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现状?
今天看了点左宗棠的资料,当年左宗棠平定西域大量栽植柳树。不知道现在这些柳树怎么样了,还有现存的吗?有没有研究这些柳树的资料?...
今天看了点左宗棠的资料,当年左宗棠平定西域大量栽植柳树。
不知道现在这些柳树怎么样了,还有现存的吗?有没有研究这些柳树的资料? 展开
不知道现在这些柳树怎么样了,还有现存的吗?有没有研究这些柳树的资料?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左公柳。它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美妙的传说。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后来有个文人杨昌濬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左公柳所在地
这是公元1879-1882年爱国将领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乡杨昌竣,途径甘新大道时看到一路湘军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植拂云霄,触景生情,深有感触而写下的诗句,称赞了左公在西征期间动员湘江子弟在沿途广种榆柳,绿化边陲,开花结果的壮举。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军事斗争中建树的卓越功绩,一直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敬重。读过近代史的人们都知道,十七世纪下半叶,当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是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同投降派抗争,终于赢得了朝野广泛支持,继而又接受重任,挂帅西征,亲赴一线,指挥清军一举剿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并坚持斗争抗拒了沙俄的侵略,使大片沦陷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同时他看到各族人民由于连年战乱,流离失所,大面积的田园被荒芜,大片的果园、树木被砍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四野满目疮痍,让人不堪忍受,便动员湖湘子弟沿甘新古道,在凡有水源能到的路边荒野广种榆柳,造福后人,改善边疆的面貌,以表达湖湘子弟对祖国山河的一片热爱之情。据说当时湖湘子弟在栽种树木时,每棵树上都挂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保栽保活。在道路两旁新栽的树上还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一盏灯笼,免遭晚上车辆撞坏。 不几年功夫,由于措施严厉,左公柳绝大部分都长大成林,人们看到的是树成行,柳成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哈密从东新庄到蔡湖庙、泉水地到回城大桥这十多公里的大道上,真是大树排行、浓荫夹道。有人走在其中有不见天日之说。然而在1931年之后,由于连年战乱,这壮丽的景观不断遭到战火的洗劫,大片的榆柳也被砍伐与毁灭。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左公柳所剩无几。在哈密市区东西河谷幸存下来的左公柳也为数不多。据说大部分是后人栽种,但哈密人依然把这些古柳统称为左公柳,并挂牌加以保护。以表达人们对左公柳的缅怀之情。50年代驻哈人民解放军在修筑红星渠时,发现有一些古柳生长在渠边,有人主张挖除,但当得知这是左公坐镇哈密时所栽,便都一一自觉保护下来,每到夏季,这些古柳便撑起一片浓荫,供人们歇息纳凉。 在哈密以西70公里的沙枣泉,也有几棵上百年树龄的古柳,生长在戈壁前沿,多少年来,面对狂风的肆虐,“黄龙”的咆哮,骄阳的照射而始终面不改色,身不倾斜,坚挺的屹立在戈壁之中,并以它巨大的躯体,茂密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它虽然古老,但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显得并不憔悴。据当地老农说“柳树是比较古老的树种,它易栽易活,只要有水,即便折断枝条插在湿地也会再生”。沙枣泉的古柳已送走了上百个春秋,这几棵古树根系发达,分出的肢体也很粗壮,树冠之大实属罕见。 哈密人所以这样爱护左公柳,因为左公柳带给各族人民的不仅仅是片片绿荫,它对防风固沙,改善西部边陲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起着重大的作用。今天生活在边城的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弘扬左公精神,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已把万倾戈壁中的哈密由几十块小片绿洲建成一条东西长达150多公里长的绿洲。在新的历史时期,哈密人又启动了万亩草场、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生态园林城的绿色系列工程,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定会再显人间。
