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毕业季就是分手季?
曾经遇到的一位大学教师说过,大学就是读书谈恋爱。读书有几个人做到了我不知道,但谈恋爱似乎是人人跃跃欲试。毕竟,有些学生在高中时刻就对恋爱心向往之。一旦进入大学立马就“春心萌动”。然而,这种恋爱关系,绝大部分都会随着毕业而不了了之。
随着毕业的到来,即使原本和谐的男女双方也会生出很多矛盾来。如果说大学是象牙塔,那么社会就是修罗场。每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首先必须经过招聘等各种竞争,才能够得到一个相对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男女双方之间又会增加一个新的矛盾点,那就是就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就业岗位的选择,就业地点等等。如果两人不在同一地点,而又都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又希望对方跟随,那么分手几乎是无须质疑的事情。
再者,毕业季也使得父母对儿女的关注达到了顶点。毕竟,工作是一个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同时,很多父母其实都并不愿意子女与外省子女缔结婚姻。在大学时代是鞭长莫及,或者是并不以为重要,才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毕业之后,这种放任的态度,也随之转变为干涉。绝大多数情况之下,父母的插足,会令事情更复杂,子女也会最终顶不过双方父母压力而分手。
我来说说一段毕业不分手,甚至走向婚姻的大学恋爱,是怎样的。
两个人,会有各自的交际圈,或是同一的交际圈。他们需要处在这交际圈的重合部分,他们需要相识。并且这重合部分不能太宽广,太宽广容易错过。他们需要处在一个较窄的交际范围内,让他们频繁地面对彼此。
再者,这两个人,长得互相不讨对方嫌,不说多帅多美,但至少在颜值上,对方并不排斥。只要不抗拒看对方的脸,才会不排斥读对方的心。而在这不排斥的相遇中,随着相识的深入,他们彼此找到了对方身上吸引自己的所在。
最终因这吸引点,他们互生情愫,而这期间,恰好没有第三者的涉足,他们眼中的最佳人选,有且只有对方。并且他们还应当有些许的寂寞,希望有一个人能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他们当中,还应当有略显主动的一方,把这一层薄纸捅破。
于是他们相恋了,而这只是开端。相恋意味着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了解的过程中,他们对彼此的欣赏要大于对彼此的嫌弃。人无完人,任谁身上都会有优缺点,他们看到对方的优点,应当大于对方的缺点,这是相恋得以继续且深化基石。
在相恋的过程中,他们仍会有各自的交际圈,所以这就得需要彼此的吸引力仍在对方心中居首,能够抵御第三者的侵袭。恋爱是如此,婚姻也是如此。恋爱是一个彼此忍受的过程,他们要能够将这忍受成为一种习惯。
岁月无声地流,他们终要面临毕业。这个时候,他们首先要面临的,是各自归属上的考量,双方的家庭或都会希望鸟儿归巢。此时,就有了第一个选择,异地抑或去往同一个城市。
异地——die
如若不异地,这个时候,女方的家长已然希望自家闺女能够嫁人了,因为在父母辈的眼里,这个年纪是最受欢迎的年纪。而男方,在刚毕业,恰恰是最没有结婚资本的年纪。
没资本——die
如果男方也有资本,那这个时候双方的家长就会考量门户问题。如果这一段恋情没能被双方家庭所祝福,而男女双方也认为没有父母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
不被祝福——die
Die! Die! Die!
这么难,毕业分手稀奇什么?
二种是双方即使相爱,但是对未来的规划和方向分歧太大,任何一方都不愿做出让步和牺牲,那也只能走向分手
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感,还是挺诱人的
其他走向分手的因素有很多,同样也有很多毕业一直到婚姻的(从高中开始的哦),我表哥就是和高中女友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学校就相当于一个象牙塔,在这里面,不用为了生活而烦恼,因为大多数人的父母都会帮他们解决。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就会沉下心来享受精神世界。可以是对知识的探求,对爱情的向往、追求。正值对异性充满幻想的年纪,在X激素的驱动下,稍微有个不错的异性来到身边,就会敞开心接受,两人共同营造一段看似浪漫温馨的感情经历。在这段经历中,大多数矛盾都是精神方面的小问题,例如: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置气、冷战、吃醋等等。分开一段时间后,就会想念对方的好,复合后更加珍惜对彼此的依赖。
以大学为例,毕业后,走出了保护所,有了自己创造自己生活的责任,面临现实的问题:找工作、工作地区选择等等。加上大学的恋人一般都是不同地区的,两个人,有的人想回老家发展、有的人想去大城市发展、有的人想尽早结婚、有的想以工作为重、外面更大社会的诱惑力、家里面父母的压力等等原因,矛盾加剧,就会分道扬镳了。
你这么问,是自己的经历?还是周边朋友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