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校推广普通话教育,各地方言文化会不会失传?
为了防止方言丢失,一些地方在语言和教育体系的领导下开始在教室里尝试方言的文化,所以各地方言的文化不会丢失。但是效果不理想!方言在生活中是同乡与亲友之间友爱的表达,是最舒服也是最贴切的表达方式。方言不仅仅取决于教育体系的调整,更应该是自发的学习。
1.普通话的历史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声音各异。为了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王朝正式建立并促进了适当的语调。这就是所谓的“官方”。普通话现在是在北部方言的北京方言的基础上从现代官方语言演变而来的。自古以来,尽管不同朝代的“国语”差异很大,但其作用是从根本上消除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差距。一些方言在不同时期继承了古代中国人的发音,词汇,语法和文化。例如,福建南部地区是古代越南土著居民。闽南话。闽南话中保存着更多的古代汉语,这就是为什么学术界称其为“语言的活化石”。
2.方言流失的原因
半个世纪以来,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文交流。另一方面,普通话也占据了方言的重要空间。许多孩子生活在教师和父母共同创造的普通话语境中,而不会说属于他们祖先的方言。
3.方言的价值
但是,方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最直接的是与方言有关的地方文化。何志章的诗句“小而小,故乡不变”,侧面表明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纽带。当村民见到村民时,说到方言就会感到特别亲切。
推广普通话没有错,尤其是在中小学更应如此。但是这个学校要求师生连课余时间都不能转换声调,一直说普通话,就有点矫枉过正了,因此遭到广大家长的抵制就很自然了。有家长以校方语言歧视为由投诉至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区教育局随后公布处理结果,责令学校整改,要求“推普不废粤”,上课用普通话,课后允许方言自由交流。由此,一场由禁止讲方言的通知引起的争议风波看似结束了,但是从这个消息看,这类情况并不罕见。在很多地方,由于方言遭到歧视,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华东师大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前两年的一项调查中,上海54.3%的中小学生自评能“流利、准确”使用上海话,而到了2015年,调查显示只有28.1%的中小学生能准确流利地使用上海话,比例下降了26.2%。而在杭州、温州、无锡等地的一些小范围抽样调查中,学生中能熟练使用当地方言的比例往往不超过10%。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按照专家的普遍意见,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每个方言下面又分了许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细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点。
数据显示,现在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46%。因此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普通话是我们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语言,但每个使用者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民族、区域,自由地使用自己熟悉的方言。
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更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根。方言失传了,就不是一代或者几代人能够挽回的,也许就永久失传了。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文明的一部分,如果方言断流了,也是这个地方文明的毁灭,因为方言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承载。
而目前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方言,至今仍无精确的统计。不管怎样,从《宪法》到《民族区域自治法》,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到《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都共同确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
有人曾诗意地说,如果汉语是我们人生中惟一的行李的话,那么在中国人的生命中,不一样的方言,就是不一样的行李。大家知道一个谚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你在远隔家乡的陌生地方见到老乡时,那种激动就来自那彼此熟悉、独特的方言。因此,一种种方言就是一个个文化遗产,而这些方言的精华最终也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这个博大精深的语言宝库。因此,不管多么有成就的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更不会忘记自己的方言。有了方言,就有了故乡!
如果说普通话便于全国人民的沟通交流,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那么各地的方言也是各地文化的载体和历史记忆,也需要保护,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更不能故意禁用。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