编辑本段历史遗址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垂杨柳的吟咏可谓是絮絮喋喋,自然杰作也是不少。尤其是诗人情怀,或咏柳喻人,或借柳缱情,或缘柳幽思,使“柳”成了中国风情风物诗歌作品中的一大靓点。??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老少皆知的一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左公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柳树嫩绿轻柔的绰约风姿,赞美了春风神奇的力量。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中有“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的诗句。诗句虽然没有细致的外貌描写,也没有渲染浓重的色彩,但却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无限柔情。 “柳”不仅形态轻盈,色彩新奇,构织了诗情画意,而且豪迈、凝重,彰现了仁人志士的干云豪情。清朝大将杨昌浚到新疆筹办军务时,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沿途看到杨柳成荫,得知这一浩大的功绩是左宗棠作为后,遂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大将筹边尚未还,潇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在守土卫国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左宗棠,留给大西北的不仅是英雄战绩和完整疆土,还有沿着古丝绸之路茂密的左公柳。河西地区“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的严酷自然景象,令左宗棠忧心如焚,他要求凡大军过处必植树,军士人人随身带着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左公与军士一样,亲自携镐植柳。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为纪念左宗棠为民造福的不朽功绩,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有关左宗棠植柳的事,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据说此告示一出,再无犯者。左宗棠斩驴护树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 如今在西汉酒泉胜迹景区内,还有一棵三人才能够合抱的左公柳。这棵粗大的垂杨柳虽然皮爆体裂,疮痍昭昭,然而却苍劲虬韧,铁骨铮铮,每到夏秋时节,绿荫匝地,显示了固守绿洲的顽强生命力。这样的左公柳今天已经不多了,但在嘉峪关、玉门镇和瓜州县,还是可以寻到的。左公柳庞大的身架上,那些密密的细长如刀刃的叶片,年年都在传递着新春的信息,传递着左宗棠和潇湘子弟“绿满天山”的期待。 垂杨柳是河西地区春天返青吐绿最早、秋天落叶最晚的树种。今天酒泉所能够见到的树木中,除了胡杨树,垂杨柳不仅树龄很高,而且容易存活,今年春天,我居住的神舟路上,园林工人在修剪人行道旁的垂杨柳,拇指粗细的枝条铺了一地,我捡了两根拿回家,做了三角梅的支架。结果1个月后,原本干枯的柳枝竟抽出了新叶,而三角梅依旧是病恹恹的。这正应了酒泉的一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 《新民晚报》曾经刊载过一篇文章《可怜左公柳》。文章中写道:“我们一行乘车从敦煌至嘉峪关。车出安西不远,便见路边一群施工人员在砍树,路边横七竖八已躺下了十多棵。那树是柳树,直径足有三四十厘米。大家心里都在想:这些树可能有年头了吧?当地陪同小荣看出了大家的疑虑,介绍说,路边这两排柳树,就是赫赫有名的左公柳,是左宗棠当年经营西域时所植。现在这里要新修一条路,所以就要将树砍掉。”其实那些大树并不是左公柳,而是解放前所栽。当然,面对河西脆弱的生态环境,栽树、护树犹恐不及,滥砍滥伐树木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在很早的时候,我就读过“木奴千,无凶年”的诗句,面对连年席卷酒泉的沙尘暴,我们保护左公柳,保护一切树木,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左公柳是哈密人的骄傲。它不仅是一道自然景观,也是一道人文景观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土地;沙俄侵略者趁机占领了伊犁。清同治五年,左宗棠挥师西征。为表明与沙俄血战到底的决心,他让部属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不能收复新疆,将以死报国。光绪6年,面对日趋激烈的战况,他毅然决定将行营由肃州(今甘肃酒泉)迁到战斗的最前哨哈密。 左宗棠西进时,但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每个士兵也都必须栽柳树数棵,每棵树上挂着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成活。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哈密宾馆现今存有一棵虬枝苍劲的柳树,相传即为左宗棠当年亲手所植。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光绪六年前后),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至乌鲁木齐,“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作为湘军大本营的哈密,更是柳浪滚滚。1911年(宣统3年),新疆巡抚袁大化路过哈密时,见到“十里柴湖庙,村户比连,绿荫夹道,清流贯其中,水声潺潺,草木畅茂。” 为纪念湖湘子弟筹边天山、为民造福的不朽业绩,后人将左宗棠和部卒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左公柳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传说。