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这个赐姓的问题,其实明朝赐“郑”的远远没有赐“朱”的多,朱明王朝,赐国姓仍然是对臣子的无上褒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赐郑的有一个鼎鼎大名的人,七下西洋的“郑和”。
郑和
郑和原称马三保,“三保”二字,也并不是郑和的专名。后世考证时,就有法名说,原名说,音译说,等多种说法。他初事燕王于籓邸,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明史》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中“从起兵有功”。而被赐姓“郑”,可能与郑村坝之战有关,以立功地点为姓。郑和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和”。朱明王朝从朱元璋开始就很爱赐姓,朱元璋二十个义子全赐姓“朱”,朱厚照(就是豹房那个)更是百八十的收义子,赐国姓。朱棣没有赐郑和国姓的原因,我认为一是可能郑和的功绩还不到赐国姓的地步。二是郑和怎么说也是个宦官,给宦官赐本家的姓,这也太尴尬了,皇室脸面还要不要了。
郑和下西洋
那有人还会提一个人,郑成功。其实郑成功,本名郑森。人家本就姓郑,赐的是朱姓。南明隆武政权,朱聿键福州称帝,依仗郑芝龙扶持。为了拉拢位高权重的郑芝龙,隆武帝收郑森为义子,赐姓“朱”,赐名“成功”。不过此时因为南明政权实在太弱,得不到承认,郑成功自己也只保留“成功”。郑经的时候就一点都不认了。
郑成功
所以明朝的赐姓大势还是国姓“朱”,赐“郑”只是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