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 《雨霖铃》这首诗词表达了什么意境,请问要怎么回答?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7-05
展开全部
这首词表达的是及其细微真切的留别思念之情,饱含着微妙复杂的情感,集中体现了婉约词的特色。词的开头就是浓重的别前闲愁,寒蝉凄切声响,长亭萧索,借酒消愁柔肠百转。接下来无奈相别,依依难舍,落泪哽咽,想到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千里烟波相隔天涯,实在是叫人难耐。下半阙主说离别后的思念哀伤。先来一句千古名言“多情自古伤离别”,不但表明自己的离愁别绪,相思之苦,还指出了多情之人,至情至性者往往是感伤离别的。这一点精辟地表明了多情人在生活中对各种变化的敏感和对人际关系的注重。而接下来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表明越是欢聚美好的时节场景就越容易思念起最在意的人,我们总是希望和爱人一起度过最美好的时光。再下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这一句妙就妙在语句清新自然,情景合一。试想,天色微明,宿酒方醒,杨柳岸边,微风轻拂,柳条摇动,月儿弯弯,每一个元素都在讲述离别思念的愁绪,都在感叹人生的不如意,短短几个字中蕴含的情感是千古之下仍能引发共鸣的。最后作者再次表达天各一方,良辰美景无心体验,心事无人倾诉,风采无人欣赏的无奈和哀伤。全词至此完整地从离别到思念再到感伤,将儿女情长和情感的细微深刻表现得淋漓尽致。柳永的词一向以语句自然上口,意境细致真切见长,《雨霖铃》这首词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一首词本来篇幅就不长,加上字字句句都富含真情实感,通篇读下来畅快淋漓,几乎是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成为词坛的经典之作。我们欣赏《雨霖铃》,不一定非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不一定真的就感同身受,但离愁别绪和思念哀伤,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从古自今,无数文人墨客都在说一个“情”字和“愁”字,但真正像《雨霖铃》这样演绎得深刻入微,自然精彩,的确是不多,这也是它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每一个精华的作品都是经历过时间与人们无数次的检验品评后才愈加珍贵的,再读一遍《雨霖铃》,感觉到心灵和情感在接受一种净化和抚慰。
匿名用户
2013-07-05
展开全部
转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6�1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05
展开全部
这首词抒发得词人得离情别绪。表达了词人与恋人惜别时得真实情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借景抒情,暗寓别意,表达了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得意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