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书编写前的准备工作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1.资料收集
收集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2.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1)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检查核对所收集资料的可靠程度;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2)设计前的技术试验
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做部分技术试验。
前人未工作过的地区、特殊景观,为寻找特殊矿种、特殊矿产类型为目的的地区,必须开展技术试验。试验内容包括:采样层位(深度)、采样介质、样品加工方案、指示元素及指标、采样布局、采样网度和方法等。
技术试验的一般要求:试验剖面应布置在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矿床和覆盖物地段。每条剖面的两端必须各有3~5个点落在背景地段上。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方案试验,一般选择在揭露过矿体的探槽或浅井上。如果地表工程不理想或没有工程,可以用一般剖面方法,按不同深度采样。指示元素和测网试验一般与层位和粒度试验在同一剖面进行。剖面数量不得少于3条。
图3-13 深度试验
1)采样层位(深度)试验:确定采样最佳层位(深度),首先应区分疏松覆盖物性质(原地风化或外来的),利用已知矿体或矿化地段的探槽或浅井,进行槽(井)壁取样试验(图3-13):当为原地风化形成的残坡积物时,从地表至深部依次取A层(腐殖层)、B层(淋积层)、C层(母质层)若干个剖面,若A,B,C层不清晰时,可按不同深度取若干个剖面。当为外来物(如冲洪积物、水积物、风积物、耕地或其他外来搬运物)时,通常应穿过这些覆盖物,在原地的残坡积层中取样,只有当经过试验,确认采集外来覆盖物可取得同样地质效果时,才可在外来覆盖物的合适深度采样。具体做法是:①在工程的一壁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几条垂向采样线(探槽壁需选择3条以上,可视探槽大小而增减)。②在取样线上自地表向下分层(或按不同深度)确定取样点,点距应视各层位的厚度而定。如疏松层较厚,点距可大些。③逐点取样,样品量应大于200g。如同时做粒度试验或测定金等样品时,应酌情增加样品量。④将所采样品均通过某种有效孔径筛(或与确定有效过筛孔同时进行),选择异常清晰明显,既能保证地质效果又经济,取样方便的层位及深度作为较佳层位及深度。
2)加工粒度试验:用一套20目至160目的样筛由上而下依次叠放,将所研究样品放入最上一层样筛(20目)内,然后将叠筛放入水中,充分摇荡,使样品中的黏土团粒化开洗去,使各种小于一定粒度的样品全部(占样品中该粒度成分总量的95%以上)通过相应筛孔,干燥后用相同方法分析各粒级样品,根据分析结果,指示元素含量高、异常清晰的粒级区间即是该元素的富集粒级。在实际工作中常不用水洗,直接将干燥的样品揉碎后按上述办法过筛分析,以所得指示元素含量高,异常明显的粒级区间作为样品中该元素的富集粒级。
土壤测量的指示元素及指标,可根据矿床的元素共生组合关系(见表2-9,表2-10),通过试验择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