和数量,现在因为我们的研究而大大增加了。”
资料来源:http://www.bio360.net/news/show/5933.html
http://www.stuln.com/kejizhiguang/shenghuokeji/2011-05-04/Article_679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