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07-04
展开全部
细胞坏死
是细胞受到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有毒物质)、物理因素(如热、辐射)和生物因素(如病原体)等环境因素的伤害,引起细胞死亡的现象。坏死细胞的形态改变主要是由下列2种病理过程引起的,即酶性消化和蛋白变性。参与此过程的酶,如来源于死亡细胞本身的溶酶体,则称为细胞自溶(autolysis);若来源于浸润坏死组织内白细胞溶酶体,则为异溶细胞坏死初期,胞质内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崩解,结构脂滴游离、空泡化,蛋白质颗粒增多,核发生固缩或断裂。随着胞质内蛋白变性、凝固或碎裂,以及嗜碱性核蛋白的降解,细胞质呈现强嗜酸性,故坏死组织或细胞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胞质呈均一的深伊红色,原有的微细结构消失。在含水量高的细胞,可因胞质内水泡不断增大,并发生溶解,导致细胞结构完全消失,最后细胞膜和细胞器破裂,DNA降解,细胞内容物流出,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是借用古希腊语,表时细胞象秋天的树叶一样凋落的死亡方式。1972年Kerr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他发现结扎大鼠肝的左、中叶门静脉后,其周围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但由肝动脉供应区的实质细胞仍存活,只是范围逐渐缩小,其间一些细胞不断转变成细胞质小块,不伴有炎症,后在正常鼠肝中也偶然见到这一现象。
凋亡细胞的主要特征是①染色质聚集、分块、位于核膜上,胞质凝缩,最后核断裂,细胞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许多凋亡小体;②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溶物释放,故不会引起炎症;③凋亡细胞中仍需要合成一些蛋白质,但是在坏死细胞中ATP和蛋白质合成受阻或终止;④核酸内切酶活化,导致染色质DNA在核小体连接部位断裂,形成约200bp整数倍的核酸片段,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⑤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而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
是细胞受到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有毒物质)、物理因素(如热、辐射)和生物因素(如病原体)等环境因素的伤害,引起细胞死亡的现象。坏死细胞的形态改变主要是由下列2种病理过程引起的,即酶性消化和蛋白变性。参与此过程的酶,如来源于死亡细胞本身的溶酶体,则称为细胞自溶(autolysis);若来源于浸润坏死组织内白细胞溶酶体,则为异溶细胞坏死初期,胞质内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崩解,结构脂滴游离、空泡化,蛋白质颗粒增多,核发生固缩或断裂。随着胞质内蛋白变性、凝固或碎裂,以及嗜碱性核蛋白的降解,细胞质呈现强嗜酸性,故坏死组织或细胞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胞质呈均一的深伊红色,原有的微细结构消失。在含水量高的细胞,可因胞质内水泡不断增大,并发生溶解,导致细胞结构完全消失,最后细胞膜和细胞器破裂,DNA降解,细胞内容物流出,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是借用古希腊语,表时细胞象秋天的树叶一样凋落的死亡方式。1972年Kerr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他发现结扎大鼠肝的左、中叶门静脉后,其周围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但由肝动脉供应区的实质细胞仍存活,只是范围逐渐缩小,其间一些细胞不断转变成细胞质小块,不伴有炎症,后在正常鼠肝中也偶然见到这一现象。
凋亡细胞的主要特征是①染色质聚集、分块、位于核膜上,胞质凝缩,最后核断裂,细胞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许多凋亡小体;②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溶物释放,故不会引起炎症;③凋亡细胞中仍需要合成一些蛋白质,但是在坏死细胞中ATP和蛋白质合成受阻或终止;④核酸内切酶活化,导致染色质DNA在核小体连接部位断裂,形成约200bp整数倍的核酸片段,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⑤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而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
2013-07-04
展开全部
了解生物钟的现象优化复习节奏状态
临近考试,许多考生都会进入紧张的复习状态。