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么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于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 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台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当时还有一位老伯把一头驴拴在一棵柳树上,本来这土地就很贫瘠,驴又把这唯一的树给啃了。柳宗元看后,颇为气愤,便叫人找来这位栓驴的老伯,把他斩首示众。 《咏左公柳》 十万将士排山海,击败叛匪阿古柏。 鸣蝉翠柳三万株,尽是左公征战栽。 ——张志真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左公柳所在地
这是公元1879-1882年爱国将领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乡杨昌竣,途径甘新大道时看到一路湘军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植拂云霄,触景生情,深有感触而写下的诗句,称赞了左公在西征期间动员湘江子弟在沿途广种榆柳,绿化边陲,开花结果的壮举。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军事斗争中建树的卓越功绩,一直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敬重。读过近代史的人们都知道,十七世纪下半叶,当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是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同投降派抗争,终于赢得了朝野广泛支持,继而又接受重任,挂帅西征,亲赴一线,指挥清军一举剿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并坚持斗争抗拒了沙俄的侵略,使大片沦陷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同时他看到各族人民由于连年战乱,流离失所,大面积的田园被荒芜,大片的果园、树木被砍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四野满目疮痍,让人不堪忍受,便动员湖湘子弟沿甘新古道,在凡有水源能到的路边荒野广种榆柳,造福后人,改善边疆的面貌,以表达湖湘子弟对祖国山河的一片热爱之情。据说当时湖湘子弟在栽种树木时,每棵树上都挂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保栽保活。在道路两旁新栽的树上还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一盏灯笼,免遭晚上车辆撞坏。 不几年功夫,由于措施严厉,左公柳绝大部分都长大成林,人们看到的是树成行,柳成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哈密从东新庄到蔡湖庙、泉水地到回城大桥这十多公里的大道上,真是大树排行、浓荫夹道。有人走在其中有不见天日之说。然而在1931年之后,由于连年战乱,这壮丽的景观不断遭到战火的洗劫,大片的榆柳也被砍伐与毁灭。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左公柳所剩无几。在哈密市区东西河谷幸存下来的左公柳也为数不多。据说大部分是后人栽种,但哈密人依然把这些古柳统称为左公柳,并挂牌加以保护。以表达人们对左公柳的缅怀之情。50年代驻哈人民解放军在修筑红星渠时,发现有一些古柳生长在渠边,有人主张挖除,但当得知这是左公坐镇哈密时所栽,便都一一自觉保护下来,每到夏季,这些古柳便撑起一片浓荫,供人们歇息纳凉。 在哈密以西70公里的沙枣泉,也有几棵上百年树龄的古柳,生长在戈壁前沿,多少年来,面对狂风的肆虐,“黄龙”的咆哮,骄阳的照射而始终面不改色,身不倾斜,坚挺的屹立在戈壁之中,并以它巨大的躯体,茂密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它虽然古老,但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显得并不憔悴。据当地老农说“柳树是比较古老的树种,它易栽易活,只要有水,即便折断枝条插在湿地也会再生”。沙枣泉的古柳已送走了上百个春秋,这几棵古树根系发达,分出的肢体也很粗壮,树冠之大实属罕见。 哈密人所以这样爱护左公柳,因为左公柳带给各族人民的不仅仅是片片绿荫,它对防风固沙,改善西部边陲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起着重大的作用。今天生活在边城的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弘扬左公精神,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已把万倾戈壁中的哈密由几十块小片绿洲建成一条东西长达150多公里长的绿洲。在新的历史时期,哈密人又启动了万亩草场、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生态园林城的绿色系列工程,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定会再显人间。
