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为:
2012年,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监测点总数为4 929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800个。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综合评价结果为水质呈优良级的监测点580个,占全部监测点的11.8%;水质呈良好级的监测点1 348个,占27.3%;水质呈较好级的监测点176个,占3.6%;水质呈较差级的监测点1 999个,占40.5%;水质呈极差级的监测点826个,占16.8%。主要超标指标为铁、锰、氟化物、“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重(类)金属超标现象。
依据《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为:
2011年,全国共200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共计4727个监测点。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5.0%,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0%。
依据《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为:
2010年,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110个。分析结果表明,水质为优良级的监测点为418个,占全部监测点的10.2%;水质为良好级的监测点为1135个,占27.6%;水质为较好级的监测点为206个,占5.0%;水质为较差级的监测点为1662个,占40.4%;水质为极差级的监测点为689个,占16.8%。
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水质为优良-良好-较好级的监测点总计为1759个,占全部监测点的42.8%, 2351个监测点的水质为较差-极差级,占全部监测点的57.2%。
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与上年比较以稳定为主。其中,水质变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仅有少数城市水质变好;水质变差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东及中南、华南地区仅有少量城市水质变差。
依据《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年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为:
经对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和广东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41眼井的水质监测,水质适用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2.3%,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23.9%,适合除饮用外其他用途的Ⅳ~Ⅴ类监测井占73.8%。主要污染指标是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铁和锰等。
2009年,全国202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质量普遍优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低的地区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总体来看,全国地下水水质状况较上年变化不大,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或好转趋势的分布较为分散。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地下水水质整体较差水质,根据公报数据,呈下降态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水质呈好转态势的地区仅零星分布。主要超标指标为铁、锰、氟化物、“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重(类)金属超标现象。
详细请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