为争取时间,不少考生拼命熬夜,似乎夜越深其精
力越好,可第二天上午学习时又开始犯困,学习效
果得不偿失。不管是平时的段考、期考,还是中考、
高考等大考,如果总是处于这种生理状态,对考试
就很不利。有学者指出,按照人体内的生物钟的生
理节律来安排作息制度,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
成绩,减轻疲劳;反之,生理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
劳和精神上感到不舒适,影响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
因此,了解生物钟的生理现象来优化复习节奏状态
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生物钟的概念
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
开了生物钟的奥秘。原来,自然界周而复始的节律
运动,影响着人类的生命过程,人体生理节奏形成
与自然界相适应的“生命节律”。这种生理节律在一
定范围内以固定的曲线反复出现。比如,健康人的
正常体温为37℃左右(腋窝温度),在24小时内这
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值,清晨时体温最低值一般为
36℃~36.5℃,午后升至最高值37℃~37.4℃,然
后体温曲线逐渐下移到清晨最低值,如此周而复始。
人的呼吸、心跳、血压、思维、记忆都存在这种节
律周期。有人把这种与生命活动相关的节律周期形
象地称为“生物钟”,这一理论称为“生物钟学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如果人长时间改变自己
正常的“生命节律”,就会改变体内的激素分泌量,
导致神经紊乱,体内生物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
生活节奏要尽可能提倡顺应人体内部生理规律的生
物钟。
二、了解生物钟现象,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掌握自己的“生命节律”,使自己的学习与自己
的生物钟协调,就能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复习效率。
一般来说,早上6~8点,此时段脑袋最清醒,适合
进行复杂计算或记忆复杂公式定理;早上8~9点,
此时毅力、耐力最佳,可用于需要精确演算或要精
心做的事,如复习数理化;上午9~11点,此时记
忆力突出,可复习外语、语文、历史、政治;中午
1~2点为大脑休息放松时间,此时听听轻音乐或睡
觉静养;下午3~4点为记忆次佳时间,适合进行阅
读、听力、诵读、默写等复习;下午5~6点为计算
分析时间,可做计算题;晚上8~10点为交替复习
最佳时间,例如把外语和数学两科进行交替复习。
一个总的原则是把一天中最艰巨的任务安排在体温
达到最高点的时间里去完成,把其他轻松的工作安
排在体温开始下降的时间里去做,这样学习效率可
以得以极大提高。另外,了解自己的生物钟,晚上
休息时间应该与自己的体温出现最低点的时间吻合。
三、了解生物钟现象,合理调节学习时间
有研究表明,生物钟现象在大脑活动上的反映,
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大脑活动出现不同的低潮期和
高潮期。高潮期人的学习状态相对好些,低潮期人
的学习状态相对差些。一般来说,我们中学生连续
学习的时间以40—60分钟为宜。大脑在进入学习后
10分钟左右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持续二三
十分钟。最佳状态过后,大脑实际工作效率下降较
快,所以当感到自己学习效率下降时,就应该及时
休息。根据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注意力高度集中
的单调的学习活动,学习30分钟后,要休息10分
钟才能恢复最佳脑力状态;学习60分钟后,要休息
20分钟;学习90分钟后,要休息40分钟;学习
120分钟后,要休息90分钟。这个研究结果表明:
学习效果不是随学习时间延长而增加的。恰恰相反,
连续学习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有的同学一坐下来
就连续两三个小时不停地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
每次复习时间具体要多长,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毅
力、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以及学习材料本身等具体情况而定,总之要考虑充分利用最佳状态,只要感觉
效率下降就要及时休息或变换学习科目,做好自我
调节。
四、了解生物钟现象,合理安排复习节奏
有研究表明,生物钟现象使人的记忆也表现出
规律性。如果能将下面两条主要的记忆规律运用到
记忆过程中,人的记忆力将会大大提高。
1.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识记后的20分
钟就遗忘了接近一半(41.8%),1天后遗忘率高达
66.3%,在6~31天之内遗忘率只增加了4.3%,1
个月后虽基本不再遗忘,但信息的保持率只剩下
