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谁可以称得上是哲学家?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新序∙杂事篇》
人的优缺点各有所长。我们要善于取人之优点,补己之缺点。
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
就是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养老孝敬,可是亲人却失去了。
3、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
——《孔子家语∙贤君》
爱人者有一颗仁爱之心,能平等对待众生,当然大家也都爱戴他与人为恶到处树敌的人也会遇到很多敌人,遭人唾弃。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六本》
治病的好药通常味道很苦,但是却能治病;忠心规劝的话听起来令人不快,却对自己有好处。
5、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
——《孔子家语∙六本》
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处所,游历一定要选择方向,做官一定要选择君主。选择君主是为了求得做官的机会,选择游历方向是为了修炼道行。我听说违反常道、移易本性,是因为人有私欲,所以不可不慎重。
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不是说要未雨绸缪,而是要事半功倍。
7、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孔子家语∙辩乐解》
有了过错能够改正,是有了进步的表现。
8、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篇》
求学不可以让它停止,即学习是无止境的。学海无涯苦作舟。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篇》
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
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引申开来,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达到最终目标。
11、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
——《盐铁论∙本议》
如果过分强调文饰与修辞,内容就会受掩敝而软弱无力,也是说形式重于内容,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12、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荀子∙正论篇》
对待有些见识短浅的人,我们只要作一笑了之,不必过于锱铢必较。
13、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
——《孔子集语∙论人》
星星的明亮,也不如月的阴暗,说明万物都存在于某种限度之中。
14、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
——《新语∙本行篇》
君子,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应该看重命里,言行既要符合道义,又要讲求策略。
1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有他的规律,但是又不是可以说出来的规律。
1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18、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
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很笨拙的样子。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1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如果志得意满,变得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就要百折不挠,勤奋刻苦,才能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
2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只能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的知识。
诸子百家据统计共有189家之多,12家开展成学派,而最为知名的有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但百家之中却唯独没有商家,而商家在百花怒放时期也展露头角,一展矛头。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开展使商业开端蓬勃开展,大城小郭,充满着商人。并且大的商人不只富甲一方,影响经济生活,更深化政治,影响一国或多国政治。有名的大商人,如白圭、子贡、吕不韦、范蠡,寡妇清。
范蠡,人称陶朱公,先是辅佐勾践灭吴兴越,后退隐定陶,靠经商发家致富,三散三聚其财,富甲一方。其居于天下之中,毗连齐鲁楚晋,善用天时。他经商特性“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擅长依托天时天时的条件。
白圭也是由政入商,先是在魏惠文王时在魏国为相,曾掌管管理黄河水患,后因看透政治糜烂,便辞官游猎各国,开端经商。司马迁说他“悲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子贡是孔子的高徒,也是最早的儒商。孔子评价这位高徒说:“赐不授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义是说子贡做起生意来,对经济周期,预测精准,很少落空。并且存鲁乱齐,凭三寸不乱之舌压服吴王夫差攻齐国,以一人之力存鲁,弱齐,强晋,兴越,影响当时政治格局。
吕不韦是卫国商人,后协助秦国在赵国的人质秦国公子子楚回国,并辅佐子楚登基,借此时机成为秦国相国。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严重奉献。
寡妇清,巴郡人,中年丧夫,为保管家业而甘愿守寡,依托采炼丹砂而富可敌国,并受秦始皇的礼遇。出巨资细长城,为秦始皇陵提供大量水银。暮年被接进宫,封为”贞妇“。
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合六国,中国降生了很多著名的商人。但却没有呈现商家这个称谓,也没有成文的描写商业政策、商业运营的书籍。可能这也是诸子百家中没有商家这一称谓的主要缘由之一吧。
第二、诸子百家也是后人对先秦各种学术派系的归类总结,先秦时期没有经商理论传世,所以后人也很难做出系统总结。诸子百家中很多学派有记载农家、名家的著作,却鲜见有商家的运营手法和政治主张的。
第三、中国东西周开端,就主张重农抑商,鼓舞耕桑,所以商人的社会位置不断很低。
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而言,很可能远没有预期中的大,甚至几乎为零,我就明确告诉你。想读诸子百家,你得先明白你想要得到什么方面的提高?但其实,所有方面的都得不到。利益相关:两三年前基本都刷遍了(儒家:五经+论孟荀,道家:老庄列尹,法家:管晏商韩,其余:墨孙鬼吕。),现在忘得精光,与常人无异。
文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对比中国文学史上其他朝代的作品(如唐诗宋词),可以发现实在是粗浅多了。诗歌?诗经楚辞多么直白啊,不是修辞简单到几乎没有的句子就是一些复杂的稀有地名生物名。散文?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等的确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论证严密,所以说……真的很适合而且只适合正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中学生。神话与寓言?我们小时候不都学过了吗?最后我想来想去,的确能提高文言文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挺适合中学生的,但是为什么要为此专门看这些相对晦涩的先秦文言文呢?中国历代文献很多的。
人生哲学与三观?的确有很多,尤其是以注重伦理著称的儒学著作。问题是,以大多数人的文言文资质,那么长的东西根本消化不了啊。还不如看高考作文素材库里的名句,至少记得下来。另外,现在满大街的所谓成功学心灵鸡汤,完全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啊,虽然有各种问题但至少三观还是正的,语言还是浅显易读的。也许有的内容的确很深刻,但是凭借大多数人对文言文的熟悉程度,一大段下来就能记下来核心的只言片语(就算当时不是最多一周后也是了,比如我),连如何论证都忘了,这效果和鸡汤的一个小故事一句话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