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构造特征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下庄矿田内成矿构造发育,依走向不同可分为北东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向3组,各组断裂均以等间距平行排列,3组断裂有规律相互交错切割构成区内菱形格子状图案。
一、北东东向断裂
矿田内北东东向断裂规模较大,形迹醒目,连续性较好,舒缓波状延伸,收缩膨胀明显,发育碎裂岩、花岗碎裂岩、角砾岩、石英岩,从北西向南东主要有黄陂断裂(F1)、86号断裂(F2)、罗坑-鲁溪断裂(F3)和31号断裂(F4)。
(一)黄陂断裂(F1)
分布在矿田北部,南西自大水坑起,往北东经黄陂至城口共大止,断续出露长>38km。总体走向60°~80°,倾向南东,倾角65°~85°,分支复合、收缩膨胀明显,宽4~10m,最大宽180m,最小宽4m,控制深300m,早期活动充填大量白色高温石英、灰黑色细晶石英和少量黄铁矿,局部充填中基性岩脉,构造带普遍发育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控制了斜仔矿化点、黄陂矿化点和多个铀矿化异常,左行错移了岩体、地层、辉绿岩。晚期或新构造期活动表现为,断面擦沟发育,指示上盘下降,沿断裂发育碎裂岩、花岗碎裂岩、碎裂角砾岩,断续发育棱角状构造角砾岩。
(二)86号断裂(F2)
走向60°~70°,倾向北西,倾角70°~75°,长>8km,宽1~5m,控制深500m。具分支复合、尖灭侧现、右行排列之特点。构造活动期次多,初期局部有辉绿岩充填,其后形成了大量碎裂岩、压碎岩,局部糜棱岩,并有大量白色块状石英充填,再后发育硅化,充填各色微晶石英、萤石、黄铁矿、沥青铀矿等,是330矿床的成矿构造之一。左行错移了辉绿岩脉。晚期或新构造期则表现为右行正断的特点。
(三)罗坑-鲁溪断裂(F3)
分布在矿区中部,南西自鲁溪起,往北东经半溪至罗坑止,断续出露长23km。总体走向60°~70°,倾向北西,倾角75°~85°,舒缓波状,一般宽2~10m,最大宽达30m,最小宽2m,左行错移了中基性岩脉、地层和岩体。
沿断裂发育构造角砾岩(宽0.5~1m)、碎裂岩(宽2~5m)、花岗碎裂岩(宽1~10m),充填物有大量白色块状热液石英、少量红色微晶石英和白色梳状石英、方解石、萤石等,构造岩见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局部见赤铁矿化。
晚期或新构造期也有活动的踪迹,断面平直光滑,多见倾斜擦痕。上盘U、Th值明显高于下盘,以及下盘普遍发育碳酸盐化而上盘却少见之事实,可能也是晚期右行正断错移的结果。
(四)31号断裂(F3)
分布在矿田南部,走向50°~70°,倾向北西,倾角70°~80°,断续出露长12km,平面上波状弯曲、膨胀收缩,剖面上呈“S”形变化,断裂带表现为硅化花岗岩、碎裂花岗岩、玉髓石英岩等,与北西向辉绿岩的交叉复合控制了仙人嶂(338)矿床的形成和展布(图9-2)。
图9-2 仙人嶂(338)矿床地质示意图
二、北东向断裂
北东向断裂数量较多,规模较小,成群成组分布,主要发育于黄陂断裂(F1)上盘(南东盘),未切错黄陂断裂,是与黄陂断裂构成“入”字形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西向东主要有明珠湖断裂(F5)、新桥-下庄断裂(F6)、石角围断裂(F7)、仙人嶂断裂(F8)、太平庵断裂(F9)和坪田断裂(F10)等(表9-1)。
表9-1下庄矿田主要北东向断裂特征简表
该组断裂主要特征:
(1)走向20°~40°,倾向北西,有的倾向南东,倾角较大,近等间距分布,断裂由一系列尖灭再现、尖灭侧现、右行排列的硅化破碎带组成,单条硅化破碎带宽数米到十几米,最大宽达150m,如新桥-下庄断裂,最小宽0.5m。
(2)沿断裂发育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片理化碎裂花岗岩、花岗碎裂岩,局部花岗质糜棱岩,充填物有白色块状石英、粉色、黑色玉髓以及萤石、黄铁矿、方解石、黄铜矿、沥青铀矿等,构造岩普遍发育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高岭土化,是下庄矿田重要控矿构造之一。
(3)断裂形成于白垩-古近纪,在新构造期也有明显活动的踪迹,多条断裂面见水平擦痕、擦沟,左行错移北西向辉绿岩脉,新桥-下庄断裂还有温泉涌出。
三、北西向断裂
区内北西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密集分布的5组北西向中基性岩脉,从北往南为水口-竹山下组、黄陂-张光营组、明珠湖-寨下组、鲁溪-仙人嶂组、中心段组(表9-2),各组岩脉基本呈等间距分布,具有收缩、膨胀、分支、复合等张性构造特征,结构面舒缓波状,局部为锯齿状,有的岩脉中见片理化构造糜棱岩、角砾岩及花岗岩透镜体。
表9-2下庄矿田北西中基性脉岩特征简表