21.1%了。由此可看出,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根据这一规律,考生对于需要记忆的学科或知识内
容,第一、二次复习间隔时间不要超过2天,第一
天复习的主体内容一定要在第二天重复,时间可多
用些,以后可隔3天、6天、20天再相应地复习记
忆几次,时间可相对少些,即可形成长时记忆。记
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跟遗忘作斗争。及时复习
是战胜遗忘最有效的方法。
2.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
对同一部分内容连续不断地进行复习,叫集中
复习;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叫
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比较单调,类似的或相同的刺
激千篇一律地多次作用于大脑,容易引起大脑皮层
的疲劳。分散复习,可以使大脑神经细胞得到交替
休息,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节省复习时间。特别
是复习时间完全由自己安排以后,每天复习某一科
目的时间不要过多、过长,应同时兼顾其他科目。
但是,一天内也不可复习过多科目,如果每天五六
科轮流复习,精力分散,容易“水过鸭背”,复习得
不深透;科目太少,又容易出现大脑抑制反射,不
利于记忆。一般每天复习三科左右较合适。
五、如何调适自己的生物钟
人的生物钟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生理反映。
中考、高考的时间通常是上午9:00—11:00,下午
3:00—5:00,而不少人在这段时间生物钟处于低
谷。所以,有不少考生反映明明在家做模拟题时
思维敏捷,答题准确率较高,可是在考场上却会
因缺少兴奋点而昏昏欲睡。
对于中考、高考等大考,要想调整到最佳状态,
应该在考前半个月左右就着手进行。要想保证自己
有充足的精力和适度的兴奋状态,考生就要基本按
照中考、高考期间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
逐步把生物钟调整过来。甚至按考试时间表来安排
对应学科的复习,如中考语文安排在上午9:00—
11:00进行,考前可有意识在这段时间安排语文复
习。
此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愉快心情,注
意合理膳食、劳逸结合,对调适自己的生物钟也是
很有帮助的。总之,在了解生物钟生理现象的基础
上优化复习节奏状态,将给考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临近考试,许多考生都会进入紧张的复习状态。
为争取时间,不少考生拼命熬夜,似乎夜越深其精
力越好,可第二天上午学习时又开始犯困,学习效
果得不偿失。不管是平时的段考、期考,还是中考、
高考等大考,如果总是处于这种生理状态,对考试
就很不利。有学者指出,按照人体内的生物钟的生
理节律来安排作息制度,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
成绩,减轻疲劳;反之,生理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
劳和精神上感到不舒适,影响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
因此,了解生物钟的生理现象来优化复习节奏状态
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生物钟的概念
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
开了生物钟的奥秘。原来,自然界周而复始的节律
运动,影响着人类的生命过程,人体生理节奏形成
与自然界相适应的“生命节律”。这种生理节律在一
定范围内以固定的曲线反复出现。比如,健康人的
正常体温为37℃左右(腋窝温度),在24小时内这
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值,清晨时体温最低值一般为
36℃~36.5℃,午后升至最高值37℃~37.4℃,然
后体温曲线逐渐下移到清晨最低值,如此周而复始。
人的呼吸、心跳、血压、思维、记忆都存在这种节
律周期。有人把这种与生命活动相关的节律周期形
象地称为“生物钟”,这一理论称为“生物钟学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如果人长时间改变自己
正常的“生命节律”,就会改变体内的激素分泌量,
导致神经紊乱,体内生物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
生活节奏要尽可能提倡顺应人体内部生理规律的生
物钟。
二、了解生物钟现象,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掌握自己的“生命节律”,使自己的学习与自己
的生物钟协调,就能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复习效率。
一般来说,早上6~8点,此时段脑袋最清醒,适合
进行复杂计算或记忆复杂公式定理;早上8~9点,
此时毅力、耐力最佳,可用于需要精确演算或要精
心做的事,如复习数理化;上午9~11点,此时记
忆力突出,可复习外语、语文、历史、政治;中午
1~2点为大脑休息放松时间,此时听听轻音乐或睡
