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所提出的“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有何发展意义?
展开全部
杜威所提出的“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与“做中学”的原则一致。在这种思维和教学过程中,儿童主要通过发现式的学习,学到创造性知识,以应付社会生活之需。杜威的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的理论适合于儿童从实践中手脑结合的探究学习,而不适用于被动的、静听式的课堂教学。应该说,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采取这样的步骤,但如果将其作为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则有失偏颇。
杜威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教育家。有人说,“他的教育思想标志着一个时代”,在教育史上,他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从1910年问世以来,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都未曾离开过人们关注的视线,而且历久弥新。今天,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喧嚣淡去,人们不觉开始伫足沉思,教学的目的和本质究竟是什么?有效的教学应该如何达成?当人们在不断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仍然深感迷茫时,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多少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反省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①]思维的形式有多种,首先,“意识流”,就是遍布于我们头脑中的无意识的和不受控制的观念过程,比如,呆呆的在想些什么,或者心中的一个闪念,都属于意识流;其次,“虚构故事”,比如,我们偶然间想到“农夫和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们没有直接感知的,而且是虚构的,是不带连续性的,这不同于观察到的实际的记录。第三,“没有证据的信念”,比如“我想明天将冷起来了”,等于说“我相信明天会冷起来”。信念包含那些我们并无确定的知识,然而却确信不疑地去做的事情,也包含那些我们现时认为是真实的知识,而在将来可能出现疑问的事情。这些形态的思维,或者是无意识产生的,比如第一种“潜意识”;或者是随意的、没有连续性的,比如第二种“偶然的想象”;或者是人云亦云,直觉猜测,想当然,比如第三种“没有证据的信念”。总之,杜威认为,这些思维形态都不是反省的,都有各自的缺陷,这对于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是不够理想,甚至是有害的。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是“最好的思维方式”。反省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不过,虽然反省思维和以上三种思维形式有显著的不同,但是,上述三种思维都可能引起反省思维,而当反省思维一旦开始,便具有自觉的和有意的努力,在证据和合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形成信念。这就是反省思维与众不同之处,具体来说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反省思维具有自觉的目的性,旨在求得结论。目的性是反省思维区别于意识流、随意想象、没有证据的信念的主要特点。反省思维不只是通过头脑中一系列令人惬意的虚构故事和种种景象而得到愉悦,反省思维是指向目的的。[②]在整个反省思维过程中,首要的、主要的问题是解决疑惑。如果没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或需要克服的困难,就会胡思乱想。当然,如果要解答一个问题,处理一种疑惑,就需要确立一个目标。比如:一位旅行者,其目的只是希望找到通往某一特定城市的途径,那就应当在交通线路上搜寻;而如果他的目的是想找到一条风景优美的小路,那他就要重新寻找路径。杜威还认为,“问题的性质决定思维的目的,而思维的目的则控制思维的过程”。[③]所以,求得结论是反省思维必须要达成的,而且这一结论必须能够得到证实。比如:一个关于巨人的故事,本身可能是很有趣味的,而反省思维的结论却要求说明这个巨人生活在大地上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需要在一系列的想象之外,作出某些说明,成为事实确凿、理由充分的结论。
第二,反省思维是持续不断且井然有序的连接。我们常常会有发呆的时候,其实思维并没有停止,各种各样的“意识流”充满脑子,只是这些事物彼此没有多少联系,甚至是杂乱无章的,因而也就没有多少价值。反省思维是强调连续的,不只是观念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结果的连续。打个比方说,成语接龙游戏就遵循了这种持续不断且井然有序的连接。例如,成年累月、月下老人、人命关天、天平地成……年湮代远、远隔重洋、洋洋盈耳、耳顺之年,即“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正当的结果,受前者的制约,或者说,后者参照前者”。另外,“任何反省思维都有一些确定的成分,它们联结在一起,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运动”。[④]
第三,反省思维包含个人的考察、检验和探究。反省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的过程。考察、探究和检验是反省思维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早先人们认为大地是平面的,他们依据的是人们视野的限度内能看到的现象。但是,对这种证据没有作进一步的考察,没有经过本应加以重视的其他证据的检验,也没有探寻新的证据。而当哥伦布把大地“想”成球形的时候,则和他的同伴提出了一系列其他的假设并采取行动:坚信沿此航线可以抵达印度,坚信船只在大西洋中向西远航会出现什么结局。哥伦布之所以能够提出他的新思想,正是由于他并非不加以怀疑地接受传统的理论,而是富有怀疑和探索的精神。这就是反省思维的第三个特点。