编辑本段历史遗址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垂杨柳的吟咏可谓是絮絮喋喋,自然杰作也是不少。尤其是诗人情怀,或咏柳喻人,或借柳缱情,或缘柳幽思,使“柳”成了中国风情风物诗歌作品中的一大靓点。??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老少皆知的一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左公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柳树嫩绿轻柔的绰约风姿,赞美了春风神奇的力量。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中有“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的诗句。诗句虽然没有细致的外貌描写,也没有渲染浓重的色彩,但却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无限柔情。 “柳”不仅形态轻盈,色彩新奇,构织了诗情画意,而且豪迈、凝重,彰现了仁人志士的干云豪情。清朝大将杨昌浚到新疆筹办军务时,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沿途看到杨柳成荫,得知这一浩大的功绩是左宗棠作为后,遂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大将筹边尚未还,潇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在守土卫国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左宗棠,留给大西北的不仅是英雄战绩和完整疆土,还有沿着古丝绸之路茂密的左公柳。河西地区“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的严酷自然景象,令左宗棠忧心如焚,他要求凡大军过处必植树,军士人人随身带着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左公与军士一样,亲自携镐植柳。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为纪念左宗棠为民造福的不朽功绩,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有关左宗棠植柳的事,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据说此告示一出,再无犯者。左宗棠斩驴护树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 如今在西汉酒泉胜迹景区内,还有一棵三人才能够合抱的左公柳。这棵粗大的垂杨柳虽然皮爆体裂,疮痍昭昭,然而却苍劲虬韧,铁骨铮铮,每到夏秋时节,绿荫匝地,显示了固守绿洲的顽强生命力。这样的左公柳今天已经不多了,但在嘉峪关、玉门镇和瓜州县,还是可以寻到的。左公柳庞大的身架上,那些密密的细长如刀刃的叶片,年年都在传递着新春的信息,传递着左宗棠和潇湘子弟“绿满天山”的期待。 垂杨柳是河西地区春天返青吐绿最早、秋天落叶最晚的树种。今天酒泉所能够见到的树木中,除了胡杨树,垂杨柳不仅树龄很高,而且容易存活,今年春天,我居住的神舟路上,园林工人在修剪人行道旁的垂杨柳,拇指粗细的枝条铺了一地,我捡了两根拿回家,做了三角梅的支架。结果1个月后,原本干枯的柳枝竟抽出了新叶,而三角梅依旧是病恹恹的。这正应了酒泉的一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 《新民晚报》曾经刊载过一篇文章《可怜左公柳》。文章中写道:“我们一行乘车从敦煌至嘉峪关。车出安西不远,便见路边一群施工人员在砍树,路边横七竖八已躺下了十多棵。那树是柳树,直径足有三四十厘米。大家心里都在想:这些树可能有年头了吧?当地陪同小荣看出了大家的疑虑,介绍说,路边这两排柳树,就是赫赫有名的左公柳,是左宗棠当年经营西域时所植。现在这里要新修一条路,所以就要将树砍掉。”其实那些大树并不是左公柳,而是解放前所栽。当然,面对河西脆弱的生态环境,栽树、护树犹恐不及,滥砍滥伐树木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在很早的时候,我就读过“木奴千,无凶年”的诗句,面对连年席卷酒泉的沙尘暴,我们保护左公柳,保护一切树木,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左公柳是哈密人的骄傲。它不仅是一道自然景观,也是一道人文景观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土地;沙俄侵略者趁机占领了伊犁。清同治五年,左宗棠挥师西征。为表明与沙俄血战到底的决心,他让部属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不能收复新疆,将以死报国。光绪6年,面对日趋激烈的战况,他毅然决定将行营由肃州(今甘肃酒泉)迁到战斗的最前哨哈密。 左宗棠西进时,但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每个士兵也都必须栽柳树数棵,每棵树上挂着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成活。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哈密宾馆现今存有一棵虬枝苍劲的柳树,相传即为左宗棠当年亲手所植。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光绪六年前后),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至乌鲁木齐,“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作为湘军大本营的哈密,更是柳浪滚滚。1911年(宣统3年),新疆巡抚袁大化路过哈密时,见到“十里柴湖庙,村户比连,绿荫夹道,清流贯其中,水声潺潺,草木畅茂。” 