觉静养;下午3~4点为记忆次佳时间,适合进行阅
读、听力、诵读、默写等复习;下午5~6点为计算
分析时间,可做计算题;晚上8~10点为交替复习
最佳时间,例如把外语和数学两科进行交替复习。
一个总的原则是把一天中最艰巨的任务安排在体温
达到最高点的时间里去完成,把其他轻松的工作安
排在体温开始下降的时间里去做,这样学习效率可
以得以极大提高。另外,了解自己的生物钟,晚上
休息时间应该与自己的体温出现最低点的时间吻合。
三、了解生物钟现象,合理调节学习时间
有研究表明,生物钟现象在大脑活动上的反映,
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大脑活动出现不同的低潮期和
高潮期。高潮期人的学习状态相对好些,低潮期人
的学习状态相对差些。一般来说,我们中学生连续
学习的时间以40—60分钟为宜。大脑在进入学习后
10分钟左右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持续二三
十分钟。最佳状态过后,大脑实际工作效率下降较
快,所以当感到自己学习效率下降时,就应该及时
休息。根据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注意力高度集中
的单调的学习活动,学习30分钟后,要休息10分
钟才能恢复最佳脑力状态;学习60分钟后,要休息
20分钟;学习90分钟后,要休息40分钟;学习
120分钟后,要休息90分钟。这个研究结果表明:
学习效果不是随学习时间延长而增加的。恰恰相反,
连续学习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有的同学一坐下来
就连续两三个小时不停地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
每次复习时间具体要多长,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毅
力、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以及学习材料本身等具体情况而定,总之要考虑充分利用最佳状态,只要感觉
效率下降就要及时休息或变换学习科目,做好自我
调节。
四、了解生物钟现象,合理安排复习节奏
有研究表明,生物钟现象使人的记忆也表现出
规律性。如果能将下面两条主要的记忆规律运用到
记忆过程中,人的记忆力将会大大提高。
1.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识记后的20分
钟就遗忘了接近一半(41.8%),1天后遗忘率高达
66.3%,在6~31天之内遗忘率只增加了4.3%,1
个月后虽基本不再遗忘,但信息的保持率只剩下
21.1%了。由此可看出,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根据这一规律,考生对于需要记忆的学科或知识内
容,第一、二次复习间隔时间不要超过2天,第一
天复习的主体内容一定要在第二天重复,时间可多
用些,以后可隔3天、6天、20天再相应地复习记
忆几次,时间可相对少些,即可形成长时记忆。记
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跟遗忘作斗争。及时复习
是战胜遗忘最有效的方法。
2.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
对同一部分内容连续不断地进行复习,叫集中
复习;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叫
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比较单调,类似的或相同的刺
激千篇一律地多次作用于大脑,容易引起大脑皮层
的疲劳。分散复习,可以使大脑神经细胞得到交替
休息,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节省复习时间。特别
是复习时间完全由自己安排以后,每天复习某一科
目的时间不要过多、过长,应同时兼顾其他科目。
但是,一天内也不可复习过多科目,如果每天五六
科轮流复习,精力分散,容易“水过鸭背”,复习得
不深透;科目太少,又容易出现大脑抑制反射,不
利于记忆。一般每天复习三科左右较合适。
五、如何调适自己的生物钟
人的生物钟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生理反映。
中考、高考的时间通常是上午9:00—11:00,下午
3:00—5:00,而不少人在这段时间生物钟处于低
谷。所以,有不少考生反映明明在家做模拟题时
思维敏捷,答题准确率较高,可是在考场上却会
因缺少兴奋点而昏昏欲睡。
对于中考、高考等大考,要想调整到最佳状态,
应该在考前半个月左右就着手进行。要想保证自己
有充足的精力和适度的兴奋状态,考生就要基本按
照中考、高考期间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
逐步把生物钟调整过来。甚至按考试时间表来安排
对应学科的复习,如中考语文安排在上午9:00—
11:00进行,考前可有意识在这段时间安排语文复
习。
此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愉快心情,注
意合理膳食、劳逸结合,对调适自己的生物钟也是
很有帮助的。总之,在了解生物钟生理现象的基础
上优化复习节奏状态,将给考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