总之,反省思维是要把经验含糊的、可疑的、矛盾的情境转变为清楚的、有条理的、和谐的情境。反省思维有两个极限,即:以困惑的、困难的或混乱的情境开始;以清晰的、一致的、确定的情境结束。第一种情境是反省前的情境。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后一种情境中,怀疑消除,问题解决了;这是反省后的情境。
杜威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教育家。有人说,“他的教育思想标志着一个时代”,在教育史上,他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从1910年问世以来,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都未曾离开过人们关注的视线,而且历久弥新。今天,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喧嚣淡去,人们不觉开始伫足沉思,教学的目的和本质究竟是什么?有效的教学应该如何达成?当人们在不断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仍然深感迷茫时,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多少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反省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①]思维的形式有多种,首先,“意识流”,就是遍布于我们头脑中的无意识的和不受控制的观念过程,比如,呆呆的在想些什么,或者心中的一个闪念,都属于意识流;其次,“虚构故事”,比如,我们偶然间想到“农夫和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们没有直接感知的,而且是虚构的,是不带连续性的,这不同于观察到的实际的记录。第三,“没有证据的信念”,比如“我想明天将冷起来了”,等于说“我相信明天会冷起来”。信念包含那些我们并无确定的知识,然而却确信不疑地去做的事情,也包含那些我们现时认为是真实的知识,而在将来可能出现疑问的事情。这些形态的思维,或者是无意识产生的,比如第一种“潜意识”;或者是随意的、没有连续性的,比如第二种“偶然的想象”;或者是人云亦云,直觉猜测,想当然,比如第三种“没有证据的信念”。总之,杜威认为,这些思维形态都不是反省的,都有各自的缺陷,这对于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是不够理想,甚至是有害的。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是“最好的思维方式”。反省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不过,虽然反省思维和以上三种思维形式有显著的不同,但是,上述三种思维都可能引起反省思维,而当反省思维一旦开始,便具有自觉的和有意的努力,在证据和合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形成信念。这就是反省思维与众不同之处,具体来说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反省思维具有自觉的目的性,旨在求得结论。目的性是反省思维区别于意识流、随意想象、没有证据的信念的主要特点。反省思维不只是通过头脑中一系列令人惬意的虚构故事和种种景象而得到愉悦,反省思维是指向目的的。[②]在整个反省思维过程中,首要的、主要的问题是解决疑惑。如果没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或需要克服的困难,就会胡思乱想。当然,如果要解答一个问题,处理一种疑惑,就需要确立一个目标。比如:一位旅行者,其目的只是希望找到通往某一特定城市的途径,那就应当在交通线路上搜寻;而如果他的目的是想找到一条风景优美的小路,那他就要重新寻找路径。杜威还认为,“问题的性质决定思维的目的,而思维的目的则控制思维的过程”。[③]所以,求得结论是反省思维必须要达成的,而且这一结论必须能够得到证实。比如:一个关于巨人的故事,本身可能是很有趣味的,而反省思维的结论却要求说明这个巨人生活在大地上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需要在一系列的想象之外,作出某些说明,成为事实确凿、理由充分的结论。
第二,反省思维是持续不断且井然有序的连接。我们常常会有发呆的时候,其实思维并没有停止,各种各样的“意识流”充满脑子,只是这些事物彼此没有多少联系,甚至是杂乱无章的,因而也就没有多少价值。反省思维是强调连续的,不只是观念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结果的连续。打个比方说,成语接龙游戏就遵循了这种持续不断且井然有序的连接。例如,成年累月、月下老人、人命关天、天平地成……年湮代远、远隔重洋、洋洋盈耳、耳顺之年,即“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正当的结果,受前者的制约,或者说,后者参照前者”。另外,“任何反省思维都有一些确定的成分,它们联结在一起,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运动”。[④]
第三,反省思维包含个人的考察、检验和探究。反省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的过程。考察、探究和检验是反省思维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早先人们认为大地是平面的,他们依据的是人们视野的限度内能看到的现象。但是,对这种证据没有作进一步的考察,没有经过本应加以重视的其他证据的检验,也没有探寻新的证据。而当哥伦布把大地“想”成球形的时候,则和他的同伴提出了一系列其他的假设并采取行动:坚信沿此航线可以抵达印度,坚信船只在大西洋中向西远航会出现什么结局。哥伦布之所以能够提出他的新思想,正是由于他并非不加以怀疑地接受传统的理论,而是富有怀疑和探索的精神。这就是反省思维的第三个特点。
总之,反省思维是要把经验含糊的、可疑的、矛盾的情境转变为清楚的、有条理的、和谐的情境。反省思维有两个极限,即:以困惑的、困难的或混乱的情境开始;以清晰的、一致的、确定的情境结束。第一种情境是反省前的情境。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后一种情境中,怀疑消除,问题解决了;这是反省后的情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