为纪念湖湘子弟筹边天山、为民造福的不朽业绩,后人将左宗棠和部卒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左公柳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传说。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么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于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 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台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当时还有一位老伯把一头驴拴在一棵柳树上,本来这土地就很贫瘠,驴又把这唯一的树给啃了。柳宗元看后,颇为气愤,便叫人找来这位栓驴的老伯,把他斩首示众。 《咏左公柳》 十万将士排山海,击败叛匪阿古柏。 鸣蝉翠柳三万株,尽是左公征战栽。 ——张志真
展开全部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军事斗争中建树的卓越功绩,一直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敬重。十九世纪下半年,当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是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同投降派抗争,终于赢得了朝野广泛支持,继而又接受重任,挂帅西征,亲赴一线,指挥清军一举剿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并坚持斗争抗拒了沙俄的侵略,使大片沦陷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同时他看到各族人民由于连年战乱,流离失所,大面积的田园被荒芜,大片的果园、树木被砍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四野满目疮痍,让人不堪忍受,便动员湖湘子弟沿甘新古道,在凡有水源能到的路边荒野广种榆柳,造福后人,改善边疆的面貌,以表达湖湘子弟对祖国山河的一片热爱之情。据说当时湖湘子弟在栽种树木时,每棵树上都挂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保栽保活。在道路两旁新栽的树上还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一盏灯笼,免遭晚上车辆撞坏。
不几年功夫,由于措施严厉,左公柳绝大部分都长大成林,人们看到的是树成行,柳成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哈密从东新庄到蔡湖庙、泉水地到回城大桥这十多公里的大道上,真是大树排行、浓荫夹道。有人走在其中有不见天日之说。然而在1931年之后,由于连年战乱,这壮丽的景观不断遭到战火的洗劫,大片的榆柳也被砍伐与毁灭。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左公柳所剩无几。在哈密市区东西河谷幸存下来的左公柳也为数不多。据说大部分是后人栽种,但哈密人依然把这些古柳统称为左公柳,并挂牌加以保护。以表达人们对左公柳的缅怀之情。50年代驻哈人民解放军在修筑红星渠时,发现有一些古柳生长在渠边,有人主张挖除,但当得知这是左公坐镇哈密时所栽,便都一一自觉保护下来,每到夏季,这些古柳便撑起一片浓荫,供人们歇息纳凉。 在哈密以西70公里的沙枣泉,也有几棵上百年树龄的古柳,生长在戈壁前沿,多少年来,面对狂风的肆虐,“黄龙”的咆哮,骄阳的照射而始终面不改色,身不倾斜,坚挺的屹立在戈壁之中,并以它巨大的躯体,茂密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它虽然古老,但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显得并不憔悴。据当地老农说“柳树是比较古老的树种,它易栽易活,只要有水,即便折断枝条插在湿地也会再生”。沙枣泉的古柳已送走了上百个春秋,这几棵古树根系发达,分出的肢体也很粗壮,树冠之大实属罕见。
不几年功夫,由于措施严厉,左公柳绝大部分都长大成林,人们看到的是树成行,柳成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哈密从东新庄到蔡湖庙、泉水地到回城大桥这十多公里的大道上,真是大树排行、浓荫夹道。有人走在其中有不见天日之说。然而在1931年之后,由于连年战乱,这壮丽的景观不断遭到战火的洗劫,大片的榆柳也被砍伐与毁灭。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左公柳所剩无几。在哈密市区东西河谷幸存下来的左公柳也为数不多。据说大部分是后人栽种,但哈密人依然把这些古柳统称为左公柳,并挂牌加以保护。以表达人们对左公柳的缅怀之情。50年代驻哈人民解放军在修筑红星渠时,发现有一些古柳生长在渠边,有人主张挖除,但当得知这是左公坐镇哈密时所栽,便都一一自觉保护下来,每到夏季,这些古柳便撑起一片浓荫,供人们歇息纳凉。 在哈密以西70公里的沙枣泉,也有几棵上百年树龄的古柳,生长在戈壁前沿,多少年来,面对狂风的肆虐,“黄龙”的咆哮,骄阳的照射而始终面不改色,身不倾斜,坚挺的屹立在戈壁之中,并以它巨大的躯体,茂密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它虽然古老,但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显得并不憔悴。据当地老农说“柳树是比较古老的树种,它易栽易活,只要有水,即便折断枝条插在湿地也会再生”。沙枣泉的古柳已送走了上百个春秋,这几棵古树根系发达,分出的肢体也很粗壮,树冠之大实属罕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