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学校学院发展史的稿子吗。具体怎样才能把它写好,而且要怎样才能写的很有感情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7-05
展开全部
我的雨轩情缘----献给我心中的雨轩文学社-----不用了抱歉每当想起雨轩,我的心里总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是一种莫名的感动,也有一丝隐隐的酸痛。记忆深处的雨轩,不仅有着我的光荣与梦想,也有着我的失落与彷徨。我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对雨轩的感情----是对故友的怀念之情?是对恋人的眷恋之情?抑或是天涯游子对慈母的思念之情?总之,这是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一段感情,值得我一辈子用心铭记! 加入雨轩,那是八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我刚进宿迁学院的大门,面对古楚河畔这所新生的高校,我满怀的激情与向往,指望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被录取的是建筑学专业,但我真正爱好的却是文学。我爱读大师们的作品,我的精神常如火如荼地沉浸于其中,被他们塑造的人物所感动。我觉得,好书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一个爱读好书的人,一定是一个心地纯真的人,一个向往真、善、美的人,我渴望与这样的人为伍做伴。所以,初进高校的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加入院文学社团! 但我知道,宿迁学院是一所年轻高校,起步才一年,一切刚刚开始,定有她许多不完善之处。特别在当时,整个院校还没有开设中文专业。那么,我所期望的文学社团是否已经有人创办并成功运作了呢?等我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后发现,这里原有的“心语”文学社早就名存实亡了,不仅停止了一切社团活动,而且所有成员都已全部退社。我当时心头的失望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但时隔不久我却惊喜发现,我的同学李成正在积极筹划,立志创办一个面向全院的文学社团。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很欣赏他的勇气,佩服他的能力,他的许多才能是我所不能及的。在整个创办过程中,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和阻力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在2001年10月10日这天,一个崭新的文学社团诞生了,她就是“雨轩”文学社! 作为雨轩的第一批成员,我是第一个报名加入的。社团成立之初共有成员52人。雨轩的起点高,声势大,但由于缺乏经验,缺少经费,没有稳定的稿件来源,再加上招收的成员良莠不齐,许多工作人员的人浮于事,雨轩的第一步走的异常艰难,整整一学期,仅出了一份质量低劣的期刊,排版混乱,错字连篇,加上发行量有限,当时在院内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许多成员开始心灰意懒了,觉得雨轩没能给他们那种想要的结果,于是纷纷开始告退。到了下半学期开成员大会时,全社上下仅剩7人。社长李成感到了一种压力,生怕雨轩会重蹈心语的覆辙,于是便想尽办法鼓励大家,使大家重新振作起来。那时候,李成经常跟我们几个相聚一块探讨雨轩的发展问题,大家在一起提观点,谈构想,虽然偶尔也会有人因见解不同而与人发生争执,甚至吵得面红耳赤,但谁也没有真正计较过谁。可以这样说,在我的雨轩生涯中,我与之争吵最多的是李成,真正与之相知相惜的也是李成。往事如风,如今的我早已与他天各一方,但我仍能清晰记得,多少个日日夜夜跟他在一起探讨雨轩时的情景! 2002年,是宿迁学院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学院开始了她的跨越式发展,省市共建,八校联建,一下子将招生规模扩大了好几倍。这为雨轩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一年,雨轩实现了她质的飞跃,规模空前大,成员遍及全院各系,而以中文班学生居多。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给社团带来了无限活力。为了适应发展,社长李成大胆起用新人,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和空间,许多优秀人才很快脱颖而出了,构成了社团的中流砥柱。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我们不再独打蛮干,聘请了教师教育系的程芳银教授为我社顾问,孙永良为指导老师,为我们谋划发展。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我社终于办出了一份高质量期刊,在全院发行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雨轩”文学社也因此而获得“院优秀社团”称号。这是我们所有雨轩人的光荣,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光荣,在这份光荣的背后,凝聚着我们很多雨轩人的汗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和李成以及编辑部的任新华、陆愉华等在一起度过的那几个不眠之夜,我们选稿,改稿,排版,印刷,不辞辛劳;虽双眼布满血丝,仍不知疲倦。为自己,为雨轩,为我们之间姊妹兄弟般的情谊,我们乐于付出! 时间在不经意间悄然而逝,转眼就到了我大学生涯的第三个学年,这是我跟雨轩的告别之年,是雨轩起落浮沉的一年,也是我个人辉煌与失落并存的一年。这一年,我担任了主编一职,且全权负责纳新工作。可能是因为我还算有些外形,加上在招生宣传报上发表的那篇《致新生》一文,一下子我几乎成了校园明星,成了许多大一女生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对象,即使是走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